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的《自然》雜志出版增刊——《亞洲傳統醫學》(Traditional Asian Medicine),介紹了中國和日本的傳統醫學的發展情況。增刊導言說,利用科學技術探究在中國和日本實踐的傳統醫學,有助從迷信中甄選出有效的療法。而且,草藥療法幾千年的整體分析方法或許還能對現代醫學有些啟迪。 增刊包含多篇文章,對中國傳統醫學的歷史、現代化、專利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其中由記者徐治國撰寫的文章——《現代化:一步一個腳印》(),回顧了屠呦呦和張亭棟在中醫藥領域取得的成果,并稱現代藥物開發者可從傳統中醫藥中借鑒許多有用的東西,但是研究人員首先必須明確和測試草藥混合物。......閱讀全文
此前在公眾視野里默默無聞的屠喲喲獲得拉斯克獎,也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文革”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特殊時期的秘密任務 拉斯克獎獲獎者視頻訪談,屠呦呦正襟危坐,嚴肅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話說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翹,勉力笑了一下。也
2015年10月5日,因在青蒿素研究中貢獻卓著,屠呦呦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 青蒿素用于治療瘧疾。瘧疾威力有多大?有醫史學家說:“羅馬亡于瘧疾,明朝亡于鼠疫。”(范行準在《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 可以確定的是,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羅馬的蠻族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意
在本月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聞發布會上,一個問題在斯德哥爾摩大廳中引發了一陣緊張。提到因從過去中國傳統醫學使用的一種植物中獲得了抗瘧藥物青蒿素(artemisinin),藥理學家屠呦呦(Youyou Tu)得到今年一半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時,一位中國記者問到:“我們是否可以說這是你們第一
黎潤紅1 饒毅2 張大慶1(北京大學 1醫學部100191,2 生命科學學院 100087) 摘要 青蒿素的發現是在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完成的。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成果的評價存在著諸多爭議,甚至在青蒿素發現的代表人物之一——屠呦呦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之后,相關的爭議
昨天下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傳出后不久,一則“熱烈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招生辦”等多個北大官方微信公眾號傳播。 消息稱,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 早在2
2011年9月25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9月23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領獎。當日,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81歲的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
隨著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使得青蒿素的榮譽應該歸屬于誰的爭議再次沉渣泛起,這些爭論其實都已經是陳芝麻爛谷子了,其實當年早有爭論。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一些個人回憶,都使得青蒿素的研發變得前后矛盾,撲朔迷離。即使是根據曾經的523大會戰辦公室主任張劍方等人的回憶錄和官方報告,青蒿素的研發歷程依然存在很多疑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終于在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30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為其在抗寄生蟲領域的杰出貢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其中,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Satoshi Omura因為他們開發出了抗蛔蟲新藥阿維菌素,為人類健康做出了重
近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理由是“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獎被許多人認為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于諾貝爾獎的大獎,屠呦呦的獲獎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內有的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把青蒿素稱為中藥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這是黨的十九大賦予我們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更是中醫藥工作者的擔當。中醫藥人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8年,她和團隊將重點攻關青蒿
81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登上了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的領獎臺: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北京時間9月24日凌晨在紐約隆重舉行。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領獎。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先生當然是拔尖創新人才,但其被國內普遍承認是拔尖創新人才已經是2015年10月以后的事情了,這時屠呦呦已經85歲高齡。 屠呦呦一生中有兩
1960年,黃鳴龍(左二)與周維善(左三)在捷克科學院有機和生化研究所前合影(周維善供圖)不同種類的青蒿 瘧疾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的藥物均源于兩種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 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
據諾貝爾官網消息,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揭曉。一半共同授予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與日本科學家Satoshi ?mura,表彰他們發現了對抗蛔蟲感染的新療法;另一半授予我國科學家屠呦呦(Youyou Tu),表彰她發現對抗瘧疾的新療法。 此次,諾貝爾生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1、據說中國領導人是應越南請求才舉全國之力攻堅瘧疾的,該項目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一樣,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政治工程,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即全國性抗瘧研究計劃“523戰備項目”,志在幫助北越“打擊美帝”。 2、從草藥中尋找抗瘧成分并不是新鮮主意,1941年,上海第一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張昌紹
雖然1977年3月《科學通報》刊發了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但這篇只有一頁的論文是面向科學共同體寫的,而且沒有介紹青蒿素的抗瘧功效。因此,在 《光明日報》1978年6月18日刊發王晨的長篇通訊《深入寶庫采明珠》之前,不僅是民眾,即使是科學家也很少有人將青蒿素與抗瘧聯系在一起。
曹洪欣:醫學博士,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院首席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中醫藥話題總是不斷,詆毀者有之,力挺者有之,互聯網上更是聚集著一大批“中醫粉”、“中醫黑”,論戰不休。您怎
饒毅 曾經有人通過中間人間接來咨詢我“在發現青蒿素貢獻上,屠呦呦和其他人的順序問題”,我當時就認為,“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 9月中旬,國內開始傳出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獲得國際大獎——美國拉斯克獎。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發表《》,
圖1. 抗瘧藥青蒿素。自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從中草藥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中發現了青蒿素 (artemisinin) 之后,人們已合成許多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包括活性比青蒿素更好的雙氫青蒿素 (dihydroartemisinin)。為了保護這一重要
85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開啟了諾獎之旅。北京時間12月7日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屠呦呦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將出席頒獎典禮,實現中國大陸科學家諾獎零的突破。 屠呦呦獲得諾獎,使一向被質疑“不科學”的中醫,終于吐氣揚眉
一部有情懷、有擔當的紀錄片,是可以載入歷史的,比如《本草中國》。紀錄片播出時我看過第一季,而今年中華書局出版《本草中國》一書,在溽熱難耐的時節慢讀,如耳畔清風,如雨絲繚繞,令我感悟頗深。老藥人的故事撥動心弦,中草藥的內涵啟慧明志,“諸藥所在,皆為境界”,在感受道地本草生命奧義中,我更加領悟“敬畏
饒毅趣談諾獎與中國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進行了直播。《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作為現場嘉賓參與直播,趣談諾獎與中國。本文為現場精彩互動實錄,略有修訂。 饒毅央視論諾獎: 勿忘歷史辛酸,直面未來挑戰 今
——記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研究員 瑞典當地時間12月10日下午4點30分,全世界的目光從這一刻開始“聚焦”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當身著一襲紫色禮裙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研究員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過諾獎獎章和證書的時候,莊嚴的會場里掌聲經久不息。 46年的堅守,讓這位85歲的老人為中國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書寫了若干個“中國第一”及頂級榮譽,其中之一是“中醫藥成果獲得最高獎項”。她本人亦認為,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評價說,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各獎項獲獎結果已經全部揭曉。 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 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分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
“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征是兼容并蓄并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并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 屠呦呦教授獲得今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諾委會因為她帶領的小組率先發現并提煉出具有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每年因此拯救至少10萬名罹患瘧疾的非洲
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征是兼容并蓄并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并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 屠呦呦教授獲得今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諾委會因為她帶領的小組率先發現并提煉出具有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每年因此拯救至少10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發現青蒿素更多“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青蒿素在抗瘧藥物上的創新研究,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中國大陸本土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教授成為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第十二位女性科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獎人是怎么評選出來的? (一) 諾貝爾獎提名和評審程序 諾貝爾獎始于1901年,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