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5日,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助理、山東中心主任徐巖,沈陽分院科技處副處長、山東中心副主任王東升到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育成中心、蘇州中科院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蕭山工業研究院等單位就育成中心建設進行專題調研。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所長秦松,青島市科技局引進協調處處長劉建新,青島市高新區科技局張春雨等參加了這次調研活動。深圳先進院副院長許建國、育成中心主任徐明亮,蘇州中科院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主任景震強,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陳秋榮,蕭山工業研究院院長黃朝暉等接待了徐巖一行。 徐巖一行在各單位詳細了解了有關育成中心建設的背景、管理體制、運行模式、人才團隊、園區建設、企業育成等方面情況,就育成中心建設的成功經驗和體會進行了深入探討。各育成中心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和工作要求都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徐巖一行向各單位負責人詳細了解了各自......閱讀全文
我平時很少上網,在同事的推薦下,在網上看到北大物理學院雷奕安副教授的一篇太過先進,無法展示?!核能新技術ADS真的靠譜嗎的評述性文章,前幾句話是前不久,網絡和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稱中國在核能應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太過先進,無法展示。這項技術叫做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我以前關注
去年以來,浙江省圍繞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造“三位一體”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扎實提高持續創新能力,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省份提供有力支撐。 一、新興產業創新綜合試點的主要做法 浙江省產業技術創
7月7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正式通過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這標志著中科院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改革方向及重點已經明晰,這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將再次踏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征程。 回顧歷史,作為科技國家隊的中科院,每一次都走在了全國科技改革的前列,每一次重要實踐探索都開創了國家改革
大亞灣核電站 國圖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后,中國工程院組織了“我國核能發展再研究”咨詢課題,著眼于新的核電發展形勢下我國核能安全發展、規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矛盾,重點分析近期和長遠我國核能發展需要解決的若干重要問題。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核安全峰會上全面闡述了中國的“核安全觀”,
9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舉行張江實驗室揭牌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共同為張江實驗室揭牌,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分別致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主持。 白春禮在講話中回顧了中科院和上海市精誠合作的歷程,介紹了中科院推進張
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上扔進一塊巨石,20年前中科院的改革在中國科技界引起巨大反響,因為有的研究員下崗了。 當年,中科院將北京的4個與數學相關的研究所統一整合為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設置的創新崗位也就是從事科研的崗位只有200個,4個研究所卻有450個人競爭這200個崗位。在原有的160名研究員中,
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又增新的重要支撐。昨天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舉行張江實驗室揭牌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共同為張江實驗室揭牌,白春禮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分別致辭。 白春禮在致辭時說,建設張江實驗室,是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改革舉措等大家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大家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些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改革舉措等大家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大家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
8月18日,《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率先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實施。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次重大改革的主要內容、意義、實現途徑等問題專訪了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 《中國科學報》:為什么要進行研究所分類改革? 鄧麥村: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
不僅要發揮物理所基礎和前沿研究方面的綜合優勢,對那些具有明顯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還要注意盡可能早地就把企業請進來,與那些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合作,把我們的知識與技術轉移擴散出去,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的競爭力!” 12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
相關報道陳竺:曾就醫改提出五個系統工程改革21世紀經濟報道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6月29日經表決決定:免去高強衛生部部長職務,任命陳竺為衛生部部長。陳竺成為繼科技部部長萬鋼之后,第二位擔任國家部委正職的非中共人士。 卓有成效的醫學專家 陳竺生于1953年,江蘇鎮
“如果我們不積極思變、主動求變,就無法適應社會變革和科技發展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既是大勢所趨,更是形勢所迫,不改革就會被改革”。 2014年7月7日,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簡稱《“率先行動”計劃
瞄準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的北京市懷柔科學城,在南區選取1平方公里建設“懷柔科儀谷”,打造高端科學儀器投資、研發、設計、制造、展示和交易的產業高地,預計2030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儀谷”。5月17日,懷柔科學城促進科學儀器產業創新發展暨“懷柔科儀谷”建設發布會在京舉行。北京市懷柔科學城在其南
國家發布“土十條”,土壤安全再引關注。“中國土壤環境促進平臺”開會,決定2018首屆全國土壤大會將于7月在北京召開,中國網消息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首屆全國土壤大會暨中國土壤環境促進平臺啟動大會上獲悉,由甘肅臨澤縣人民政府、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等20多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的“中國土壤環境促進平臺”在此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編者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科技創新平臺,對促進我國科學源頭創新,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社會公眾對兩者的建設背景、理念、歷程和功能定位還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統一的認識。為此本報告著重梳理了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歷程
創新是個永恒的話題,對處在轉型關鍵期的中國來說尤其是這樣。黨的十八大將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其戰略使命是否明確,組織架構是否高效,不僅關系其自身的發展,還直接影響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
“要抓緊梳理軍工科研院所發展曾經的經驗和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兩會期間,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委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軍民融合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今天,應該完善軍工科研院所管理體制,變曾經的“項目導向型”為“科研導向型”。 羅琦的感慨,源于航空專家唐長紅委員的一段回憶——在上世紀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供給,服
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于迅速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系。”【1】 自此,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技體制改革由
張煦 1913 年11月6日出生于江蘇無錫,著名通信工程學家。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并分別于1937年和1940年獲得哈佛大學科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0年回國,受聘擔任戰時重慶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1949年至1956年任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教授
建設創新型特色園區,是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是新形勢下把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和科學發展先行區域的重要舉措。那么,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作為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唯一以發展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如何來推進?有著哪些新舉措? “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以及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國內高校進入迅猛發展的快車道。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除了辦學歷史悠久而且實力雄厚的雙一流高校(985/211高校)外,各地不斷涌現的新建大學也在蓬勃發展。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達403所,接近普通本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望在“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
國家實驗室主要圍繞國家使命,從事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任務,通過多學科交叉協助,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問題。《專項規劃》指出,國家實驗室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是面向國際科技競爭的創新基礎平臺。建設國家實驗室有助于提升我國戰略性和前瞻性科技能力
近一段時間,國家層面和科技主管部門相繼出臺多個法律法規和文件調整現行的科技政策。在這樣“利好”的背景下,如何找到適合創新的科研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讓真正的人才做出好的成果?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科技政策論壇上,院士專家認為——“靠慣性思維不可能彎道超車”。 “現在這個歷史時期如果要理性變革,不
近日,中國設計的實驗裝置搭載“獵鷹9”火箭抵達國際空間站。中方科研人員借助商業合作模式,成功繞過“沃爾夫條款”,與美國同行攜手探索太空。而其后召開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傳出消息:計劃于2018年發射的中國嫦娥四號將搭載荷蘭、德國等4國的科學載荷飛赴月球,進行科學探測。 這些都彰顯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