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中國首發納米孔RNA直接測序揭示其在全長轉錄本中的作用

    近日發表在RNA Biology上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們首次通過5’-Cap捕獲法對蝗蟲的 RNA直接測序,揭示了Piwi 外顯子化模式的廣泛建立以及蝗蟲轉錄組中的轉座子(TEs)對RNA剪接的重要作用。 轉座子(TEs)在后生動物物種中表現出廣泛的轉錄活性,它們的表達受到Piwi 蛋白通過轉錄沉默和轉錄后沉默兩種模式的限制。TEs插入到內含子中被剪切機制識別,當做外顯子添加到RNA轉錄本中的過程被稱為外顯子化,外顯子化TEs包含許多剪接供體和受體位點,這有助于形成可變剪切轉錄本。插入宿主基因的TE外顯子能夠生成新的外顯子可變剪接,這些新的可變剪接可能作用于新的基因,但很少有在全基因組規模上進行TEs的轉錄本研究,這主要由于短讀長測序技術不能夠精準組裝轉錄組或者讀取重復區域。 文章中提到: 準確測定全長RNA轉錄本序列是轉錄組研究的基礎,短讀長高通量R......閱讀全文

    納米孔測序技術發展簡介

      隨著對DNA結構和序列的研究,DNA測序技術不斷發展,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領域,對生物、化學、電學、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的技術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利用納米孔研究出新型的快速、準確、低成本、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技術是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熱點之一。  納米孔測序技術發展簡介  納米孔檢測技

    納米孔測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縱觀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沒有哪一個技術像納米孔測序那樣慢熱,但也沒有哪一個技術像納米孔測序這么接近普羅大眾。將單鏈DNA拉過蛋白孔,檢測堿基穿過時電導的微小改變,納米孔測序的這一基礎理念已經有十幾年歷史了。  1996年哈佛大學的DanielBranton、加州大學的DavidDeamer及其同

    納米孔直接RNA和cDNA長讀長測序概述

      RNA測序已經在生物學和醫學的各個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包括癌癥在內的諸多疾病中,轉錄異構體的表達和用途是健康組織和患病組織之間變異的重要來源。鑒定差異剪接的異構體和融合轉錄本,可以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信息。RNA測序還有助于揭示從單細胞到整個組織的轉錄組動力學。同時,cDNA測序也極大

    納米孔直接RNA和cDNA長讀長測序概述

      RNA測序已經在生物學和醫學的各個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包括癌癥在內的諸多疾病中,轉錄異構體的表達和用途是健康組織和患病組織之間變異的重要來源。鑒定差異剪接的異構體和融合轉錄本,可以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信息。RNA測序還有助于揭示從單細胞到整個組織的轉錄組動力學。同時,cDNA測序也極大

    三代測序的前奏:Illumina再訴牛津納米孔

      Illumina今天正式宣布起訴Oxford Nanopore,訴訟涉及后者在納米孔測序相關領域涉嫌侵犯Illumina兩項專利。  Illumina同時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南加州地方法院提出此次訴訟,起訴Oxford Nanopore侵犯其美國專利局第8673550號和9170230號專

    DNA測序概念再升級:新方法每秒識別660億堿基

      DNA測序經歷了Sanger測序、二代測序(高通量測序)及三代測序(納米孔測序),日前,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模擬了一個新型基因測序概念:通過將DNA分子從微小的、具有化學活性的石墨孔洞中拉動,通過測量石墨孔洞邊緣產生的電位變化來實現高速、高精度、高效率的DNA測序;研究人員表明,

    1.39億美元!全球測序巨頭Oxford Nanopore獲知名機構投資

      牛津納米孔總部位于英國,公司研發、生產和銷售世界上唯一的便攜式、實時DNA/RNA測序儀。此次募得資金主要用于公司下一階段的業務擴張,其中,包括在牛津建設一個全新的、高產能的生產基地,以滿足市場對牛津納米孔測序儀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擴大服務位于全球70多個國家客戶的市場和銷售團隊。  同時,

    Nature:RNA 修飾研究有助表觀轉錄組學進一步發展

      這是一個與 mRNA 結合的細菌核糖體的分子模式圖,該核酸蛋白復合體正在合成蛋白質。  隨著科研人員逐漸揭開 RNA 修飾的奧秘,幫助我們了解表觀轉錄組學(epitranscriptomics)的工具也變得越來越多了。  2004 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

    Nature Methods:放在背包里的測序儀

      人們盼星星、盼月亮,總算等到了納米孔測序儀開放試用。如今,1000多個實驗室測試了MinION測序儀,并發表了結果。他們在這一期的《Nature Methods》上介紹了他們的使用體會。而更多的產品也在開發之中。  納米孔(nanopore)技術讓核酸分子穿過直徑只有幾納米的孔而確定其序列。這個

    一文看全!史上59家測序儀公司的“爭霸戰”

      公司:Quantum Biosystems  網站:https://quantumbiosystems.com  簡介:2013年成立,日本。  核心技術:基于電信號的納米孔單分子測序技術  是否屬于單分子測序技術:是  公司產品:暫無推出  描述:采用亞納米間隙和兆分之一安培級電流來直接檢測單

    深圳龍華民企構建平臺探討生物納米孔癌癥檢測技術應用

      近日,《首屆生物馬達、病毒組裝和納米技術應用會議》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成功召開。該會議由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國際RNA納米技術奠基人和發明人、國際納米生物領域著名科學家、宣澤生物全球首席科學顧問郭培宣教授任會議主席、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Ian Molineux教授和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I

    宣澤生物Farzin Haque博士納米技術正悄然改變癌癥早期檢測

      編者按   在人類與癌癥的斗爭中,有一半的勝利是得益于早期檢測。而納米技術的出現,又使得癌癥的診斷更早更準確,并可用于治療監測。宣澤生物作為全球第一家從事基于蛋白納米孔道的單分子檢測技術進行癌癥超早期檢測的公司,一直在積極地推動這一創新技術的臨床應用。近日,生物探索有幸采訪了公司首席科學家Fa

    2013值得關注的技術:納米孔測序儀

      《Nature Methods》雜志將2012年度技術授予了定向蛋白質組學(targeted proteomics)。同時,雜志還介紹了2013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納米孔測序儀(Disruptive nanopores)、微生物組功能研究(Probing microbiome func

    基因測序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下一個萬億市場在哪里?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三分鐘了解4代基因測序技術

      基因檢測技術是近年來伴隨“精準醫療”概念的提出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技術,它可以從基因組機制上闡釋遺傳學、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等學科的經典概念,在全基因組水平延伸了染色體高級構象、細胞異質性、功能模塊等新概念,為精準醫學開辟了應用性新領域。  近年來,隨著分子水平的基因檢測技術平臺不斷發展和

    手持基因測序儀問世 僅手機大小

       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一種比手機還要小的手持測序儀,對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復雜基因的RNA進行了測序。  當一個DNA鏈穿過納米孔測序儀MinION時,MinION可以“看見”五個核苷酸。五個核苷酸一組會生成一個特征電流,使MinION可以連續讀出DNA編碼。  如果說DNA是生命模板

    歐洲生命科學現3大“獨角獸”公司

      行業一般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做出分類,并將這些公司稱為“獨角獸”。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歐洲在生命科學領域有3家獨角獸公司,分別是:Oxford Nanopore、CureVac、Immunocore。  NO.1 Oxford Nanopore:下一代測序的未來  市值(私營):

    DNA測序技術的現狀和發展(七)

    3. 新一代測序技術的前景在2007年6月,James Watson的基因組序列登錄到了GenBank數據庫當中,這是第一次使用非Sanger測序法獲得了人類個體基因組序列,并且第一次將個人基因組序列公之于眾。整個測序過程在兩個月之內就完成了,花費不到100萬美元,這只占耗時10年之久的人類

    人類科學的又一大步:納米技術完全測序人類X染色體

      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于1990年,如今已匆匆過去30年光景。從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宣告完成后的二十年間,人類參考基因組不斷更新迭代。即便如此,其中依然存在數以百計的空缺,尚無一條染色體被真正完成 [1]。  如今,科學家首次完成了一條 “從頭到尾” 真正完整的人類染色體測序。7月14日,《自然

    Nature Methods:納米孔測序儀潛力無限

      來自英國Oxford Nanopore公司的MinION是第一臺商業化的納米孔測序儀。它在帶來無限希望的同時,也承受著高錯誤率的質疑。英國伯明翰大學的Nicholas J. Loman和愛丁堡大學的Mick Watson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Methods》上撰文,稱新開發的工具讓納米孔測

    Nat Commun:將危險毒素變為生物感受器

      某些類型的細菌具有給其他細胞“打孔“并殺死它們的能力。他們通過釋放被稱為“成孔毒素”(PFT)的特殊蛋白質來實現此目的,該蛋白質錨定在細胞膜上并形成”管狀”通道,并最終導致細胞的“自我毀滅”。  除已知的“感染”細胞的能力外,PFT在其它方面的潛力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例如,它們形成的納米級孔

    Nat Commun:將危險毒素變為生物感受器

      某些類型的細菌具有給其他細胞“打孔“并殺死它們的能力。他們通過釋放被稱為“成孔毒素”(PFT)的特殊蛋白質來實現此目的,該蛋白質錨定在細胞膜上并形成”管狀”通道,并最終導致細胞的“自我毀滅”。  除已知的“感染”細胞的能力外,PFT在其它方面的潛力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例如,它們形成的納米級孔

    2017微流控微尺度分析大會報告一 六位專家分享研究成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9月23日,第六屆國際微流控學學術論壇(沈陽)、第十一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六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在東北大學開幕(相關報道:2017微流控微尺度分析會議在沈陽開幕 14家企業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汪爾康,中國科學院大連化

    關于三代基因測序,你所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一、導讀:  在大部分投資者對“二代測序”(NGS)還沒有搞清技術細節的情況下,“三代測序”(3GS)又火了。  6月17日,醫藥板塊中基因測序相關標的在“三代測序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的新聞影響上出現明顯漲幅,我們也接到較多投資者對相關新聞的背景及觀點的詢問。為此,我們結合各方面資料歸納總結了三代

    基因測序“摩爾定律”初現,“三代測序”要革“二代”的命?

      在“二代測序”(NGS)尚未迎來投資熱潮的情況下,技術突破捷報連連的“三代測序”(3GS)又進入到了投資人的視野中。1986年,第一臺商用基因測序設備正式出現,到第二代測序設備出現,期間間隔了19年時間。而第二代設備問世,到第三代設備的誕生,僅僅用了5年,基因測序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正在不斷加快。

    Nature 子刊:第三代測序技術或將迎來新升級

      第三代測序技術,即單分子測序技術,又稱納米孔測序,以美國太平洋生物(Pacific Biosciences)的 SMRT 技術為代表。DNA 測序時,不需要經過 PCR 擴增,實現對每一條 DNA 分子的單獨測序。  SMRT 測序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將更長的 DNA 分子放入 100 納米大小的零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于軍: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到精準醫學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2021基因行業簡報

      宏觀環境  ?“十四五”規劃發布,確定基因及生物技術為戰略性科技攻關及新興產業地位  2021年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明確“基因與生物技術”作為七大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領域之一;“生物技術”作為九大

    納米孔測序技術用于快速的病毒病原體的鑒定及進化研究

      2014-2016年,西非暴發埃博拉疫情流行期間,進行了大量ELISA和基于RT-PCR的檢測,這些方法的檢測雖然簡易、便攜、快速,但由于病原體不斷進化,這些方法很快變得過時,并且還缺乏能在癥狀出現前檢測出病毒的方法。  使用傳統的測序技術雖然可以克服病原體不斷進化的問題,但這一技術只有在將樣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