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三號”,你是一個怎樣的“深潛明星”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 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后一潛后,“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后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水作業,在全新挑戰中不斷刷新著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大洋深處熱鬧非凡,各路探海英雄頻頻刷新著中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裝備挺進藍海的紀錄。4月20日至30日,備受矚目的當前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先后下潛四次,包括兩次功能性驗證下潛和兩次實驗性應用下潛。結果表明,“潛龍三號”不但創造了深海AUV(無人無纜自治潛水器)單潛次航程最遠的深海航行紀錄,并首次實現無人無纜潛水器與船載地質取樣同時作業新模式。 5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連線正在返航途中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潛龍三號”副總設計師、本項目執行負責人許以軍。他介紹說:“實驗性應用下潛是對‘潛龍三號’可靠性非常嚴格的考驗。在‘潛龍二號’技術基礎上,......閱讀全文
“大洋一號”完成“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海試任務返回青島
5月3日,“大洋一號”駛入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 當日,我國遠洋科考功勛船“大洋一號”完成“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海試任務后,返回青島母港。“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在本航次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潛龍三號”首次亮相-“大洋一號”綜合海試南海段起航
? “大洋一號”4月15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和70名科考隊員的“大洋一號”科考船15日從廈門起航,奔赴南海執行“大洋一號”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任務。這也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說,本航段主要是通過使用“大洋一號”在
服役23年再出發-“大洋一號”有怎樣的功勛史
搭載最新研制的“海龍三號”“海龍11000”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潛后,“大洋一號”科考船3日將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完成歷時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科考任務。 這是“大洋一號”船2017年大修
“潛龍一號”進入實用階段-深海探測再獲突破
“這次‘潛龍一號’大洋應用性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6000米無人無纜潛水器已由技術成熟階段進入實用成熟階段,這是我國深海探測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剛從“潛龍一號”返航回到沈陽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健說。 總設計師徐會希介紹,作為我國大洋勘探領域“龍家族”的三大成員之一,“潛龍
“大洋一號”完成綜合海試任務
5月3日,圓滿完成2018年綜合海試航次的“大洋一號”船返回青島。本航次任務共計45天,總航程6208海里,“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A航段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表示,本航段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系列潛水器共計完成8次
“海龍”“潛龍”下潛12次-取得諸多突破
5月3日,歷時45天,航行6208海里,“大洋一號”船搭載最新研制的“海龍三號”“海龍11000”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圓滿完成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回到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有關參試單位負責人等到碼頭迎接。 據了解,本航次任務分為A、B兩個航段。據A航段
2018年我國深海裝備有哪些新亮點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2018年,我國有哪些深海裝備值得期待?圖片來源網絡 “2018年,大洋協會將繼續推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三龍’大型裝備體系和11000米遙控潛水器系統的升級改造、試驗和應
2018年,我國深海裝備有哪些新亮點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2018年,我國有哪些深海裝備值得期待? “2018年,大洋協會將繼續推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三龍’大型裝備體系和11000米遙控潛水器系統的升級改造、試驗和應用工作。”中
“潛龍三號”,你是一個怎樣的“深潛明星”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 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后一潛后,“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后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水作業,在全新挑戰中不斷刷新著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大洋深處熱鬧非凡,各
國產自主水下機器人從追趕到并跑
“潛龍”系列深海自主水下機器人研發及應用團隊 國產自主水下機器人從追趕到并跑 “潛龍三號”(沈陽自動化所供圖) 比人還大的“小丑魚”你見過嗎?在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就有這樣一條“小丑魚”,長3.5米、高1.5米、重1.5噸,它的全稱叫“潛龍三號”4500米
“潛龍二號”大洋49航次首潛成功
北京2月11日,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當地時間2月9日,“向陽紅10”船抵達西南印度洋工作區,11時50分,“潛龍二號”順利布放入水進行探測作業。圖片來源網絡 這是“潛龍二號”大洋49航次的首次下潛,也是“潛龍二號”的第四十次下潛。 此次下潛,“潛龍二號”在近海底工作30小時,航程約70千米
“潛龍三號”與船載裝備實現“點、線、面”協同作業
記者24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在中國大洋52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中,科考隊采取了“潛龍三號”無纜水下機器人與船載設備協同作業新模式,大大提高了調查作業效率。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李傳順介紹,本航段主要在大西洋中脊開展熱液硫化物活動特征及熱液區生態環境綜合調查,使用的調查設備包括“潛龍三號”、深海
以強大裝備支撐深海科研(科技雜談)
只有加快發展深海裝備,實現自主創新、集成發展,以強大的裝備來支撐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82歲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潛。這位耄耋老人對于海洋事業和科學探索的熱愛,令人動容。 將汪院士順利送抵海底的“
“蛟龍”號新母船初步命名為“深海一號”
? 記者10日從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基地)獲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于2020年執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務。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告訴記者,“蛟龍”號新母船初步命名為“深海一號”。 此前,“蛟龍”號的母船是已屆退役年限的“向陽紅09”船。新母船
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和勘探開發成果豐碩
記者3日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和勘探開發工作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延期申請已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核準,國家海洋局先后組織了5個大洋航次任務,重點保障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工作和勘探合同區的外業調查工作,調查工作不斷拓展。 此外,深海裝備技術逐步走向應用
“大洋一號”赴南海海試
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大洋一號”船于10月18日駛離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島團島碼頭,前往南海執行2013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任務,之后將赴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了解,此次海試共有12家科研單位、74名調查隊員參加,海試計劃為32天,11月18日抵達海南三亞。本次海
“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26航次海試任務
??? “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3月26日駛離青島母港,前往南海進行中國大洋第26航次綜合海試,預計將于4月18日從海南三亞正式起航執行遠洋科考任務。 中國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紹,這個航次預計歷時380天,計劃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島,航次主要任務是在印度
“大洋一號”開始執行第22航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12月8日下午3時,隨著一聲高亢的汽笛聲,5600噸的我國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從廣州長洲碼頭起航,開始執行我國第22航次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等出席歡送儀式。 “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介紹,本航次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務是
“大洋一號”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記者昨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在完成綜合海試后,“大洋一號”船于昨日從海南三亞起航,執行我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本航次是我國開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個5年任務(2012年~2016年)的開篇航次,調查方法
印度洋上“大洋一號”會“蛟龍”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
7月31日,經自然資源部批準,“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自然資源部供圖 本航次主要任務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開展深海裝備試驗性應用;進行海洋
“大洋一號”完成第四航段科考任務
“大洋一號”工作人員合影 當地時間10月8日上午9時,“大洋一號”船圓滿完成了中國大洋科考第26航次第四航段的調查任務,停靠巴西里約熱內盧港進行短暫休整和補給。 本航段在南大西洋進行了為期7天的科考作業,主要任務是采取熱液異常探測、電視抓斗等手段進行作業,獲取地質、生物、環境和地球物理基礎數
“潛龍三號”“曝光”深海生物和塑料垃圾
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近日成功首潛,并在3900多米深海拍攝了大量照片,有魚蝦和海星、海參等美麗的深海生物,也有人們不愿看到的塑料垃圾。 “這些塑料垃圾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研究海洋生物多年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B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孫棟博士說,塑料垃圾到達深海,在
勇闖深海的“黃胖魚”:我國水下機器人實現重大突破
4月20日,“黃胖魚”回家了。這條長相萌萌的“黃胖魚”,歷經三個多月的印度洋海底探險,終于順利完成了所有試驗探測任務,載譽歸來。 其實“黃胖魚”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潛龍二號。大名鼎鼎的“蛟龍號”是它的親戚。它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中科院沈陽自動
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發現硫化物礦區
記者2日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中國大洋49航次近日結束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第三航段期間在西南印度洋我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內發現一處獨立硫化物礦化區,并發現兩處硫化物礦化異常區、兩處水體異常區。 據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本航段通過深海電視抓斗取樣查證,在合同區的一個區塊內采
“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發現熱液區
記者今天從中國大洋協會獲悉,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正在執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洋中脊發現一處海底熱液活動區,并獲取1.2噸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這是我國大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歷史上,單次成功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獲取樣品類型最為豐富的作業之
“蛟龍”號今夏將開展7000米級海試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代表3月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6至7月,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開展7000米級海試工作。中國大洋協會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該人士表示,2012年,我國大洋工作將以“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為重點,繼續推進大洋調查和環
中國載人深潛:向海底一萬米進發
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
科考第一船“海洋六號”完成大洋科考任務-取得三方面成果
中國科考第一船“海洋六號”歷經162天,航程3萬多公里,勝利完成2014年深海資源調查航次和中國大洋32航次的科考任務,于11月5日上午10時安全抵達廣州海洋地質碼頭。 一揮而去小半年,大洋再奏凱歌還。“海洋六號”船于今年5月28日從廣州啟航,先后輾轉于西、中、東太平洋的多個區域開展調查,在深
“大洋一號”在拉各斯起航開始中尼聯合海上考察
中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21日在尼日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舉行起航儀式,開始為期9天的中尼聯合海洋科考項目。 中國駐拉各斯總領事劉顯法,尼日利亞海洋研究所所長阿卓,尼日利亞海軍水道測量局長、海洋水文專家麥哈,“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和首席科學家邵宗澤研究員等中尼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中尼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