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化學所科學家精準合成手性烯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游書力團隊利用金屬銥催化劑的反應特點,從易得的Z-烯丙基酯原料出發,實現了含有Z-烯烴手性化合物的精準合成。該研究揭示了全新的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模式,為含有Z-烯烴結構單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應用于藥物化學、天然產物合成等領域。1月22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科學》。游書力(中)與論文一作蔣茹(右)在交流工作。 黃辛攝 Z-烯烴是有機分子的基本結構單元,由于其相對于E-烯烴熱力學不穩定,其高選擇性合成極具挑戰性。含有Z-烯烴的手性結構單元廣泛存在于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發展其高效精準合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可以便捷地實現含有烯烴結構的手性分子合成,但高選擇性地得到含有Z-烯烴的手性產物十分困難。 游書力團隊基于對金屬銥催化烯丙基取代反應的機理研究,發現π-烯丙基銥絡合物的構型翻轉較慢,Z-烯烴底物形成的熱力學不穩定烯丙基銥絡......閱讀全文
上海有機化學所科學家精準合成手性烯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游書力團隊利用金屬銥催化劑的反應特點,從易得的Z-烯丙基酯原料出發,實現了含有Z-烯烴手性化合物的精準合成。該研究揭示了全新的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模式,為含有Z-烯烴結構單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應用于藥物化學、天然產物合成等領域。1月22日,該研究
Science:銥催化Z式保留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
Z-烯烴是有機分子的基本結構單元,與E-烯烴相比,其熱力學不穩定,因此,Z-烯烴的高選擇性合成具有挑戰性。含有Z-烯烴的手性結構單元廣泛存在于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發展其高效精準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圖1A)。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游書力團隊利用π-烯丙基銥物種反應特點,從
自然基金資助成果:手性分子精準合成領域取得新突破
自然基金資助成果:手性分子精準合成領域取得新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21821002、91856201)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游書力團隊實現了含有Z-烯烴的手性化合物的不對稱催化合成。研究成果以“銥催化Z式保留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Iridium-catalyzed
聯合團隊開發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新策略
8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萬斌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麻生明團隊合作,通過雙手性金屬協同催化,實現了烯烴構型和中心手性的綜合控制,為具有不同立體化學特性,即含有Z-和E-烯烴部分及R-和S-手性中心的光學純分子的立體發散合成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通用策略,為
百靈威戰略聯盟Umicore
2011年,百靈威與Umicore 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百靈威負責該品牌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技術應用與支持等各項業務。 Umicore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作為催化劑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導者,其業務遍及全世界50多個國家,至今已擁有14,000名員工。Umicore的專業技術與
上海有機所金屬銥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 過渡金屬催化惰性碳氫鍵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在近年來受到化學研究工作者的極大關注,并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在這類反應中,劇烈的反應條件,當量氧化劑的使用,以及選擇性難以控制等依舊是其應用中的主要制約因素。此外,從烯烴出發實現烯烴碳氫鍵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見。
蘭州化物所惰性sp3碳氫鍵不對稱轉化研究獲進展
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碳-氫鍵活化是手性科學中重要的前沿領域之一。但該領域,尤其是惰性sp3碳-氫鍵立體選擇性活化研究仍面臨挑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森苗團隊一直致力于過渡金屬催化的碳氫化合物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硼化反應。前期,該團隊通過發展新策略,實現了烯烴的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手性雙烯配體用于不對稱催化反應中 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并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
銥催化烯丙基取代反應研究獲進展
過渡金屬催化惰性碳氫鍵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在近年來受到化學研究工作者的極大關注,并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這類反應中,劇烈的反應條件,當量氧化劑的使用以及選擇性難以控制等依舊是其應用中的主要制約因素。此外,從烯烴出發實現烯烴碳氫鍵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見。 200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
上海有機所在烷烴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烷烴是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資源的重要組成體,是量大價廉的基礎化工原料。隨著頁巖氣大規模發掘和開采,烷烴產量大幅增長。目前烷烴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燃料,通過燃燒與氧氣反應產生能量并釋放二氧化碳,使用價值有限;不同于不飽和烴如烯炔和芳香化合物,烷烴在合成化學中的應用鮮有報道。這主要是由烷烴的化學惰性所決定
雙金屬接力催化的酰胺不對稱轉化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曉明課題組致力于研究多金屬物種參與的反應體系,包括通過金屬間電子傳遞、基團轉移實現挑戰性的轉化過程和探究內在規律、仿酶的雙多核金屬催化劑的開發和金屬團簇催化等。近日,受到前人關于金屬銥催化酰胺,在硅烷存在條件下,可以將酰胺轉化為亞胺或亞胺正
Wittig-烯烴化反應研究
Wittig反應作為構建立體選擇性烯烴結構的重要方法,自1950年代初被發現以來,在有機合成化學中占據著核心地位。該反應通過醛或酮與亞磷酰化合物(亞磷酰化物)的反應生成烯烴,被廣泛應用于藥物、天然產物合成以及材料科學等領域。然而,盡管其廣泛的應用和顯著的合成價值,Wittig反應的手性催化策略尚未充
氯代芳烴不對稱碳氫轉化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766.shtm 氯代芳烴是有機合成中最常用的化合物,發展該類分子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碳氫鍵活化能為手性芳烴分子的合成提供直接且具有吸引力的方法。然而,由于氯代芳烴與金屬極弱的結合力,這一過程
化學所基于手性烯烴發展高選擇性不對稱氫化新催化體系
烯烴的來源廣泛,能夠進行豐富多彩的化學轉化,同時由于自身良好的穩定性以及與過渡金屬之間獨特的相互作用,還具備作為配體的重要功能。手性烯烴作為一類新型配體,成功地實現了一些挑戰性的不對稱催化反應,充分顯示出這類配體的重要研究價值和良好應用前景。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
上海有機所烯烴不對稱催化氫化研究取得進展
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為種類繁多的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條簡便、廉價且環境友好的途徑,目前已在一些手性藥物和農藥的工業生產中取得實際應用,占工業化不對稱催化反應的70%以上。然而,許多底物的不對稱氫化仍然存在催化活性不高、對映選擇性不佳或催化劑的底物適用性不夠廣泛等困難。因此,開發高效、高選擇性的
化學所在非金屬催化不對稱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Frustrated Lewis Pairs (FLPs) 自從2006年被報道以來,由于它可以活化氫氣,為長期以來由金屬主導的催化氫化領域開辟了全新的途徑。近年來由FLP開辟的非金屬催化氫化領域迅速發展,但FLP催化劑在不對稱催化氫化領域的應用才剛剛起步,發展高效、高選擇性的不對稱催化氫化新體
新烯烴異構化催化劑
Metathesis reactions are finding greater use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 catalysts that can metathesise functionalised olefins. Both ring-open
什么是手性化合物
手性化合物是指分子量、分子結構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實物與其鏡中的映體。人的左右手、結構相同,大姆至小指的次序也相同,但順序不同,左手是由左向右,右手則是由右向左,所以叫做“手性”。也就是指一對分子。由于它們像人的兩只手一樣彼此不能重合,又稱為手性化合物手性當我們伸出雙手,雙手手心向上時,可以看出
成都生物所β氨基硝基烯烴的不對稱還原研究取得突破
反應過程圖 手性β-胺基硝基烷烴是一類重要的手性化合物,它不僅是手性1, 2-二胺的直接前體,同時還可以轉化為手性α-胺基羰基化合物。理論上講,對β-胺基硝基烯烴進行不對稱催化還原是合成手性β-胺基硝基烷烴化合物最簡便直接的一種方法。然而,由于硝基官能團的存在,致使該
科學家發現烯烴復分解反應新型催化劑
圖片說明:高效、清潔、快速的新型催化劑將促進醫學、生物學與材料科學研究。 (圖片來源:Nature)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了烯烴復分解反應(olefin metathesis reaction)的新型催化劑。這一進展為藥學、生物學及材料科學研究提供了新型平臺。相關研究論文11月16日在線發表于
2014年全球十大化學研究-中國兩項研究成果在列
近日,美國化學會出版的《化學化工新聞》(Chemical&Engineering News,C&EN)雜志發布2014年全球十大化學研究,中國研究團隊參與的兩項研究成果在列。北京大學李彥教授的研究團隊制造高純度特定類型單壁碳納米管的新方法,復旦大學化學系周鳴飛教授科研團隊關于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
鈷催化烯炔的區域和立體選擇性串聯硅氫化反應取得進展
烯基硅烷具有低毒、高穩定性和易于轉化成其他官能團等特點,因此是有機化學中重要的合成子。最直接的原子經濟性的合成烯基硅烷的方法是金屬催化炔烴的硅氫化反應。雖然近些年來金屬催化炔烴的硅氫化反應,尤其是利用廉價金屬鐵、鈷等的絡合物催化的反應得到很大發展,但仍然存在硅烷中只有一個硅氫鍵參與反應、反應模式單
我國在銅催化α烯烴不對稱馬氏硼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烯烴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是一類重要的有機合成反應,自從1961年,Brown教授首次報道了烯烴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以來,該類反應取得了諸多進展,已經實現苯乙烯、活化烯烴和含誘導基團烯烴等底物的不對稱硼氫化。但是,作為直接來源于石油化工的大宗化學品,簡單、非活化α-烯烴的不對稱馬氏硼氫化反應,不管是催
大化所高分散銥催化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高分散銥催化劑催化活性研究 高分散貴金屬催化劑在化工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通過制備方法的調控實現貴金屬的高分散一直是該領域挑戰性課題之一。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研究員和王曉東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高分散金屬催化劑的研究與開發,近期在高分散銥(Ir)催
大連化物所等成功制備出單原子銥催化劑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研究員領導的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團隊通過與該所“千人計劃”入選者劉景月研究員(負責高分辨電鏡)、清華大學李雋教授(負責理論計算)合作, 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以FeOx為載體制備出極低金屬含量的單原子銥(Ir)催化劑Ir1/FeOx。將該催化劑用于
上海有機所在烷烴的官能團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直鏈烷基醇作為大宗化學品在工業界具有廣泛的用途,是制備增塑劑及表面活性劑等的重要原料。目前,工業上合成直鏈烷基醇的方法依賴對直鏈α-烯烴反馬氏氫甲酰化反應和隨后的氫化反應。由于該過程往往得到各異構體醛中間體,氫化前需有額外分離步驟。此外,相較于乙烯齊聚得到的α-烯烴,烷烴價格低廉,且在自然界儲量
河南大學發現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合成新方法
?? 日前,河南大學教授江智勇在可見光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發展光敏劑與手性膦酸協同催化體系,為手性含氮芳香雜環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方法,該成果已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可見光不對稱催化是一種重要的手性化合物合成手段。它通過可見光驅動光敏催化劑至激發態后與底物發生單電子氧化還原
我國學者成功實現高效、高選擇性銥催化不對稱硼化反應
手性的有機硼酸化合物在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發展高效的催化不對稱合成方法合成手性有機硼酸化合物吸引了眾多化學工作者的關注。然而,目前發展的方法大多需要對底物進行預先活化,這會引起額外的操作步驟,同時消耗更多的試劑與溶劑。因此,發展步驟和原子經濟的催化不對稱方法將會對這
上海有機所等在手性芳香螺縮酮化合物合成與應用中獲進展
手性芳香螺縮酮是一些天然產物、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配體的重要結構單元,雖然已有一些合成方法報道,但如何直接通過催化過程對映選擇性地獲得手性芳香螺縮酮一直沒有可行的方法。 上海有機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奎嶺課題組運用他們發展的SpinPhox/Iridium(I)催化劑(
首次實現共軛烯炔的高效不對稱氫化
過渡金屬催化不對稱氫化反應是合成手性化合物最為高效且實用的方法之一,因其重要科學意義和巨大社會價值而在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是,迄今為止的大多數相關研究主要局限于對映選擇性氫化含有一個不飽和鍵的底物,對涉及多種不飽和鍵底物的同時化學/對映選擇性氫化研究相對較少。眾所周知,碳碳三鍵的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