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1929年— ) 曾毅,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6~1960年,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性疫苗免疫,腸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從事腫瘤病毒研究。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并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在國內首次研究了HTLV-1病毒在我國的分布及其與成年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的關系;研究HPV與宮頸癌的關系等。從1984年起開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的研究,證明1982年HIV隨血液制品從美國傳入中國,1983年感染中國公民,1987年分離到第一個中國的HIV-1毒株;進行HIV-1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建立了HIV的快速診斷方法,快速診斷試劑盒獲衛生部批準。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兼職教授。曾獲國家杰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稱號,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和......閱讀全文
廣東中大腫瘤防治中心有全球最大的鼻咽癌標本庫,標本多達10萬份,工作人員在處理血液樣本。 ←EB病毒。 曾益新院士。 開篇語 創新是推動國家與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東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
如果把研發抗癌新藥的過程比作10公里長跑,中山大學藥理學教授顏光美認為,他帶領的團隊順利跑完了第一公里。顏光美的實驗團隊在全球內首次發現,在自然界存在的病毒M1具有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特性。這是否意味一種新的抗癌療法有望在未來誕生?現在的癌癥患者有無希望受益于此?昨日,顏光美在中山大學北校區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十月二日,中山大學的顏光美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的癌癥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天然溶瘤病毒M1通過靜脈輸液進入機體之后,能夠起到很強的選擇性抗癌效果。 這一“精確制導”的抗癌利器,很快便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時間,顏光美團隊的郵箱爆滿,還有患者主動上門志愿參加人體試驗
中國癌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癌癥患者數量巨大,僅2015年就新增430萬人,死亡280萬人。 但在此前學界共識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有底線:只和患者同歸于盡,不會傳染給周邊健康人。 不過,《自然》雜志新近發表的一篇論文展示出讓人擔憂的新證據:在一種雙殼貝類的海洋貝類中存在可傳播的癌癥,而且這種
Image credit: NI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Visuals Online, Elisabetta Palazzo. 正式介紹這項突破成果前,先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這類療法。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溶瘤病毒是
媒體上經常有“兄弟癌”、“夫妻癌”、“父子癌”這樣的報道,很多讀者不免有這樣的疑問,癌癥會遺傳嗎,癌癥會傳染嗎?另外,現在許多單位體檢都有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很多人一查出腫瘤標志物陽性,腿都軟了,標注物陽性就一定代表得癌了?針對讀者對癌癥常見的疑問,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黃學武進行
2017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選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其中腫瘤的無創診斷技術成功入選并榮膺榜首。腫瘤無創診斷技術即液體活檢(liquid biopsies)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攻克腫瘤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
陳文學 鄒學森 陳岳青 黃秀珍 鐘禮瀑 (江西省腫瘤醫院 腫瘤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29) [摘要] 熒光定量PCR技術具有簡便、靈敏、準確等優點,目前已經在乙肝和性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腫瘤方面的應用還處在研究和開發階段。本文綜述近年國內外相關熒光定量P
一、肺癌的腫瘤標志物檢查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系指原發于支氣管粘膜和肺泡的癌腫,是常見的惡性腫癌之一。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受化學致癌物質影響,吸煙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工業廢氣和大氣污染,產生大量多環芳香烴等有害氣體亦可誘發肺癌。絕大多數肺癌好發于35/75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肺癌的腫瘤標志物
科學家在液態活檢有助于篩查癌癥患者方面有了第一個重要證據。很多這樣的研究都在努力檢測和分析“循環腫瘤DNA”(ctDNA),許多公司正在努力開發這些用于篩選的版本,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等可能的替代方案。但ctDNA在血液中實在是太罕見了。于是香港的研究人員將目標轉到會引起鼻咽癌的Epste
在發生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后,這種病毒在人的一生當中持續存在于人體內,而且通常不會產生任何癥狀。然而,大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會患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也被稱作腺熱或接吻病),不過病情通常會在幾周后消退。但是,在罕見的情形下,這種病毒也會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而命名。由于鼻咽癌、非洲兒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EBV感染有
中國科學家23日報告發現一種小分子化合物,能幫助抗癌病毒更有效地殺死肝癌細胞,其效果就好像給制導導彈綁上了“烈性炸藥包”。這為治療全球第二號癌癥殺手——肝癌帶來了新希望。 專殺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害的病毒被稱為溶瘤病毒。世界上最早的溶瘤病毒報告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發現一名子宮頸癌患者在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并在建株細胞涂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故名。 一、生物學性狀 EB病毒的形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園形、直徑180n
在人們生活的環境中存著不少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致癌因子,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誘發腫瘤。例如,各種電離輻射和紫外線照射可以引起白血病和皮膚癌;多環芳烴化合物如3,4-苯并芘可以引起肺癌,黃曲霉素可以誘發肝癌;亞硝受可以引起各種消化道腫瘤;在生物因子中,已經證明某些病毒可以引
香港中文大學7日宣布,該校醫學院研究人員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這一突破性發現有助評估鼻咽癌病人的預后情況,并向鼻咽癌的個人化治療邁出一大步。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癥,也是一種極具侵略性的頭頸癌。據介紹,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相關。由于缺乏早期病征,60%至70%患者于確診時已屆晚
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豬鼻支原體感染促進了NF-κB依賴性的胃癌細胞遷移。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8月18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 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的壽成超(Chengchao Sho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實驗室近年來主要圍繞腫瘤標志物
2016年03月28日,深圳特區報A13,科普周刊版面介紹了深圳免疫細胞治療部分龍頭企業目前所開展的腫瘤免疫治療業務,采訪了恒瑞源正周向軍博士及漢科生物張明杰博士;詳見以下報道: 免疫細胞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后的第四大癌癥治療方法,已被公認為二十一世紀腫瘤綜合治療模式中最活躍、最有發展前
MIT Technology Review雜志近日發布了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5)的榜單。癌癥的快速檢測、DNA互聯網(Internet of DNA)連同蘋果的Apple Pay支付系統和谷歌的Project Loon計劃等技
1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宮頸癌因果關系的揭示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兩個病毒有關: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分別導致宮頸癌和艾滋病。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
01得腫瘤的原因很多,甚至僅僅是因為運氣不好 大多數患者聽說自己得了癌癥,都會問醫生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大夫,我為啥得腫瘤?我勤勤懇懇一輩子,我潔身自好一輩子,我注重養生一輩子……憑什么,是我! 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得癌癥的原因實在太多,很多還是未解之謎,醫生也無法確切地告訴你,為什么得腫瘤。導
2 癌癥診斷的發展 癌癥的診斷在抗癌戰役中的發展比不上癌癥的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在5 年之內,科學家將研制出多種癌癥的早期診斷方法,期望在癌癥的萌芽階段將癌瘤控制。今后診斷的發展只需簡單驗血就能發現多種癌癥。或用基因芯片可以在只有幾個癌細胞出現時就能診斷出來。《Science》雜志刊登了有關美
外泌體是一種存在于細胞外的多囊泡體,可通過細胞內吞泡膜向內凹陷形成多泡內涵體,內涵體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其中的小囊泡。外泌體的直徑在40-110 nm之間,其中包含RNA、蛋白質、microRNA、DNA片段等多種物質,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腦脊液和母乳等多種體液中。外泌體從發現至今已有30多年
某些癌癥具有家族遺傳性,而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相同的家人也可能患上同一種癌癥,但鮮有人想到癌癥會傳染。不過,最有的一項研究可能會讓人們重新認識癌癥。近日,國外醫學期刊《Cancer Cell》刊發研究論文稱,癌細胞具有傳染性。 該研究發現,乳腺癌外泌體能導致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發現體外經過外泌
腫瘤標志物又稱腫瘤標記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惡性腫瘤細胞,或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宿主對腫瘤的刺激反應而產生的物質,并能反映腫瘤發生、發展,監測腫瘤對治療反應的一類物質。腫瘤標志物存在于腫瘤患者的組織、體液和排泄物中,能夠用免疫學、生物學及化學的方法檢測到。 腫瘤標志物的來源 腫瘤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癌療法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要聽媽媽的話:西蘭花是有好處的。長期以來與降低癌癥風險有關的西蘭花和其他十字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指將外源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或基因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目前研究已從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根據統計,基因治療用于腫瘤治療的臨床研究占臨床試驗總數的65%左右。相對于傳統腫
近日,MIT Technology Review雜志發布了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術(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5)的榜單。其中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液體活檢、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DNA互聯網等技術光榮上榜。 液體活檢:快速、簡便的癌癥血
一、腫瘤動物模型建立的意義: (1)評價抗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 (2)作為抗腫瘤藥物篩選模型; (3)為腫瘤轉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臺; (4)為研發抗腫瘤轉移性藥物提供良好的實驗工具。 二、誘發性腫瘤動物模型 實驗方法原理:誘發性腫瘤動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學致癌劑、放射線、致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