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靶向治療是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靶向治療就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或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相結合發生作用,導致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波及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細胞,又稱生物***,具有特異性強作用于腫瘤細胞,而不作用或很少作用正常細胞。能使藥物濃聚于靶器官、靶組織療效高,毒性小等特點,根據藥物分子的性質,分為:大分子抗體類藥物比如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單靶點小分子化合物比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另外多靶點小分子化合物有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不良反應:靶向藥物有那么好的治療作用當然也會有副作用,臨床副作用整理如下:第一常見的皮膚反應:多見于作用于EGFR的藥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有研究證明靶向藥物副作用的皮疹程度與患者預后及療效具有相關性。大多數患者出現痤瘡樣的濾泡疹,主要分布于軀干、面部、頸部和頭皮,以用藥15天......閱讀全文
【Technews科技新報】所有癌細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持續不斷增生。傳統的癌癥化療藥物即是針對此特性毒殺它們。但人體內有許多正常細胞也需要經常性進行細胞增生,才能維持器官組織功能運作,因此化療藥物也會傷及這些正常細胞,造成不小的副作用。事實上,發生于不同器官的癌癥其成因不盡相同,甚至同樣稱
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家族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這個家族中有800多個成員,其中包括400個左右嗅覺受體。據統計,靶向GPCR的藥物銷量占全球市場的27%。GPCRs一直是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之一,因為它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全世界約有60%的人死于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這4大類疾病,而癌癥則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08年全球死于癌癥的患者達760萬人,占全球死亡人數的13%,我國衛生部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結果也顯示,癌癥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
在過去幾十年癌癥治療中,對腫瘤高特異性的靶向藥物對癌癥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EGFR突變肺癌是一種常見的家族遺傳癌癥(白血病和惡性黑色素瘤也是家族遺傳癌癥,這些癌癥都基于在患者體內一些抑癌基因失活或突變而導致腫瘤的發生、發展)。所以,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這些遺傳癌癥
眾所周知,基因突變是導致腫瘤的重要因素,而對腫瘤患者樣本進行基因檢測已成為臨床常用是檢驗內容。基因檢測,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測序等手段對基因位點進行檢測。最初的基因檢測只是檢測基因載體——染色體的數目異常,之后測序技術使得人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基因序列。2005年第一臺高通量測序儀Genome Seq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昌孝編者按:新藥研發難,是行業共識。而對產業的發展而言,戰略與策略都不可或缺。這一過程的推進,既需要前瞻性地制定戰略,更需要審時度勢地調整策略。 過去的2012年,我們看到了世界醫藥巨頭們新藥研發模式的革新及其帶來的可觀收益。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醫學在世界上對腫瘤有著最早的記載 :稱之為“瘍病”。認為病因為“邪盛正虛”,所以是以“調節氣血,扶正祛邪”為主導的治療方法。以前西方醫學的發展將腫瘤形成的原因歸為“體液失衡”,所以是以“調節體液,糾正失衡”為主導的治療方法。隨著醫學研究從宏觀的大體研究轉向微觀的鏡下研究,抗癌理念有了實質的轉
分子靶向藥,真的能命中癌癥的靶心嗎?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寫下這個題目,我的心情頗為沉重、復雜。原因在于將時下癌癥診療領域的一些隱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是近年來治療癌癥的新寵。這類藥價格高得離譜且療效并不穩定。動輒花上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僅能為病人延長短暫的生命,這樣的治療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是難以立足的。 人非圣物,自然有天敵,癌或許就是。面對琢磨不透的癌,我們人類還是顯得相當無奈,只得把希望寄于未來。于是就有人預言,再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研發困局中寫過阿爾茨海默病的歷史,三種主流的假說,以及主流藥物的研發歷程。本文將重點介紹最近幾年內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理論和新藥研發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過這樣幾段話: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意識到失眠癥已經侵入鎮子,于是便召
藥物輸送系統是國際腫瘤研究的熱點之一,腫瘤靶向性藥物輸送體系的研究和應用更是癌癥治療研究領域中備受關注的部分。 近期分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腫瘤靶向性藥物輸送體系方面獲得的新進展,并分別獲得了《美國國家腫瘤研究所雜志》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生物化學新聞專欄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污染的加重,中國的腫瘤病人快速增長,抗腫瘤藥物市場廣闊,2013年全球銷量前十大藥物近一半為抗腫瘤靶向藥物,隨著科技發展,靶向藥物的進化也表現出一些新的趨勢。 藥物使用從單一到聯合:以前靶向藥物以單藥加化療為主,但大多數腫瘤是多基因疾病,針對單個靶點治療雖然能延長生存,但很少能
Kadcyla于2013年2月22日正式被FDA批準使用,它的出現使得死于轉移性乳腺癌的女性生命得以延長數月甚至幾年,而且副作用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也較小。 但是,英國的成本效益監管機構——英國國家衛生醫療質量標準署(NICE)宣布,Kadcyla的售價太高,保險很難承受。盡管Roche承諾給出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污染的加重,中國的腫瘤病人快速增長,抗腫瘤藥物市場廣闊,2013年全球銷量前十大藥物近一半為抗腫瘤靶向藥物,隨著科技發展,靶向藥物的進化也表現出一些新的趨勢。 藥物使用從單一到聯合: 以前靶向藥物以單藥加化療為主,但大多數腫瘤是多基因疾病,針對單個靶點治療雖然能延長
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前排左三)等會見出席第331次香山科學會議的美國NIH副院長 Michael Gottesman博士(前排右三)等美國科學家。 以“腫瘤納米技術與納米藥物”為主題的第331次香山科
靠銷售埃克替尼(商品名稱“凱美納”)單一藥物占到總營收98%的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8日獲得證監會創業板審核首發通過,這意味著,中國第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企業上市在即。 貝達藥業于2011年獲批國家1類新藥埃克替尼,這是一種用于治療接受過化療或不適于化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
在肺癌的早期階段,它是很難檢測到的,而且這種癌癥是很難治療的。因此,它是世界癌癥死亡的一種主要原因,每年估計有160萬人死亡。然而,新的治療方法正在改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存活幾率,其中大約85%的肺癌病例是NSCLC。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耶魯癌癥中心醫學腫瘤學主任、醫學與藥理學教
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在腫瘤臨床診斷治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是實現對腫瘤"個體化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為科學規范液體活檢技術在臨床檢驗中的應用,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臨床檢驗中心共同制定了《液體活檢在臨床腫瘤診療應用和醫學檢驗實踐中的專家共
宮頸癌在全世界惡性腫瘤發病率位居女性的第4位,在全球范圍內平均每年有52.76萬新增病例和26.57萬例死亡病例。在中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依然處于相當高的水平,年輕婦女(<35歲)宮頸癌患者的構成比從9%上升到24%。對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仍是根據腫瘤分期進行手術、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雖然早
癌癥患者的治療過程往往相當痛苦,一些抗癌藥物“威力巨大”,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使大量正常細胞受損,有沒有什么藥物能只攻擊“壞細胞”,繞過“好細胞”?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藥物學研究團隊和我市一家醫藥科技企業共建創新靶向藥物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發靶向抗癌藥物,
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癥,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癥,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么,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癥"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
抗腫瘤治療正疾速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引起市場變革。按照美國版的精準醫療計劃,抗腫瘤治療領域精準醫學的關鍵是基因測序、腫瘤、個性化;而治療胃癌的化學藥物仍是極其重要的品類。 2014年4月,美國FDA批準了禮來公司的抗體藥物Ramucirumab(雷莫蘆單抗)注射液上市,商品名Gyramza。這是
針對2015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2015)上展現的造血與淋巴系統惡性腫瘤領域的進展,記者采訪了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馬教授用精煉的語言概括為,“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進展比較快,白血病治療研究相對停滯;免疫療法研究‘沖鋒在前’,接下來是靶向藥物之間的聯合以及靶向藥物與新
克莉絲汀?克雷恩霍費爾(Kristin Kleinhofer)的抗癌故事始于七年前。最初,她的頭頂上悄悄長出一個針尖樣小凸點,她以為那是一個囊腫,沒有在意。但它不是。后來,克莉絲汀被確診為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 走運的是,她在2014年11月參加了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Fred H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于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
本文是《現代泌尿外科雜志》的專家約稿板塊,作者是中國醫科院北京協和醫院的泌尿外科鄧建華教授,內容主要是介紹高危腎癌的術前新輔助靶向治療。我們知道腎癌對化療及放療均不敏感,但是對靶向藥物治療。隨著外科的發展,如今很多惡性腫瘤的治療模式也在發現,如結腸癌的新輔助化療等,本文則是介紹了腎細胞癌的新輔助靶向
隨著全球生物產業迅猛發展,不少企業已在生物醫藥領域中淘到了第一桶金。這一事實快速觸動了國內研發企業的心弦,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綠色通道支持下,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正在提速,國內生物醫藥產值在醫藥總產值中的比重從2006年的7.91%升至2011年的16.1%。然而,國內生物藥仍然缺乏自主研發
所謂腫瘤靶向治療,俗稱“生物導彈”,指的是通過結合腫瘤生長相關的特定“靶標”,破壞其信號通路,進而阻止腫瘤發生發展的一種治療策略。與傳統細胞毒性化療不同,分子靶向治療以腫瘤細胞的特性改變為作用靶點,可以發揮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也更小。[1] 可是,腫瘤相關“靶標”這么多,
有一個冷笑話,說的是有人吃大餅,吃到第七張大餅才感覺飽。這人于是感慨:早知道直接吃這第七張就好了,省了前面六張大餅的錢。 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沒吃過大餅,也吃過飯,這飯需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 但是說到癌癥治療,有個情況大家都很不明白,為什么新出的藥都是來治療
有一個冷笑話,說的是有人吃大餅,吃到第七張大餅才感覺飽。這人于是感慨:早知道直接吃這第七張就好了,省了前面六張大餅的錢。 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沒吃過大餅,也吃過飯,這飯需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 但是說到癌癥治療,有個情況大家都很不明白,為什么新出的藥都是來治療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