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比起院士評選學風更值得關注
近日,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北京大學一名院長落選。該院長稱,早已預計到結果并表示不再參選院士。據悉,該院長曾撰文質疑過一些科技規劃,也曾批評科學界浮躁、教授搞關系奔經費不搞學術等問題。 客觀來說,參評院士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像考試那樣簡單,誰應該當選自有專業人士來作出評定。具體到哪位應否評上院士,不是普通公眾可以判斷之事。 然而,評選歸評選,落選院士的院長所指出的學風不正問題,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且久為人們所詬病。不難看出,公眾真正關心的是與院士評選相關聯的學風問題。想來,如果學風端正、學術環境良好,那么院士評選自然不會讓人們擔心。反之,卻會令人深感憂慮。 近年來,我國對科研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科技發展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從科研論文的發表數量看,現在我國已躍居世界前列。然而,論文數量并不代表事實上的創新能力。論文引用排名靠后的尷尬,充分顯示了我國科研論文質量普遍不高的事實。這樣的尷尬,正是......閱讀全文
眾院士縱論學風建設
“在當前復雜的社會和浮躁的學術環境下,科學道德建設面臨挑戰,必須引起全體院士的高度重視。”6月8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再次敲響了院士道德建設的警鐘。與此同時,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院士兼職、社會活動頻繁等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中國科學院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啟動
2013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向全體院士和歸口初選部門發出通知,正式啟動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 經中科院學部主席團會議確定,中科院2013年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0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名、化學部10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2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11名
院士增選啟動,屠呦呦能否破格?
2017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啟動。剛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屠呦呦此次能否當選院士? 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均未當選。而今,她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技獎“雙料”得主,但已86歲高齡,是否有可能趕上院士“末班車”呢? 1月9日,2016年度國
嵇少丞:從此不再增選院士
從北美大學正教授位置上全職回國的饒毅先生,竟然沒能進入中科院院士第二輪候選人的名單,他表示從今以后再也不參加中國院士的增選了。饒毅事件再一次把院士選舉是否“公平公正”的疑問推進公眾的視野。 只有想當院士的人才會去巴結院士,這樣的人越多,院士制度對中國科學發展的阻礙就越大。 如果中國有
周濟:院士增選工作的公平公正
為創新驅動發展作貢獻——專訪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在新時期將如何貫徹落實這一戰略要求,為創新驅動發展作貢獻?在2013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報》圍繞這個話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51名科學家脫穎而出
綜合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9日揭曉。51名科學家從314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新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9名,化學部7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9名。至此中科院院士總數達到727 名。 在9日舉
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中科研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5名
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近日分別啟動。這是去年兩院分別修改(院士)章程之后的第一次增選。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2015年增選院士名額不超過65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名、化學部10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2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1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5名(化學生物學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結果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9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予公布。 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共53人,分學部以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9人)
強化自律意識—中科院院士對科學道德問題的思考
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中科院院士對科學道德問題的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長期以來,廣大院士獻身科學,愛國奉獻,為我國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個別院士科學道德失范的現象也不同程度發生,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 “院士不
杜絕拉票!2023年院士增選即將啟動-還有哪些變化?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 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主要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審議通過了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更好發揮院
比爾·蓋茨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今年新增的6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地域覆蓋廣,學科涉及全面,其中60歲(含)以下人數占比達85%,呈現年輕化趨勢。”在27日舉辦的2017年中國工程院當選院士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院士介紹。 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其中最小的年齡49歲,最大的年
兩院院士增選啟動!首次發布增選指南,向這些領域傾斜
5月31日,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共79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總名額為不超過9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79名 為落實中央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中國科學院黨組、學部主席團和各專業學部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認真學習,反復研究,著力改進院士遴
中科院院士增選空缺近半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向社會公布后,人們發現,此次增選產生了35名新院士,而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規定,每兩年一次的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 近一半的名額空缺,這是什么原因?中科院這次院士增選,又有哪些風向標? ? 釋疑 院士評選力求“經得起歷史檢驗”
光明日報:比起院士評選-學風更值得關注
近日,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北京大學一名院長落選。該院長稱,早已預計到結果并表示不再參選院士。據悉,該院長曾撰文質疑過一些科技規劃,也曾批評科學界浮躁、教授搞關系奔經費不搞學術等問題。 客觀來說,參評院士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像考試那樣簡單,誰應該當選自有專業人士來
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即將啟動,都有哪些變化?
按照慣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將在2023年(奇數年)1月1日全面啟動,在《關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2022.09.06)等文件的驅動下,會發生那些變化?又會如何貫徹中央文件? 1、院士名額是否繼續增加? 科獎在線小編盤點了近10年院士增選情況,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不良社會風氣沖擊院士增選工作
中國工程院黨組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加強和改進院士隊伍建設》的文章。文章指出,院士增選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對院士增選工作帶來一定的沖擊:“助選”、“拉票”行為已對院士增選造成干擾;“集成、包裝”現象給院士增選工作增加了難度;增選中院士寬松討論的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
白春禮:院士增選強調責任和學術性
9日下午的中國科學院全體院士大會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報告中提到,2013院士增選更加強調責任和學術性。 在談到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時,白春禮說,院士增選是院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院士隊伍的質量、水平與聲譽,關系到學部乃至我國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國家十分重視,社會廣泛關注。2
院士增選,如何做到風清氣正
要說2017年科技界的大事,院士增選應該算一件。 新年伊始,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先后發布相關消息,開啟了2017年院士增選的大幕。盡管較之以往,兩院在這一事情上非常低調,社會反應也比較平淡,但由于院士在我國科技界的極端特殊地位和院士資源的高度稀缺性,依然有說說的必要,特別是兩院都強調的“確保
時評:院士增選凸顯“學術驅動”新機制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相繼公布,宣告我國院士制度在改革調整后的首次增選工作順利收官。 與往年相比,今年院士增選的最大亮點在于非學術因素干擾減少,行政干預的可能性降低,讓多年來院士制度改革一直探索的目標終于成為現實。院士制度改革,不僅是為了“讓權力與學術各歸其位”,更在
兩院院士2017年增選工作啟動
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于日前啟動,本次增選延續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的改革精神,嚴把“入口關”,堅決抵制不正之風。 此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基數為60名,根據相關辦法規定,經中科院學部主席團討論研究,給予6個新興和交叉學科各1個增選名額的支持,這些學科是:數理與信息安
“高官落選院士”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公布54名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政府高官或曾經任職的高官全部落選。此外,企業高管僅存3人當選,為中石油原副總裁胡文瑞、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總經理丁榮軍。 在職和卸任的政府高官全部落選,企業高管也僅存3人。這一評選結果,體現了此次院士評選的公平公正,
院士權利被削弱!院士增選靠人情世故行不通了!
2023年院士增選工作已正式啟動,本次院士增選工作從推選到評審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改革,最大的變化是院士在增選過程中的權利被削弱,這在學術圈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和期待。 院士增選中的“人情世故” 院士增選顧名思義,就是評選出新的學術人才授予“院士”稱號。按照規定,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評選步驟
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白春禮頒發院士證書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右)為新當選院士王貽芳頒發證書。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分別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選和外籍院士選舉結果。此次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61名、外籍院士12名;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70名、外籍院士8名。 新當選的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平均年齡53.9歲,最小年齡
周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創新的新起點
——嚴正風氣 評審期間先后暫停2位候選人資格、對3位候選人進行通報批評 ——學科和地域分布更加合理 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專家當選 ——加強國際合作 新增外籍院士數量創歷次外籍院士增選之最 嚴把院士入口關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近年來,我國工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巨
中工院院長李曉紅:-堅守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科學家應堅持學術行為標準,做‘大寫’的人,為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9月21日,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在中國工程院“守正揚清”主題宣講會上作主題報告時說。 事實上,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過這一觀點。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臺下坐著的是23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了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端正學術風氣,
157人進入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大名單”
中國科學院今天(8月1日)發布公告稱,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157人進入初步候選人名單。 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技術科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67人當選
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于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6月4-10 日,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會議,選舉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05位。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后,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開展了候選人材料公示、審核把 關和投訴處理
中科院今年增選71名院士-兩院院士知多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已于1月1日啟動,2019年將增選71名中科院院士,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6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5名。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物理生物學、化
新一輪院士增選,這些院士候選人或將當選!
2023年,是兩院院士增選之年。 近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2023年度工作會議。會議部署了2023年全院重點工作。其中包括:深入推進院士制度改革和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穩妥有序完成2023年院士增選工作;高質量完成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工作等。 我們搜集了往屆的院士候選人和當選人數據,發現了一個很
旭日干:當選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須是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嚴格遵循我院的‘章程’和‘辦法’。工程管理領域院士的增選,第一步看學術背景,第二步看管理業績和整體水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須是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增選政策委員會主任旭日干5月26日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 25日,中國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