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風電與太陽能發電‘大躍進’式地發展,我有些擔心。”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十二五”研究生青年發展系列活動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專場上,兩院院士石元春對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并網瓶頸、設備質量、關鍵技術與材料國產化、發電總量及平均發電量效果、產能過剩等,都是石元春擔心的問題。“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大大躍’,是否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石元春的擔心并非無的放矢。國家能源局日前公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目標:到2015年,風電將達1億千瓦,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5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將達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200億千瓦時。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突出了發電替代,卻忽略了石油和天然氣的替代,石元春認為這是一個美中不足。 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8.2%,進口依存度達到53.6%,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發展新能源的......閱讀全文
在許多學者眼里,大量生產生物質能源是造成玉米短缺進而導致我國今年糧食價格大漲的罪魁禍首。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認為,發展生物質能源與保障糧食安全之間并不矛盾,我們應當走出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認識誤區。 生物質能產業:國家政策意在推動而非限制 國家林業局
——為編制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元春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11月初在北京宣布啟動全國人民為編制“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作者謹以此文相獻。我國需要新的國家能源戰略 近年全球氣候變暖和化石能源資源漸趨枯竭的壞消息頻傳,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
一、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危機 人類工業文明走到今天,已面臨著資源、生態環境、全球氣候變暖為表現的危機。各種危機的集中爆發預示著工業文明的化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美國未來預測大師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后階段,這是一
李季倫 石元春 編者按 8月23日,《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揭露、控告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學術腐敗》一文出現在網絡上,這篇9000多字的舉報材料落款日期為2011年8月15日,由李季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陶益壽(中國農業大學土壤
山西人李京陸走西口治沙的故事讓許多人唏噓不已。 他從煤炭生意做起,到房地產界的風云人物,繁華看盡,在知天命的年紀感悟:剩下的人生該如何度過?順應山西人走西口的傳統,他來到內蒙古草原發展,卻被當地的浩蕩和遼闊所折服。他拿出百萬在當地種樹治沙,無奈沙柳每4年需砍伐一次。企業家出身
在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下,發展新能源已成社會各界共識。業內專家表示,生物質能源是具有優秀發展前景的新能源,但目前在研發和投入方面均存在不足。在全球加強新能源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國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和經濟支持力度,讓生物質能源不再坐“冷板凳”。 在近日在京召開的中國生物質(
對于北京這個冬季供熱能源消耗重鎮來說,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供暖季,首次出現了以生物質為供熱能源的項目。 3月中旬的北京已接近供暖季的尾聲,但北京郊區的小湯山大東流苗圃的供暖鍋爐離熄火還有一個多月。在這個國家級樹木種苗示范基地里,有近6萬平米的溫室大棚需要供暖,由于花卉苗木生長的特殊性,它每年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表示,國外紛紛將生物能源提到新的戰略高度,正在緊鑼密鼓地加大對纖維素乙醇等先進生物燃料的投入,技術進展迅速。而中國至今對生物能源的認識尚不清楚,重視不夠。如此下去,在這場全球科技攻關中中國肯定是輸家。因此,石春元呼吁:“應盡快明確生物能源在‘三
習主席最近提出能源革命和5點要求,深受鼓舞與啟示。5點要求中提到,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以及務實推進“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本文謹就建設本土“生物質煤田、油田和氣田”,也就是“一片”談一些體會。 中國能源革命能提“自主”嗎? 崛起中的中國,能源安全乃
石元春 昨天(9月13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微博再爆料,透露包括4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在內的6人實名舉報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三院院士”學術腐敗。此消息一公布,輿論一片嘩然。被舉報人已年過八旬 昨天中午,方舟子微博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季倫、陶益壽、林培、祖康祺等6人實名舉報:
在“十二五”規劃中,生物質產業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和優先發展領域。3月7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作《決勝生物質》一書面世。 2000年,石元春開始生物質研究。他在擔任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農業組組織期間,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已經形成氣候。”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生物天然氣,既是環保的需要,也可以彌補我國在天然氣領域日益擴大的缺口。“一石兩鳥,何樂不為?”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的上網電量超過500億度,相當于三
“不用煤、不用柴,秸稈制成‘燃煤’,放進‘生物質取暖爐’就可做飯取暖,效果一點兒不比煤差。”目前,我省邢臺、邯鄲、石家莊、唐山等多地正在布局示范點,積極推廣生物質燃料技術。 “秸稈更像是生長在耕地上的礦山,生物質燃料大有可為。”近日,該技術領軍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
《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中國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目前已利用量約2200萬噸標準煤,還有約4.4億噸可作為能源利用 河北省曲周縣王莊村應該是當地第一個“告別煤炭”的村莊。“我們家從前年開始,冬天取暖就再也不用蜂窩煤了,都改燒這種生物質燃料秸稈塊,
當下,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尤其是近幾年出現的“霧霾圍城”,更是讓大家意識到調整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在日前于京召開的第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對于目前國內新能源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樂觀態度。他認為,新能源一直擔負著調整能源結構和節能減排
我國應對大氣污染形勢嚴峻,替代化石能源的任務繁重,隨著新型城鎮化進展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清潔能源體系勢在必行 《生物質能“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生物質年利用量超過5000萬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發電要達到13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780億千瓦時,生物質成型燃料1000
目前的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究竟是什么狀況,有什么樣的發展前景?《科學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石元春,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朱禎,以及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 生物產業不是泡沫 生
“生物質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必然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對我國生物質能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可事實上,初興的生物質成型燃料卻在發展過程中陷入僵局。 近日,環保部針對《高污染燃料目錄(二次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征求正式截止。本輪征求意見稿將此前明確不屬于高污染燃料的“加工
堅持“生態立省”的海南,正在研究建立以麻風樹為資源的“生物能源”基地。能源專家認為,如果充分發揮生物能源優勢,海南有望成為率先進入“后石油時代”的省份。 麻風樹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有毒植物,吃掉3個未加工的麻風果就能致人喪命,但它卻是世界上公認的生物能源樹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利用價值。&nb
據新華社電 眼下正是夏糧大規模收獲的農忙時節。過去此時在一些小麥主產區,不時會有農民焚燒秸稈,既污染了環境,也浪費了秸稈資源。這種情況如今有了明顯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秸稈原來還能變廢為寶,燒秸稈的現象快速減少。 在河北保定的博野縣,已有1100多臺生物質燃料爐具安家落戶。這種爐
石元春■石元春 前幾年,“煤制油”很是熱鬧,近來“煤制氣”消息頻傳。日前,美國杜克大學發布研究報告,建議中國應謹慎推行煤制氣(詳見本報10月16日6版)。筆者深感今日中國能源窘境之深重,但也不該走上飲鴆止渴之路啊!“開閘放水”要謹慎 200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第20期,筆者曾就煤基甲醇
2015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授獎項目證書編號獎種獲獎等級項目名稱/獲獎人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工作單位2015-091自然科學獎2新穎電化學能源材料的可控制備、儲能機理及其性能研究童葉翔,李高仁,盧錫洪,李奇,翟騰,于明浩,王子龍,鐘錦輝中山大學2015-092自然科學獎2基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經專家評審、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委員會批準,確定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現予以公示(見附件)。公示時間為2019年11月1日至11月5日。 具體名單如下: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經專家評審、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委員會批準,確定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現予以公示(見附件)。公示時間為2019年11月1日至11月5日。 具體名單如下: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