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表現 胰腺癌的臨床表現取決于癌腫初起的部位,癌腫引起的梗阻情況,胰腺被破壞的程度以及有無轉移癌等。本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腹痛、體重減輕、黃疸,其次為乏力、食欲不振、腰背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腹內腫塊、發熱等。 (1)腹痛:約3/4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現腹上區不適及隱痛。胰體及胰尾癌的病例幾乎都有腹痛,且出現較早。痛在開始時多數較輕,僅表現為上腹不適感,以后逐漸加重。痛的典型部位在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前胸及肩胛放射。疼痛的性質早期常為定位不清的鈍痛或隱痛,繼而可發展為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鈍痛,常在仰臥位及夜間加劇,而俯臥、坐、立、前傾位及行走時可減輕。這在胰體、胰尾癌時尤為典型。 (2)體重減輕:約90%的患者有迅速而明顯的體重減輕,其中部分病例可不伴有黃疸或腹痛,在一段時間內,消瘦是......閱讀全文
NCI 和 SEER 的數據顯示胰腺癌 5 年生存只有 5-6%,大多數患者診斷時都已是進展期,區域性和遠處轉移分別為 27% 和 53%。胰腺癌治療方面最近也沒有突破性進展,含吉西他濱的治療和手術是近 10 余年來的標準治療,無論是用作新輔助還是輔助化療,化療選擇很有限。美國 Frank 博士
被稱為“癌癥之王”的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5年生存率極低,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胰腺癌早期的確診率不高,手術死亡率較高,而治愈率很低。我們所熟知的喬布斯、帕瓦羅蒂、沈殿霞都是因為這一
日本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這個故事是講述的是一個沉默的男主角春樹在醫院無意中撿到女主角櫻良的日記《共病文庫》,發現外表可愛的她已經患上了無法治愈的胰腺癌,要在最好的年紀死去。在一個被人討厭的差學生和班級上最受歡迎、也是最可愛的女生之間,在班上原沒有交集的兩人,而故事便從這里展開,一切好的也好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高,預后極差的腫瘤,且發病率在世界范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20年,胰腺癌的發病率美國增加了3倍,我國增加了6倍。美國癌癥協會2009年資料顯示胰腺癌的發病率已居惡性腫瘤的第10位,病死率居惡性腫瘤的第4位,5年生存率僅為5%。早期診斷是提高胰腺癌治愈率的關鍵因素。血清學腫瘤標志物
“癌癥之王”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5年生存率極低,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胰腺癌早期的確診率不高,手術死亡率較高,而治愈率很低。對此,醫學工作者們一直在尋找對抗之法,這篇文章
“癌癥之王”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5年生存率極低,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胰腺癌早期的確診率不高,手術死亡率較高,而治愈率很低。對此,醫學工作者們一直在尋找對抗之法,這篇文章為大家帶來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高發的惡性腫瘤,侵襲性強,預后不良。目前根治性手術切除仍然是胰腺癌主要治療方式,該病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85%的患者發現時已屬疾病晚期,失去了手術切除的機會。因此,早期發現胰腺癌并準確判斷其分期,是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的關鍵。目前多層螺旋CT是胰腺癌主要的影像學檢查,而能譜CT成像
在2018年,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占胰腺癌的95%)是世界上第7大癌癥,導致超過43萬人的死亡(數據來源:參考資料[1])。它同時是所有實體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癥類型之一,讓它也得到了“癌癥之王”的稱號。隨著世界上胰腺癌發病率的不斷升高
胰腺癌是讓人聞風色變的“癌中之王”,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企,5年生存率僅5%左右,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胰腺癌臨床與基礎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和重點,但由于胰腺癌死亡率較高,且生存期普遍較短,這對進行臨床研究時收集病例數據的時效性和完整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依靠傳統的手段進行臨床病例數據的收集、處理
胰腺癌是致死率極高的一種癌癥。每100位胰腺癌患者中,只有3位可以存活5年以上,而且,近40年來,此癌癥的存活率并沒有提高。大多數的胰腺癌患者確診的時間比較晚,80%的患者在術后有復發現象。 Nature:胞外體蛋白或有助診斷早期乳腺癌 目前關于胰腺癌的研究數據表明,早期檢測可以挽救更多的生
目前,胰腺癌患者確診后五年生存率還不到9%,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胰腺癌難治一個原因是在胰腺癌早期,癌細胞便能夠從其原發部位逃逸并轉移到身體其它部位。然而,令人疑惑的,胰腺腫瘤組織缺乏血管,而癌細胞往往需要通過侵襲血管來進行擴散。 近日,來自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
本周最新上線的Nature報道了一支由安大略癌癥研究中心(Ontario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OICR)與大學醫療網絡(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下屬瑪格麗特公主癌癥中心聯合科研團隊領銜的腫瘤學研究,該項名為“A renewed
在最新一期國際癌癥研究的優秀期刊《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影響因子5.269)雜志中以論著形式發表了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牽頭的針對檢測可切除性胰腺癌生物標志物的研究論文。論文報道了該研究團隊發現兩種對切除性胰腺癌有良好診斷值的唾液microRN
唾液microRNAs作為一種無創性的生物標志物對檢測可切除性胰腺癌展示出較大的潛能在最新一期國際癌癥研究的優秀期刊《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影響因子5.269)雜志中以論著形式發表了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牽頭的針對檢測可切除性胰腺癌生物標志
胰腺癌是常見的胰腺腫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明顯上升。5年生存率<1%,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胰腺癌位置深在,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或不典型,高度進展性和診斷較難,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
文章導讀 2020年3月20日,云序客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田聆教授課題組在高分期刊Moleular Cancer雜志(影響因子10.679)發表了關于外泌體在胰腺癌腫瘤再生長中的研究。腫瘤再生長是放射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表明,死亡的腫瘤細胞通過促進殘留的腫瘤再生細胞(T
2020年3月20日,云序客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田聆教授課題組在高分期刊Moleular Cancer雜志(影響因子10.679)發表了關于外泌體在胰腺癌腫瘤再生長中的研究。腫瘤再生長是放射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表明,死亡的腫瘤細胞通過促進殘留的腫瘤再生細胞(TrCs)的增殖,
胰腺癌,兇險程度極高,且由于病灶的特殊性及發病時多為晚期,使得死亡率極高,常被人們稱之為“癌中之王”。業內人員每每聽到身邊的朋友、親人患此疾病,通常所能給予的也只是安慰。該領域的藥物開發,相對于肺癌、乳腺癌等“大癌”,進展極為緩慢,且目前尚無極為有效的藥物組合,全球范圍內的藥物開發任重道遠。
在最新一期國際癌癥研究的優秀期刊《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影響因子5.269)雜志中以論著形式發表了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牽頭的針對檢測可切除性胰腺癌生物標志物的研究論文。論文報道了該研究團隊發現兩種對切除性胰腺癌有良好診斷值的唾液microRNA。
胰腺癌是一種常見的診斷與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展較快、惡性程度高,預后極差,又被稱為“癌中之王”。隨著對胰腺癌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糖尿病是胰腺癌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但二者的相關性尚無明確定論。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撥開了糖尿病導致胰腺癌的迷霧,指出糖尿病
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是所有實體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癥類型之一,這也讓它得到了“癌癥之王”的稱號。目前原發性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7.5%,與上世紀50年代的1%相比,只提高了6.5%。落后于絕大多數其它癌癥類型生存率的改善幅
幾年前,蘋果創辦人之一、前CEO喬布斯因胰腺腫瘤去世,終年56歲。近年來,包括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香港著名藝人沈殿霞等在內的不少名人都因胰腺癌去世。“癌癥之王”到底有多可怕,數年過去我們的醫學有沒有新的防治手段? 找不到病因、病情隱匿……胰腺癌太狡猾! 胰腺癌的發病人群中40歲到60歲是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團隊取得了一項關于胰腺癌疾病進展模式的研究新成果。該研究發現在胰腺癌驅動基因SMAD4不同狀態下,細胞轉化生長因子TGFB1所誘導的自噬作用不同,進而影響胰腺癌的增殖及轉移能力。相關研究成果論文以“SMAD4基因狀態決定TGFB1誘導的自噬對胰腺癌疾病
胰腺癌因其診斷困難、預后極差、病死率高被稱為“癌中之王”,其發病率與病死率的比值達到1∶0.99。目前,胰腺癌手術率極低、放化療效果不佳、綜合治療預后不理想。隨著轉化醫學模式的發展,一些新的治療方法逐漸被大家所發現。 基因治療 癌癥基因組圖譜分析發現,胰腺癌的一個亞群有非常強的血管生成基因
“癌癥之王”,早期確診率不高 胰腺癌被醫學界譽為“癌癥之王”,僅在美國每年就有超過53,000人被診斷患有胰腺癌。 它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約90%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導管腺癌。一方面,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1%,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另一方面,胰腺癌
近日,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使胰腺癌細胞得以逃過免疫系統攻擊的關鍵機制,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Medicine》上。 胰腺癌盡管并不屬于最常見的癌癥,但胰腺癌通常惡性程度較高,預后較差。據統計,胰腺癌的5年存活率不到5%
相聲表演藝術家師勝杰因罹患胰腺癌逝世的消息讓我們的視線再一次聚焦到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疾病上來。 胰腺癌起病隱匿,預后差,近年來,胰腺癌發病率逐年攀升,并呈年輕化態勢,被許多老百姓稱為“絕癥”。 在胰腺外科病房,許多家屬經常咨詢的問題是 胰腺癌會遺傳嗎? 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肯定的。
盡管人們在疾病診斷技術上的投入巨大,但是許多病癥的診斷方法仍然既繁瑣又昂貴,并且往往難以在癥狀不明顯的早期及時發現疾病。胰腺癌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早期胰腺癌并無明顯癥狀,但病情發展卻十分迅速。事實上,根據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CancerSociety)統計,高達80%的胰腺癌患者在確診后
11月11日,第一屆肝膽胰惡性腫瘤個性化診療國際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轉化醫學網作為特約媒體參加了本次論壇,會議期間有幸對演講嘉賓中國醫科大學劉云鵬教授進行了訪談,以下是訪談內容: 轉化醫學網:劉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能接受轉化醫學網的訪談。今天恰逢“第一屆肝膽胰惡性腫瘤個性化診療國際論壇”的舉
胰腺癌是全球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癌癥,其發生率高、生存期短的特點而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進展快,發現時已經進入中晚期且大多已經轉移,再加上對化療藥物很強的耐藥性和對放射療法不敏感導致治療效果非常差,總體5年生存率徘徊在5%左右。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