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領導調研廣州能源所
11月2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五處處長孫宏偉應邀到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調研。廣州能源所副所長吳能友對孫宏偉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調研期間,孫宏偉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政策及以化工方向為例就如何申請基金項目,作了一場生動而且具有指導性的報告。報告中介紹了我國化工領域基礎研究取得的進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化學工程的前沿及主要發展方向,并一一解答了科研人員關心的有關基礎研究和基金項目的問題。廣州能源所100余位科研人員參加了報告會,反響強烈,很受啟發。 報告會后,孫宏偉與廣州能源所從事化工領域研究的科研骨干進行了座談。廣州能源所科技處處長周舟宇介紹了研究所科研工作部署及進展,重點介紹了基礎研究方面的進展及設想。孫宏偉肯定了廣州能源所作為從事高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近年來在基礎研究領域所取得的進步,認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與化工領域存在著許多的融合和交叉,鼓勵和啟發大家積極凝練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以推......閱讀全文
基礎研究司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調研
2017年3月31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基地處和科學處同志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進行調研,了解實驗室建設運行情況,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副校長和實驗室有關同志陪同。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準籌建。目前在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激光與太赫茲技術、能源光子學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研究成績突出
“火災科學”主要涉及火災過程及其防治領域,包括火災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火險評估和系統分析,人和火災的相互關系,火災探測技術與防治技術,以及在建筑防火、公安消防、農業林業、石油化工、交通運輸、煤炭等方面的應用。近十年,火災研究重點從傳統的森林防火、建筑防火拓展到阻燃材料、高層建筑、密閉狹小空間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研究成績突出
凍土通常指零度以下,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凍土分為季節凍土和多年凍土。我國凍土區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由于凍土對溫度極為敏感,具有流變性等特征,在凍土區修筑工程構筑物就會面臨凍脹和融沉等危險。位于甘肅蘭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門開展凍土工程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成果是怎樣“從實驗室躍上生產線”?
我國已成為世界科研論文發表量第一大國,持有專利數也高居全球第二。但很多時候,守著“金山銀山”卻只能賣出石頭的價錢,拿著研究成果仍邁不開前行的腳步。與此同時,不少企業在解決生產難題的過程中,由于無法找到合適的技術,只能把目光投向國外。 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難尋下家,企業亟需的技術求而不得,矛盾直
重慶成立首個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的重點實驗室
24日,重慶組建成立“重大地質事件與資源環境效應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并召開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該實驗室依托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直屬科研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建設,成為重慶市首個從事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的重點實驗室。 “重大地質事件是地球演化的關鍵節點,也是資源形成的重要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朱
斑馬魚基礎研究
近期,我們收到了很多小伙伴提交的文獻獎勵申請,其中,有2篇成功吸引了小編的注意,這2篇文章的內容都是斑馬魚研究相關的。我們都知道,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但是市面上針對斑馬魚的抗體卻非常少,我們不僅有一百多種斑馬魚抗體,而且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定制生產。下面來看看這2篇文章吧。01標題:Sa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加強基礎研究赴天津調研
2017年12月4日至5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和校長鐘登華,南開大學黨委書記魏大鵬和校長龔克等分別陪同調研。 葉玉江司長一行參觀調研了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
基礎研究司圍繞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赴杭州調研
2017年12月16日至18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一行赴浙江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和國家海洋局二所開展調研。了解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有關工作情況。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海洋局二所所長李家彪院士、浙江省科技廳周國輝廳長、之江實驗室朱世強主任等分別陪同調研。
田中群院士與廈大學生論重點實驗室里的基礎研究
12月3日上午,廈門大學漳州校區主樓群三號樓小報告廳,中國科學院院士田中群就大學里的重點實驗室與基礎研究和同學們展開了思維的討論。 講座開始時,田院士從自身的讀書經歷切入,與同學們探討“為什么要在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和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問題。他說:“大學是一個不斷更新的學術基地,不斷為科
基礎研究怎么補短板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一直非常重視,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4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億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尤其
國務院發文-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增加研發投入
6月11日,國務院公布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意見中明確,要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民生科技。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鎮江市加強實驗室建設推動基礎研究,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鎮江市積極優化實驗室建設,以提升基礎研究能力。該市已新建5家企業類重點實驗室和3家學科類重點實驗室,涵蓋新能源汽車、高性能材料、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領域,并獲得440萬元的經費資助。 鎮江市一直注重圍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提供精準服務。針對企業和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該市大力支持產業鏈群企
河北省基礎研究專項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申報開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00.shtm 關于印發2023年度河北省省級科技計劃 基礎研究專項(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 重大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省科技廳研究編制了2023年度河北省省級科技
蓄力領跑:基礎研究投入“看漲”
??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對外發布《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再次成為關注熱點。 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多年徘徊在5%,這個數字被網友調侃為中國特色規律。那么,一個簡單的數字是不是能夠說明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的全貌,這個數字背后又隱藏了什么
引領新常態的基礎研究
每年兩會前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掌門人接受媒體采訪已成為慣例。一貫低調的楊衛代表對于此次采訪卻非常重視,原因很簡單:“國家對科學基金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告訴納稅人,錢都用到哪了。” 交賬是必不可少的。“2014年,科學基金全年計劃安排各類項目資助金額247億元,
注重基礎研究-善于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
新藥研發:基礎研究誰來做
不論是快速還是慢速的跟進者,擬開發的新藥與上市藥物或處于開發后期以及臨床階段的分子相比,應有一定的特點或者說區別,這已成為業界共識。 談及新藥研發的過程,一位青年科研人員曾對我表示,新藥研發的基礎研究并不重要。他舉例說:“花費很大精力,做一個結構復雜、合成不易的化合物,從藥化的角度來看沒有多
基礎研究:激發創新不竭動力
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基礎研究經費增至十年前的3.4倍,達歷史最高值。 其中,“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增長了1倍,還首次建設了13個應用數學中心,在物質科學、
注重基礎研究-善于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一些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科技前沿。在充分肯定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雖然我國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
新藥研發:基礎研究誰來做
不論是快速還是慢速的跟進者,擬開發的新藥與上市藥物或處于開發后期以及臨床階段的分子相比,應有一定的特點或者說區別,這已成為業界共識。 談及新藥研發的過程,一位青年科研人員曾對我表示,新藥研發的基礎研究并不重要。他舉例說:“花費很大精力,做一個結構復雜、合成不易的化合物,從藥化的角度來看沒有多
多地官宣!這些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涉半導體、基礎研究
近日,多個省份地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其中提到了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增和未來建設規劃。供大家參考。 浙江省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5年來,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1家,新掛牌成立省實驗室4家,新建省技術創新中心4家。過去一年,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之江實驗室等納入國
李燦:建議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項國家杰青基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然而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目前卻依然存在著人才培養和選拔“以論文為導向的一刀切”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燦 昨天(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此下去,盡管我國研究隊
加拿大基礎研究面臨“退化”風險
鑒于基礎研究在推動科技企業中所發揮的根本性作用,以及近些年加拿大在支持基礎研究方面的減弱,報告的目標如下: ·與國際一些國家相比,將加拿大過去10年對研究支持的變化進行量化。 ·將加拿大全國及其三個主要研究理事會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支持的變化進行量化。 ·對加拿大研究人員進行調查,了解他們
國家基礎研究密切關注介尺度
近日,科技部基礎司組織有關專家就新興交叉科學前沿召開研討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靜海作了《從多尺度模型到介尺度科學》的主題報告。“973”計劃顧問組專家徐冠華、林泉、朱道本、于淥以及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位院士專家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會上,專家們不僅探討了介尺度科學的概念、科學問題及相
楊雄里院士:基礎研究應放眼國際
“與臨床研究相比,基礎研究的競爭更多集中在國際舞臺上。所以說,基礎研究的論文應該盡可能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而臨床研究的文章,比如對某個病例介紹與分析,或許在國內發表后的影響力更大。”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作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應將“視線”放在國際上。慎用“國
引力波背后:基礎研究須“容錯”
令人矚目的原初引力波事件雖以“悲傷”告終,但卻引發了國際科學界對其更加熱切的期待;相比之下,由于國內對科研失敗容忍度極低,“中國連想犯這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近日,歐洲空間局的一份報告宣告了自去年3月份以來關于原初引力波爭議的最終結局。彼時,美國BICEP2合作組宣布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
11位院士專家建言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否完全是自由探索?如何加強新時代的基礎研究?如何打造一支潛心基礎研究的科研隊伍? 11月15日,在中國科學院加強基礎研究座談會上,包括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曾慶存在內的11位院士、專家,從中科院基礎研究的使命定位、人才培養、管理范式等多方面對上述問題提出建議。 從“能干什么
基礎研究,光“砸錢”還不夠
“如果沒有科學的想法,給再多的錢,那又有什么用呢?”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的一句話引起參會委員們的深思和共鳴:基礎研究,離不開經費的支持,可單純地增加投入并不能“順理成章”帶來突破。基礎研究更需要一個真正寬松、包容的環境,科學家們也需要保持一顆“天真的心”! “或
基礎研究需要“四維”支持
前段時間,LIGO宣布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讓平日里有些“高冷”“生僻”的科學名詞華麗轉身,成了社會熱點。可是,當科技日報記者就基礎研究問題采訪兩會代表時,卻聽到他們吐露苦衷:一些科技領域的管理者,總是有些急于求成,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不太能接受挫折或者失敗;國家重器買得起馬配不起鞍,大科學裝置LAM
聚焦基礎研究-培養頂尖人才梯隊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廣州市科技局印發《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計劃在未來5年投入近10億元,實施基礎研究人才的“啟航”“續航”“領航”等計劃,旨在階梯式培育一批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基礎研究人才。 “這項政策是廣州放眼未來,為自主培養出世界級頂尖科學家的‘天使投資’。”廣州市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