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信息技術助力智慧檢務工程建設
近日,“兩高一部”重點專項“面向減假暫和跨部門涉案信息共享的司法協同技術研究及系統研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同方賽威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共計5家單位共同參與。 減假暫,是對監獄服刑犯人實行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統稱。項目針對減假暫業務協同不足和信息共享困難等問題,利用實體識別、語義分析、主題建模等技術構建協同知識庫和信息共享系統,實現減刑假釋的提請、公示、裁定等工作全流程協同,構建涉案財物信息跨法檢司共享與協同處置系統,最終實現減假暫案件協同審判過程中的主動監督和偏離預警,以及涉案財物的移送、處置等流程的規范化管理,滿足跨部門涉案財物信息安全、快速轉移和處置的需求。 “兩高一部”重點專項是科技部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面向“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重點圍繞國家司法體系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設置的......閱讀全文
航天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編織“智慧民生”網
2013年,作為中國“三金”重點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參與者與推動者,國內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先企業,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信息),在政府公共服務(營改增、居住證、出入境管理、應急處理)和民生安全健康(食品安全監管、糧食安全、智能交通)兩大領域積極拓展,為“智慧民生”編織起了廣闊的信息化服務
航天信息技術助力智慧檢務工程建設
近日,“兩高一部”重點專項“面向減假暫和跨部門涉案信息共享的司法協同技術研究及系統研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同方賽威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共計5家單位共同參與。 減假暫,是對監獄服刑犯人實行減刑、假釋、暫予
航天探索: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最近,中國航天很火。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我們發現了月球上的新礦物“嫦娥石”。借助天問一號和“祝融號”火星車,我們發現火星上真的有水。有了中國空間站,我們的航天員不僅完成了多次出艙活動,還在太空進行“種菜”等科學實驗……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
NASA被指對外出售存有美敏感航天信息電腦
據英國路透社12月8日報道,7日公布的一份審計報告稱,作為終結“航天飛機”項目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出售相關設備前,未能刪除所售電腦和移動硬盤上的敏感信息。 報道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準備在明年結束航天飛機項目,為此正忙于淘汰數千件剩余物品。 美國
歐洲航天局增設載人航天等新部門
歐洲航天局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理事會日前召開會議,批準了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載人航天等幾個新部門。 歐航局表示,這次機構調整旨在增強歐航局的效率和競爭力,從而為其成員國提供更多便利,新部門及其團隊將于4月1日正式投入運轉。新設的載人航天部將負責管理歐洲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事
世界航天日:致敬中國航天人!
今天(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61年前的今天,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辟了新途徑。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也就是世界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20多年前,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研制國際空間
從航天可視化到可視化航天
自9月28日進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歷時12天的緊張工作中,石家莊鐵道大學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趙正旭教授及劉展威、佟寬章、王威4人圓滿地完成了嫦娥二號三維可視化前期任務。向全球展現了嫦娥二號發射任務的實時精彩仿真。 “以前是航天可視化,現在是可視化航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北京郵電大學:“航天信息光子學”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
北京郵電大學-航天五院503所共建“航天信息光子學”聯合實驗室簽約暨揭牌儀式,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隆重舉行。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教授、副校長兼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任曉敏教授、航天五院張洪太院長、503所所長兼天地一體化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海濤研究員、馬海全副
航天科技成果亮相航天創新創業大賽
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作為今年航天日的預熱活動,第四屆中國航天創新創業大賽今天(21日)在青島開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這是一款能夠在距離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層內長期駐留的太陽能動力無人機,同時它還擁有對地觀測及通訊功能,可以與中低軌衛星進行功能互補,未來將成為新型中繼通
戚發軔專訪:傳承航天精神,續寫航天新輝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72.shtm 空間站“T”字形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嫦娥五號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證據,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箭22星創造新紀錄……乘著“航天強國”夢想的翅膀,中國航天六十余載負重前行、厚積薄發,
國家航天局:多舉措培養航天人才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介紹,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加盟,在人才培養方面:第一,通過重大工程牽引,不斷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培養,也包括大國工匠等。第二,強化人才交流機制,不斷規范和引導人才交流。第三,
堅持鑄就航天名匠
低調沉穩,是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薛長斌給人的第一印象。 曾先后擔任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和嫦娥四號任務有效載荷分系統總設計師的他,將自己的成就歸結為“運氣好”,“我覺得個人是一方面,幸運的還是趕上了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 在這些光環背后,他既是眾人眼中雷厲風行的總設計師,
專家解析后航天飛機時代俄美航天戰略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飛天50周年——1961年的這一天,蘇聯“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該國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這艘飛船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而后安全返回地面。為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4月12日確定為國際
托舉航天的青春力量!走進80、90后航天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45.shtm
托舉航天的青春力量!走進80、90后航天人
在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這樣一組數據: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天問一號團隊平均年齡35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1歲。《面對面》專訪航天五院副總設計師黃震、航天一院緊固件室副主任馮韶偉、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調度鮑碩。 黃震,80后,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型號副總設計師,也是我國載人航
俄航天集團今年啟用“東方”航天發射場機場跑道
當地時間3月25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表示,該集團計劃于2022年啟用“東方”航天發射場機場綜合體跑道。
航天任務連戰連捷:相約浩瀚太空,逐夢航天強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51.shtm 核心閱讀 從航天任務連戰連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進,從空間科學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10年來,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一項項令人驚嘆的航天成就,勾勒出航天人接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航天器“體檢”進入“快”時代
隨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踏上地月轉移的征途,一組組反映其各系統運行狀態的“生理參數”,匯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這里,遙測崗位的科技人員正用一套自行研發的軟件系統破譯、輸出、監控這些參數,為飛行試驗器做著“體檢”。該中心專家介紹,該軟件系統包含遙測快速處理、信息快速監控和故障快速診斷
中國航天:全面開啟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堅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密集突破,我國航天強國建設正在闊步前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 劉洋: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
俄飛船發射遇險航天員生還,專家詳解載人航天逃生
一艘俄羅斯載人飛船11日發射失敗,所幸飛船上的兩名航天員成功逃生并平安著陸,已被救援人員找到。 據報道,北京時間11日16時40分,載有俄國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航天員尼克·黑格的聯盟MS-10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由聯盟-FG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起飛約119秒后,火箭第一級分離,位于火
航天技術助節能
??? 當前,航天技術越來越多地向民用化發展。由北京衛星制造廠研發的“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產品項目,采用“系統集成專項技術”和“前饋關聯控制技術”兩大核心技術,年均運行效率較傳統冷凍站提高20%—50%,從而降低整個空調系統的能耗。目前,“神舟北極”高效集成冷凍站已在武漢琴臺音樂廳
航天器雷達簡介
航天器雷達 (spacecraft radar) 裝載在航天器上的雷達,常用于跟蹤、控制、引導和探測等目的,由機載雷達發展而來。航天器常載有多種雷達,按應用功能區分有:空間交會雷達、著陸雷達(包括登月雷達)、探測雷達和射頻敏感器等。射頻敏感器用于航天器姿態控制(見航天器姿態敏感器)。用以對地球、
航天嵌入式軟件可信保障技術讓載人航天順利開展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空間站、探月工程、高分專項等一批復雜航天任務陸續實施,軟件在航天器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軟件可信性已成為確保型號任務成功的重要因素。“航天嵌入式軟件可信性保障集成環境和示范驗證與應用 ”集成項目啟動 目前,航天嵌入式軟件可信性保障尚未形成系統解決方案,軟件質量受
離心機的航天應用
為了讓宇航員適應火箭升空時的巨大加速度,常用離心機來模擬此壓力,在火箭中受到的壓力是自身體重的8倍,如果宇航員未經訓練,可能會被巨大的壓力壓死。所以,這種訓練是宇航員的必修課。
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隊返航
20日下午,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兩艘測量船“遠望3號”“遠望7號”,在完成長征五號遙三火箭、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等3次海上測控任務后,順利停靠碼頭。至此,包括遠望5號、6號在內的4艘在役測量船全部凱旋。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遠望號船圓滿完成17次海上測控任務、1次
商業航天進入“快車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7.shtm 1月9日,快舟一號甲小型運載火箭實現“一箭三星”發射。新華社發從“嫦娥飛天”的神話到明代萬戶自制“火箭”的嘗試,從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到中國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嫦娥系列探月飛行
航天日重磅活動搶先看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主場活動將在安徽合肥舉辦。 近年來,中國“太空之家”遨游蒼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飛躍與突破,刷新著中國航天的新高度。航天日前后,相關單位將舉辦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交流研討等400多項活動
離心機的航天應用
為了讓宇航員適應火箭升空時的巨大加速度,常用離心機來模擬此壓力,在火箭中受到的壓力是自身體重的8倍,如果宇航員未經訓練,可能會被巨大的壓力壓死。所以,這種訓練是宇航員的必修課。
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全面啟動-期待港澳航天員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今天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通報任務有關情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后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已于2022年9月全面啟動,計劃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并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預
見證航天員回家全過程-全靠航天搜救“千里眼”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于近日擇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返回東風著陸場。? ? 目前,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飛船撤離前的各項準備,東風著陸場及工程相關系統正在開展迎接航天員返回的各項準備。落點景象測量團隊 航天搜救“千里眼”? ? 位于額濟納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