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ishnaswamy VijayRaghavan 圖片來源:BRITISH HIGH COMMISSION doi:10.1126/science.aat7274 印度有了一位新科學顧問。印度總理莫迪政府近日任命分子生物學家、印度生物技術部主任Krishnaswamy VijayRaghavan擔任這一職務。他接替了長期擔任顧問的物理學家Rajagopala Chidambaram——印度核武器項目發展的關鍵人物。 “這是一項偉大的使命。”在宣布任命后,VijayRaghavan在推特上寫道,“將科學與社會聯系在一起,科學和技術可以成為變革的支點。” 目前,印度首席科學顧問(PSA)的地位在莫迪政府的領導下更加突出。莫迪已經解散了其他科學咨詢機構,并且傾向于依靠科學顧問以及科學和環境部部長的技術建議。 位于新德里的PSA辦公室有一筆小預算,但它在促進科學行動方面卻發揮了關鍵作用,包括推動政府投資納米電子研究,以......閱讀全文
Krishnaswamy VijayRaghavan 圖片來源:Sam Mohan/yolk studio 近日,Krishnaswamy VijayRaghavan在臉書上貼出了一則更新信息,宣布了來自印度生物技術部(DBT)的一個大膽計劃:沿印度漫長的海岸線建立新的海洋生物學協
衛星危機 二戰后,美國的科技體制更加多元化,政府、大學、工業之間的互動得到加強,資助機制也隨之發展,如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EC)、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這些機構的發展,對促進美國科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就在美國科技快速發展時,處于冷戰
《Science》通過賀建奎的前公關助手Ryan Ferrell,追蹤采訪與賀建奎相關的人物,用碎片信息拼出了整個事件的大致輪廓——這位本來做測序公司的生物物理學家如何轉向并讓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橫空出世?他如何起步、獲得經費、與同行進行交流、同行當時的建議是什么、事后又如何評論此事? 2017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基因組測序的先驅埃里克?蘭德(Eric Lander)是美國科學界最有影響的人之一,他沒有濫用經費,沒有性騷擾,也沒有抄襲或捏造數據。但是,他寫了一篇關于CRISPR歷史的綜述,由此在過去一周成為網絡惡毒攻擊的對象。CRISPR是一項革命性的基因編輯技術,部分開創性的工作是由埃里克?蘭德在博德研
人類基因組區塊鏈HGBC(HumanGenome Block Chain)發布了《基因價值生態鏈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快速發展的基因測序技術和大幅下降的測序成本,極大的刺激了個人基因檢測市場,推動了生命科學研究,但行業中卻存在各種問題。 HGBC聚焦于基因行業的核心問題,借助區塊鏈的技術優勢
12月1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評選出2014年度十大科學人物。這十大人物是本年度一些重要科學進展及事件的中心人物。其中與生物學有關的主要有癌癥免疫療法研究人員Suzanne Topalian、干細胞療法研究者Masayo Takahashi、對抗埃博拉的醫生Sheik Humarr Khan、結
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各國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路徑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后發國家,要想在全球創新競賽中搶占優勢,就必須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創新政策,以提高其創新能力。迄今為止,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正式發布了國家創新戰略,至少二十多個已經建立了國家創新機構。2007年尤其是2010年以來,
——做中國化的國際塞曼原子吸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27日,國內分析儀器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展會2015 BCEIA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在本屆展會上海光譜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光譜)的展位上,兩位德國人Gerhard Schlemmer和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關于中國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方向的思考 非常榮幸能到武漢大學跟在座的各位學員一起交流。就我個人來講,在這個領域里面鉆研的很多東西可能還沒有各位深入。今天的課程主要是一個分享,我主要是想把我所經歷的一些事情,所感悟到的一些事情,包括我所了解的一些事情盡
瘋狂的牛仔 Hoss Cartwright 曾是《國際農業創新及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的編輯,不過他這次找了個好借口沒有參加去年的第五屆世界病毒學大會:因為他根本不存在啊。 此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傳說在公元500年左右,菩提達摩坐在一個洞穴里,清醒而專注地冥想,這一冥想就是9年。但最后,他還是打了個瞌睡。醒來之后,達摩對自己十分生氣,于是扯掉自己的眼皮,厭惡地扔在了地上。誰想,從這被丟掉的眼皮中竟長出一株植物來,達摩的信徒用它泡水喝,既能活躍思維,又能安神鎮心。這就是第一株茶樹,茶水成為
一個來自被忽略人種的研究 幾十年來,Néstor Ruiz Hernández一直在爭取認可。他在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小鎮長大。在那里,他和其他許多人都是十六世紀被人販子從非洲販運到墨西哥的奴隸的后代。他們認為自己是Afromexican,但該組織并未被墨西哥政府正式承認為少數族裔群體。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該獎項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今天我們將盤點
新醫改促使跨國醫藥集團在中國“扎堆”建立研發中心 2009年11月3日,瑞士諾華制藥與上海市政府簽訂備忘錄,擬在未來5年內投資10億美元,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針對中國的高發疾病從事新藥的基礎研發。此前,該公司已投入2.5億美元在蘇州常熟建設新型全球技術中心。 20天后,德國默克
5月2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例(在廣東),本土病例1例(在上海);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08人,重癥病例減少1例。 境外輸
制圖:Dom McKenzie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很難找到像學術出版一樣匪夷所思的行業: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免費供稿、審稿,卻還要花錢看論文;來自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沒有讓科研人員成為高收入群體,卻給出版商帶來勝過蘋果、谷歌的收益率;訂閱費用壓得預算喘不過氣,高校卻不敢不買;同類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競爭激烈,收
在印度制藥產業對于來自中國的原料藥日益依賴的情況下,印度官方正在展開行動,一面加大對國外制藥企業的檢查力度,一面大力扶持本土制藥企業發展。 據印度最大的獨立新聞社IANS 1月7日消息,印度政府目前已經對包括廣州白云山、珠海聯邦制藥、壽光富康制藥、上海現代哈森(商丘)等在內的8家中國制藥企業下
一個巨大的數據庫正在印度悄無聲息地建立,有望讓免費的論文挖掘成為可能——但是,這合法么? Carl Malamud正在發起一場運動,他要解放被付費墻封鎖住的信息,而且已經取得了初步勝利。此前幾十年,他致力于公開那些受版權保護的法律文件,無論是建筑規范還是庭審記錄。他認為這些文檔代表了公有領域的
講到“熱帶”這個名詞,大多數人通常會想到非洲、印度乃至加勒比海與東南亞,很少有人會把中國和熱帶聯想在一起甚至認為中國是個熱帶國家。然而,“熱帶醫學”這門學科的創建,卻和中國有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說奠定這門學科知識基礎的關鍵研究之一,就是在中國進行的。這是怎么一回事?這段歷史的關鍵人物是有“熱帶醫
豉汁蒸鳳爪端上桌后,一個小女孩頑皮地用筷子噠噠地敲打著餐桌。一位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兒、妻子和母親享用著廣式點心。在波士頓唐人街這個喧鬧的餐廳,沒人會多瞄一眼這位男青年。 沒人能猜到,34歲的張鋒會是這一代人中公認的最具轉化能力的生物學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在兩個領域
通過廉價手術傳播至歐美 抗生素耐藥性領域的醫學專家將這種變種基因命名為NDM-1,它最早出現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后來有不少英美等國的游客前往這些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整形手術,使得這種基因得以傳播。有報道稱,這種變種基因目前已經傳播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而且在
結構生物學家Shekhar Mande近日接任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CSIR)總干事一職。該機構管理著一個由遍布印度的40個實驗室組成的研究網絡。 過去7年間,56歲的Mande在普那的國家細胞科學中心(一個政府實驗室)工作,其研究重點是理解細菌蛋白質的結構,包括那些由結核分枝桿菌產生
[提要]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選擇并進化這些整合有“耐藥基因”的病菌,使得后者最終成為人類的噩夢――臨床上的“耐藥菌”。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