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氯胺酮的發展歷史介紹
1962年,美國藥劑師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發現為一種有效的麻醉藥,據稱首次使用是被作為獸醫麻醉劑,并曾在越戰時期作為麻醉藥而廣泛用于野戰創傷外科中。 1971年,美國舊金山和洛杉磯市首先報告氯胺酮濫用病例,當時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娛樂場所,而光顧這些場所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亞文化群體。 1999年,K粉經日本、泰國、香港中轉進入內地。 2001年6月9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氯胺酮納入國家第二類精神藥品進行管理。2003年,公安部將其列入毒品范疇。 2004年8月,氯胺酮(包括其可能存在的鹽及其制劑)定為第一類精神藥品,只能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指定的藥品生產企業定點生產。從2004年7月起,氯胺酮制劑須按要求進行銷售和購買。......閱讀全文
關于氯胺酮的發展歷史介紹
1962年,美國藥劑師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發現為一種有效的麻醉藥,據稱首次使用是被作為獸醫麻醉劑,并曾在越戰時期作為麻醉藥而廣泛用于野戰創傷外科中。 1971年,美國舊金山和洛杉磯市首先報告氯胺酮濫用病例,當時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娛樂場所,而光顧這些場所的主要是一
關于糖類的發展歷史介紹
中國最早有飴、餳、糖等字,都是以糯米為原料,稀的叫飴,干的叫餳、糖。在六朝時才出現“糖”字。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準過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為蔗餳。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糖”與一般所稱的“糖”不同,“糖”是指
關于抗氧劑的發展歷史介紹
為了適應從海洋生物演變為陸地生物,陸生植物開始產生海洋生物所不具有的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C、多酚和生育酚。五千萬年到兩億年前被子植物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許多抗氧化的天然色素--特別是在侏羅紀時代--作為一種化學手段抵御光合作用的副產物活性氧類物質。本來抗氧化劑一詞特指那類可以防止氧氣消耗的化
關于衡器歷史發展的介紹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約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圖1 )。它是在簡易杠桿中點設一支點,在杠桿一端(圖中右端)的盤(鉤)上放置被測物,在另一端(圖中左端)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質量一樣的物體,當這種裝置平衡時,就意味著兩邊的質量相等,
關于電池的歷史發展介紹
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時,兩手分別拿著不同的金屬器械,無意中同時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電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種金屬器械去觸動青蛙,就無此種反應。伽伐尼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動物軀體內部產生的一種電,他
關于內啡肽的發展歷史介紹
在1975年,腦內啡分別由兩組獨立的研究人員同時發現。 蘇格蘭的約翰?休斯(John Hughes)及漢斯?科斯特利茲(Hans Kosterlitz)首次由豬只的腦袋中發現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種腦內啡。當時他們稱它為enkephalins(由大腦的希臘文εγ
關于氯胺酮中毒的介紹
氯胺酮為新的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藥。麻醉狀態中痛覺消失,但意識部分存在。隨血中藥物濃度的增高,抑制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靜脈注射后的血漿蛋白結合率是12%,清除半衰期為3.1h。對心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關于復制酶的發展歷史介紹
1990年,美國科學家Golemboski在研究TMV基因組的編碼54KD蛋白的基因時,意外地發現將該基因轉入煙草后獲得的轉其因煙草能完全抵抗TMV的侵染。國內有些實驗室很快克隆了TMV和CMV的復制酶基因,并獲得了高抗性煙草轉基因工程植株。利用病毒復制酶基因介導的抗性與上述其他基因介導的抗性相
關于自準直儀的發展歷史介紹
光學自準直儀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 [1]便開始用于角度測量,但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這種準確度為1秒的儀器才被承認。到20世紀50年代,雖然光學自準直儀的設計原理仍未改變,但在光電檢測取代肉眼觀察之后,其準確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以上。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英國及德國制造商已生產了多種光
關于壓延銅箔的歷史發展介紹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我國長三角地區已有FPC用壓延銅箔生產企業,但規模很小,隨著國內壓延銅箔市場需求的增長,截止2020年全球有十多家壓延銅箔生產企業在產,境外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國,中國已有5家壓延銅箔企業投產,在建1家。 生產設備大多立足引進,壓延銅箔生產工藝難以掌握,生產裝備水平要求很高
關于P-物質的發展歷史介紹
屬于速激肽家族 廣泛分布于腦內,在負責調節情緒的腦區(杏仁核、導水管周圍灰質和下丘腦等)比較豐富,同時在初級感覺神經元的胞體及神經纖維上有較高表達 速激肽(主要指P物質)的主要作用是傳遞痛覺信息——外周傷害性感覺經C型傳入纖維傳至脊髓背角或腦干,釋放P物質及谷氨酸,激活二級傷害感受神經元,向
關于酶工程的發展歷史介紹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隨著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關技術的產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固定化酶正日益成為工業生產的主力軍,在化工醫藥、輕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產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輔助因子再生系統在內的固定化多酶系統,它正在成為酶工程應用的主角。
關于霍亂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自從Koch于1883年分離霍亂弧菌以來,霍亂疫苗的研究也是首先從非口服滅活疫苗開始的。在Koch發現霍亂弧菌后不久,非口服滅活疫苗就開始了人體試驗。Ferran首先于1884年在西班牙霍亂流行區進行了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組發病率明顯減少。之后俄國人Haffkine開始在印度進行霍亂疫苗臨床試
關于葡聚糖的歷史發展介紹
葡聚糖以β-葡聚糖最具生理活性。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Pillemer博士首次發現并報道酵母細胞壁有一種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后,經過圖倫大學Diluzio博士進一步研究發現,酵母細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物質是一種多糖——β-葡聚糖,并從面包酵母中分離出這種物質。 β-葡聚糖活性結構是由葡萄糖單
關于微量移液器的發展歷史介紹
微量移液器是用來量取0.1μl~10ml液體體積的精密儀器,是生物、化學和臨床實驗等分析過程中樣本采集和移取的必備工具。 1960年,德國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發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創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繼承了專利權,并于2
關于杜冷丁的發展歷史介紹
杜冷丁是阿片受體激動劑,適用于創傷、燒傷、燙傷、術后疼痛等各種劇痛,鎮痛效力弱于嗎啡。它由德國赫希斯特公司化學家奧托·艾斯勒布和奧托·肖曼于1937年合成,屬于合成阿片類藥物。杜冷丁于1939年在德國上市,商品名為Dolantin(度冷丁、杜冷丁)。在美國和加拿大,它更常見的名稱是meperid
關于鋁元素的發展歷史介紹
鋁(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礬(alum),即硫酸復鹽KAl(SO4)2·12H2O。史前時代,人類已經使用含鋁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鋁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鋁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鋁不易從其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因而遲遲不能分離
關于魚精蛋白的歷史發展介紹
1870 年,Miescher 等在動物的精細胞中發現了一種堿性的精蛋白。精蛋白是一種存在于各種動物精巢組織中的多聚陽離子肽,它是以與DNA 結合的核精蛋白形式存在。目前已經從鮭魚、鯡魚等多種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中提取到魚精蛋白。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魚精蛋白具有促進細胞繁殖發育、增強肝功能、抑制腫瘤
關于氯胺酮的鑒別檢測介紹
一、鑒別 1、取本品適量,加水制成每1mL中約含0.3mg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IV A)測定,在269nm與277 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2、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光譜集393圖)一致。 3、本品的水溶液顯氯化物的鑒別反應(附錄Ⅲ)。 二、檢查 1、酸
關于紫質癥的發展歷史介紹
歷史上,英國的喬治三世(George Ⅲ,1738.6.4 ~ 1820.1.29)據說就患上了卟啉病。喬治三世在晚年的時候,備受精神問題困擾,他曾出現5次精神錯亂,身體上也出現異常,跛足、聲音變得沙啞,有時還伴隨著劇烈的腹痛和肢體疼痛,心跳加快、失眠。他的行為也隨之變得怪異 ,一向很自律、對自
關于鋰電池的歷史發展介紹
1981年發表了第一個鋰離子電池方面的ZL。 1992年,SONY公司開始大規模生產民用鋰離子電池。 1998年方型鋰離子電池大量投放市場,占據了市場較大份額。 1999年中國鋰離子電池開始大批量生產。
關于體積排除色譜的發展歷史介紹
在文獻上,體積排除色譜的名稱曾很混亂,這是由于其發展歷史及所用分離材料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的。 1953年,Porath和Flodin首先用交聯葡聚糖凝膠在水溶液中分離水溶性高分子。這種交聯葡聚糖凝膠的商品名稱,即是后來廣為人們所知的Sephadex。由于其突出的優點,立即得到了生化界的承認和廣
關于治療性疫苗的歷史發展介紹
1998年國外開始用乙肝病毒基因轉移鼠為動物模型研究乙肝病毒治療性疫苗的抗病毒作用。同年在法國、日本也開始用乙肝病毒某些基因片段表達的多肽加上各種不同佐劑配制的治療性疫苗作臨床研究,觀察這種多肽疫苗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治療作用。其結果揭示,這種疫苗對乙肝病毒基因轉移鼠有抗病毒作用,單一應用特別
關于呼吸器的發展歷史介紹
我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自行設計、制造氧氣防毒面具。當時為了配合原子彈試驗,解放軍總參謀部把研制防毒面具的任務下達給北京防化兵研究院,當時提供的樣機是前蘇聯制造的防毒面具。北京防化兵研究院于1959年研制出我國第一代氧氣防毒面具,為我國核試驗提供了有效保障。以后在山西太原成立了總參第一家軍用防
關于輪狀病毒的發展歷史介紹
1943年,雅各·萊特(Jacob Light)與荷瑞西·赫德斯(Horace Hodes)證明了在感染傳染性腹瀉的小孩身上有一種濾過性的病媒,這個病媒也會造成家畜腹瀉。30年后,被保存下來的病媒樣本證明此病媒是輪狀病毒。在介入的年代里,老鼠身上的病毒表現出引起成腹瀉的病毒有相關性。1973年,
關于鋰電池的歷史發展介紹
“鋰電池”,是一種由鋰金屬或du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zhi溶液的電池dao。1912年鋰金屬電池最早由GilbertN.Lewis明確提出并探索。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M.S.Whittingham明確提出并開始探索鋰離子電池。考慮到鋰金屬的化學特性十分活潑,導致鋰金屬的生產加工、
關于染色體的發展歷史介紹
染色體(chromosome)來自希臘語 χρ?μα(色度,“顏色”)和 σ?μα(體細胞,“體”),描述了它們對特定染料的強染色。染色體由德國科學家 von Waldeyer-Hartz 創造,取代了發現細胞分裂的德國生物學家 Walther Flemming 提出的染色質(chromatin
關于基因測序儀的發展歷史介紹
1、基因測序儀— 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1977年,Sanger等提出了經典的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測序法。此后,在Sanger法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以熒光標記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標記、以熒光信號接收器和計算機信號分析系統代替放射性自顯影的自動測序儀。另外,90年代中期出現的毛細管
關于基因工程的發展歷史介紹
人類基因工程走過的主要歷程怎樣呢?1866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神父發現生物的遺傳基因規律;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現細胞核內存有酸性和蛋白質兩個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來的所謂的DNA;1882年,德國胚胎學家瓦爾特弗萊明在研究蠑螈細胞時發現細胞核內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線狀物體,也就
關于檸檬酸的歷史發展介紹
1784年,化學家Carl Wilhelm Scheele首次從檸檬汁中分離出檸檬酸,并將其結晶化 [8]。 1890年,在意大利柑橘類水果產業的基礎上,首次開始了工業規模的檸檬酸生產,用熟石灰(氫氧化鈣)處理果汁以沉淀檸檬酸鈣,然后分離檸檬酸鈣并用稀硫酸將其轉化為檸檬酸 [9]。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