藥物代謝酶CYP1B1作為治療代謝性疾病的靶標
1991年,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的Colin R. Jefcoate教授首次發現藥物代謝酶CYP1B1是CYP450家族的一個新成員。與CYP1A1、CYP1A2相比較,CYP1B1在肝臟以及肝外組織中都能夠表達。CYP1B1不但參與許多外源物的代謝如多環芳烴類化合物,還參與了體內許多內源性代謝物的代謝,包括類固醇激素、脂肪酸、褪黑素以及維生素的代謝。此外,CYP1B1與許多核受體如PPARs、RAR和ER相互作用,共同維持體內重要生理物質的代謝穩態。近年來許多研究結果已經表明,通過調控CYP1B1能夠明顯預防肥胖、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癌癥的發生與發展。顯而易見,CYP1B1已經成為一個治療代謝性疾病的重要靶標。 2008年,美國NIH的Frank J. Gonzalez研究組在藥學權威綜述性期刊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發表......閱讀全文
藥物代謝酶CYP1B1作為治療代謝性疾病的靶標
1991年,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的Colin R. Jefcoate教授首次發現藥物代謝酶CYP1B1是CYP450家族的一個新成員。與CYP1A1、CYP1A2相比較,CYP1B1在肝臟以及肝外組織中都能夠表達。CYP1B1不但參與許多外源物的代謝如多環芳烴類
與細胞代謝信號通路相關因子介紹CYP1B1
該基因編碼細胞色素p450酶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一種單加氧酶,催化藥物代謝和膽固醇、類固醇等脂類的合成。該基因編碼的酶定位于內質網,代謝前致癌物,如多環芳烴和17β-雌二醇。這種基因的突變與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有關,因此人們認為這種酶也代謝了一種參與眼睛發育的信號分子,可能是類固醇
細胞代謝信號通路相關的基因介紹CYP1B1基因
該基因編碼細胞色素p450酶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一種單加氧酶,催化藥物代謝和膽固醇、類固醇等脂類的合成。該基因編碼的酶定位于內質網,代謝前致癌物,如多環芳烴和17β-雌二醇。這種基因的突變與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有關,因此人們認為這種酶也代謝了一種參與眼睛發育的信號分子,可能是類固醇
CYP1B1基因編碼功能及結構描述
該基因編碼細胞色素p450酶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一種單加氧酶,催化藥物代謝和膽固醇、類固醇等脂類的合成。該基因編碼的酶定位于內質網,代謝前致癌物,如多環芳烴和17β-雌二醇。這種基因的突變與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有關,因此人們認為這種酶也代謝了一種參與眼睛發育的信號分子,可能是類固醇
CYP1B1的結構特點和生理作用
該基因編碼細胞色素p450酶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一種單加氧酶,催化藥物代謝和膽固醇、類固醇等脂類的合成。該基因編碼的酶定位于內質網,代謝前致癌物,如多環芳烴和17β-雌二醇。這種基因的突變與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有關,因此人們認為這種酶也代謝了一種參與眼睛發育的信號分子,可能是類固醇
CYP1B1基因突變與藥物因子介紹
該基因編碼細胞色素p450酶超家族的一個成員。細胞色素p450蛋白是一種單加氧酶,催化藥物代謝和膽固醇、類固醇等脂類的合成。該基因編碼的酶定位于內質網,代謝前致癌物,如多環芳烴和17β-雌二醇。這種基因的突變與原發性先天性青光眼有關,因此人們認為這種酶也代謝了一種參與眼睛發育的信號分子,可能是類固醇
概述細胞色素P450的藥理作用
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系統在藥物的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將藥物由疏水型轉化為更易排泄的親水型。生物轉化反應一般可分為細胞色素P450依賴的I相和II相結合反應。 CYP1,2,3家族約占總肝P450含量的70%,并負責大多數藥物的代謝。根據它們在肝臟的表達,CYP3A約占總肝P450的30%,
鐵代謝是如何代謝的?
(一)鐵的來源1.來自食物,正常人每天從食物中吸收的鐵量1.0~1.5mg、孕婦2~4mg.2.內源性鐵主要來自衰老和破壞的紅細胞,每天制造紅細胞所需鐵20~25mg.(二)鐵的吸收動物食品鐵吸收率高(可達20%),植物食品鐵吸收率低(1%~7%)。食物中鐵以三價鐵為主,必須在酸性環境中或有還原劑如
膽紅素的代謝:肝內代謝
肝內代謝:肝臟對膽紅素有攝取、轉化、排泄的功能。1)攝取:膽紅素隨血運輸到肝后,在膜上與白蛋白解離,并被肝細胞攝取。肝細胞內有Y蛋白和Z蛋白的兩種色素受體蛋白。Y蛋白是肝細胞主要的膽紅素轉運蛋白,Z蛋白對長鏈脂肪酸具有很強的親和力。Y、Z蛋白與進入胞質的膽紅素結合,并將它運至內質網。2)轉化:肝細胞
Ahr-Signal-Transduction-Pathway
The Ah receptor, bHLH/PAS transcription factor, upon binding of an agonist such as 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translocates into the nucleus a
膽紅素代謝中的肝內代謝
肝內代謝:肝臟對膽紅素有攝取、轉化、排泄的功能。 1)攝取: 膽紅素隨血運輸到肝后,在膜上與白蛋白解離,并被肝細胞攝取。 肝細胞內有Y蛋白和Z蛋白的兩種色素受體蛋白。Y蛋白是肝細胞主要的膽紅素轉運蛋白,Z蛋白對長鏈脂肪酸具有很強的親和力。Y、Z蛋白與進入胞質的膽紅素結合,并將它運至內質網。
膽紅素代謝中的肝內代謝
肝內代謝:肝臟對膽紅素有攝取、轉化、排泄的功能。1)攝取:膽紅素隨血運輸到肝后,在膜上與白蛋白解離,并被肝細胞攝取。肝細胞內有Y蛋白和Z蛋白的兩種色素受體蛋白。Y蛋白是肝細胞主要的膽紅素轉運蛋白,Z蛋白對長鏈脂肪酸具有很強的親和力。Y、Z蛋白與進入胞質的膽紅素結合,并將它運至內質網。2)轉化:肝細胞
肝臟的代謝:蛋白質代謝
蛋白質代謝:(1)合成自身結構蛋白并合成多種血漿蛋白質,其中合成量最多的是白蛋白。(2)肝臟合成的許多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等,在血液凝固功能上起重要作用。(3)有豐富的氨基酸代謝酶,轉化和分解氨基酸。(4)經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尿素是血中非蛋白含氮物質主要成分)。
α酮酸代謝的代謝過程
氨基酸脫氨后生成的 α-酮酸可進一步代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經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實驗證明人體不能合成賴、異亮、苯丙、亮、色、纈、蘇、蛋等8種氨基酸相對應的α-酮酸,因而這些氨基酸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稱為營養必需氨基酸。其它十二種氨基酸則稱為營養非必需氨基酸,所謂非必需氨基酸并不是
酮體代謝
由脂肪酸的β-氧化及其他代謝所產生的乙酰CoA,在一般的細胞中可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氧化分解,但在動物的肝臟、腎臟、腦、等組織中,尤其在饑餓、禁食。糖尿病等情形下,乙酰CoA還有另一條代謝去路。最終生成乙酸乙酯、β-羥基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產物統稱為酮體。 酮體是人體利用脂肪的正現象,對于不能利用脂
酮體代謝
由脂肪酸的β-氧化及其他代謝所產生的乙酰CoA,在一般的細胞中可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氧化分解,但在動物的肝臟、腎臟、腦、等組織中,尤其在饑餓、禁食。糖尿病等情形下,乙酰CoA還有另一條代謝去路。最終生成乙酸乙酯、β-羥基丁酸和丙酮,這三種產物統稱為酮體。 酮體是人體利用脂肪的正現象,對于不能利用脂
什么是代謝途徑?代謝途徑的過程
習慣上把這種連續的化學反應叫作代謝途徑。如酵解途徑,三羧酸循環途徑,戊糖磷酸途徑,糖原合成途徑,糖異生途徑,脂肪酸合成途徑等。中間代謝也稱為細胞內代謝。在中間代謝過程中,機體借助于各種反應從營養素或消化產物中獲得能量,以及機體構成所需要的“原材料”。整個中間代謝可以劃分為兩個過程,即分解代謝和合成代
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關系
新陳代謝包括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物質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的交換和生物體內物質的轉變過程,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能量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偶聯的。例如,進食后能量攝人過多時,脂肪合成增加;而在饑餓時進行脂肪動員,釋放出能量供機體使用。
糖代謝VS脂代謝:科學家找到了癌癥代謝新聯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Albert Einstei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使腫瘤細胞迅速增殖的酶,抑制這種酶可能是緩解癌癥生長的潛在策略。這項研究發表于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健康細胞從血液中獲取脂肪酸和膽固醇用于自身細胞膜建設,然而
遺傳代謝病的代謝紊亂的表現
本病的代謝紊亂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代謝終末產物缺,正常人體所需的產物合成不足或完全不能合成,臨床上出現相應癥狀,如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的糖原累積癥,肝糖原分解葡萄糖不足,在饑餓或進食延遲時出現低血糖。 (2)受累代謝途徑的中間和(或)旁路代謝產物蓄積,引起相應的細胞、器官腫大,出現
物質代謝檢查方法器官水平的代謝研究
切除某種動物的器官后給予某種物質,觀察其代謝改變,可推知該器官的代謝功能。如在對排尿動物的尿素合成部位進行研究時,切除動物的肝臟后發現動物血液中氨基酸水平和血氨水平均升高,而尿中尿素含量下降,動物存活期很短,但切除動物的腎臟卻無此現象,說明肝臟與尿素的合成有關。
檢驗肝臟的代謝考點:蛋白質代謝
(1)合成自身結構蛋白并合成多種血漿蛋白質,其中合成量最多的是白蛋白。(2)肝臟合成的許多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等,在血液凝固功能上起重要作用。(3)有豐富的氨基酸代謝酶,轉化和分解氨基酸。(4)經鳥氨酸循環合成尿素(尿素是血中非蛋白含氮物質主要成分)。
脂肪代謝和糖代謝之間有哪些聯系
1.糖轉變為脂肪:糖酵解所產生的磷酸二羥丙酮還原后形成甘油,丙酮酸氧化脫羧形成乙酰輔A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2.脂肪轉變為糖:脂肪分解產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可沿不同的途徑轉變成糖。甘油經磷酸化作用轉變為磷酸二羥丙酮,再異構化變成3-磷酸甘油醛,后者沿糖酵解逆反應生成糖;脂肪酸氧化產
脂肪代謝與糖代謝的相互關系
消化主要在小腸上段經各種酶及膽汁酸鹽的作用,水解為甘油、脂肪酸等。 脂類的吸收含兩種情況: 中鏈、短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后即可吸收——>腸粘膜細胞內水解為脂肪酸及甘油——>門靜脈入血。長鏈脂肪酸構成的甘油三酯在腸道分解為長鏈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再吸收——>腸粘膜細胞內再合成甘油三酯,與載脂蛋白、
物質代謝調節
物質代謝是生命現象的基本特征,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物質代謝是由許多連續的和相關的代謝途徑所組成,而代謝途徑(如糖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等)又是由一系列的酶促化學反應組成。在正常情況下,各種代謝途徑幾乎全部按照生理的需求,有節奏、有規律地進行,同時,為適應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地調整反應速度,保持
糖代謝概述
?一、代謝的基本概念(Basis concepts of Metabolism) 機體內的化學反應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細胞內這些反應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反應的產物可能就是下一個反應的底物,這樣構成一連串的反應,稱之為代謝途徑(pathway),由不同的代謝途徑相互交叉構成一個有組
糖代謝簡介
糖代謝可分為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兩個方面,生物體內的糖代謝基本過程相類似。糖的分解代謝是指糖類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糖在生物體內經過一系列的分解反應后,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供機體生命活動之用。同時在分解過程中形成的某些中間產物,又可作為合成脂類、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質的原料(作為碳架)。糖的
糖代謝簡述
(一)血糖的來源與去路 血液中的葡萄糖稱為血糖。空腹時血糖濃度為3.61~6.11mmol/L.血糖水平恒定,保證重要組織器官的能量供應,特別是某些依賴葡萄糖供能的組織器官(如腦組織)。(二)血糖濃度的調節 血糖濃度受到神經、激素和器官三方面的調節作用。1.激素的調節作用 激素是通過對糖代謝途徑中一
快速代謝和慢速代謝的區別是什么?
快速代謝的定義具有較高水平的基礎代謝,能夠控制體核溫度的代謝類型。慢速代謝的定義代謝速率較慢,主要通過行為來進行體溫調節的代謝類型。
長壽的代謝特征代謝組學研究的啟示
長生不老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夙愿。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有菩提老祖的大品天仙訣,王母娘娘盛會上的蟠桃,太上老祖煉丹爐里的不老丹,還有妖怪們夢寐以求的唐僧肉都可以實現長生不老。在史學瀚海中,《史記》記載秦始皇東巡碣石,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尋求長生不老藥;在現代科學中,衰老仍然是生物醫學領域熱門主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