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核導彈”或可攻克癌癥
1898年,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核素鐳后,嘗試把鐳植入腫瘤中,用鐳的“核輻射”治療癌癥,醫學界稱為“居里療法”。后來,英國科學家盧瑟福證實了這種“核輻射”是一種帶正電荷的氦離子,稱之為“阿爾法射線”,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阿爾法射線因其不同于其他“核輻射”的獨特優勢,在腫瘤治療中的潛力日益受到科學家和醫生的重視。日前,同濟大學核醫學研究所教授余飛團隊在《生物材料研究》上發表論文,該團隊發現基于阿爾法射線的免疫協同療法或許有望攻克腫瘤。 醫學“核導彈” 醫學中的放射性核素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種“殺伐利器”,其釋放的肉眼不可見射線可以殺滅腫瘤細胞于無形,但其使用也須特別小心,否則就有可能損傷正常組織臟器。 不同于其他射線,阿爾法射線有能量強、射程短、耐乏氧、易防護四大獨特優勢,極有可能是未來的醫學“核導彈”,因此在腫瘤治療中的潛力日益受到科學家和醫生們的重視。 在醫學上,射線殲滅腫瘤組織有賴于其自身能量的強弱,阿爾法射線......閱讀全文
醫學“核導彈”或可攻克癌癥
1898年,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核素鐳后,嘗試把鐳植入腫瘤中,用鐳的“核輻射”治療癌癥,醫學界稱為“居里療法”。后來,英國科學家盧瑟福證實了這種“核輻射”是一種帶正電荷的氦離子,稱之為“阿爾法射線”,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阿爾法射線因其不同于其他“核輻射”的獨特優勢,在腫瘤治療中的潛力日益受到
國防部回應“發射洲際核導彈”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昨天在例行記者會上,就外界關注的中美軍艦南海相遇、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發射核導彈”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有記者提出,據報道,12月22日,一些西方軍事博客和軍事評論家稱中國在渤海附近劃定的禁航區內進行了一次洲際導彈發射試驗,認為這是
首例“核導彈”精準打擊腫瘤細胞試驗完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25.shtm5月11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上海首例肽受體放射性核素療法(PRRT)臨床試驗啟動儀式。這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再添“利器”。 ???護士給王阿姨做放射藥物給藥前的準備。
癌癥治療新曙光:癌癥建模
現在科學家們將患者的腫瘤細胞接種到小鼠體內,進而建立腫瘤模型,以用于分析和開展藥物測試。目前研究人員已鑒定了一系列小兒實體腫瘤模型,同時相關數據的允許免費獲取。 罕見癌癥的研究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可用的腫瘤樣本少;缺乏相應的小鼠模型。最近科學家們非常成功地開發了將人類腫瘤細胞高效移植到免疫缺陷
Nature癌癥綜述:復制應激與癌癥
基因組的穩定性直接關聯到細胞是否發生癌變,而在這其中,DNA復制是最容易發生變化的過程,也是最容易致癌的過程。任何導致DNA損傷高水平發生的條件也都會引發復制應激(replication stress),這是基因組不穩定的來源之一,也是癌變前細胞和癌變細胞的一大標志。 來自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
癌癥檢測
什么是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是由腫瘤細胞產生的,存在于細胞.組織或體液中,能用化學或免疫方法定量、證明癌腫存在(或在某一臟器存在)、可以監測腫瘤治療和預后的物質。有的腫瘤標志物在正常人體內不存在,罹忠癌癥后才會出現,有的則是罹患癌癥后水平會顯著高于正常人,因此,腫瘤標志物檢查可以檢測到早期癌癥的蹤
癌癥患者身心壓力大將加快癌癥擴散
英媒稱,新研究發現,癌癥患者的身心壓力與癌癥擴散速度存在驚人關聯——壓力大導致癌癥的擴散速度加快5倍。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這項研究揭示,這一關聯可能讓人體變成一條令癌癥四處擴散的“高速公路”。 澳大利亞莫納什藥物科學研究所的腫瘤生物學家埃麗卡·斯隆博士對《每日郵報》澳大利亞版記者說:
Nature癌癥綜述:如何用CRISPR進行癌癥研究
CRISPR/Cas9系統可以很容易地改寫多種生物的基因組,這一技術很快如風暴一般席卷了整個基因組工程領域。可想而知,以CRISPR/Cas9為基礎的各種應用也將為癌癥遺傳學領域帶來一場變革。麻省理工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Tyler Jacks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他去年連發兩篇Nature文
《Science》重磅!“癌癥疫苗”可使小鼠癌癥全部消退!
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具有消除腫瘤的作用,但在面對癌細胞是,它需要一個催化劑或一種刺激才能完成這項使命。 而當前的免疫療法主要通過刺激整個身體的免疫系統來促使免疫細胞消滅腫瘤;靶向治療通常針對限制腫瘤細胞活性的免疫細胞。大熱的CAR-T細胞治療則需要將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提取至體外,經過處理后再回輸
當AI遇到癌癥療法-“癌癥=感冒”不是夢
1、AI多方面改善腫瘤療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方法有潛力影響癌癥療法的多個方面,包括藥物的發現、臨床開發,以及最終的臨床應用(圖表1)。目前,這些過程既昂貴又耗時漫長(平均約20億美元,10年),而且因為常規有限樣本隨機對照試驗的局限性,對更廣泛
Nature癌癥綜述:癌癥中的黏連蛋白
大量的癌癥基因組測序項目,每天都在發現可能與腫瘤形成有關的新基因。黏連蛋白(cohesi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cohesin是一種圍繞DNA的環狀蛋白復合體,控制著細胞的分裂。就在幾個月前,人們通過測序數以千計的腫瘤樣本發現,STAG2是一些癌癥中(例如膀胱癌和黑色素瘤)突變最為頻繁的基因之一
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全國最新癌癥報告
2019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負責全國腫瘤登記數據收集、質量控制、匯總、分析及發布工作。 (由于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后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5年登記資料。) 惡性腫瘤(癌癥)已經成為嚴重威脅
為何癌癥早篩、癌癥診療推進這么難?
癌癥負擔的不斷上升,正促使癌癥早篩市場蓬勃發展,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超千億。有業內人士曾對肝癌、結直腸癌兩種發病率較高、目前早篩產品進展較快的癌癥進行液體活檢早篩潛在市場空間測算,預計2030年肝癌和結直腸癌早篩的潛在市場空間分別為106.5億元和96億元。 與“擁擠”的腫瘤治療領域相比
癌癥免疫藥
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從乳腺腫瘤的基因和分子構成中能夠找到有效線索來判斷乳腺癌的疾病走勢,包括未來復發的可能性和復發時間,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更高效的工具來預測這類疾病的病程。 英國癌癥研究會劍橋研究所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對近2000名患乳腺癌女性的腫瘤基
什么是癌癥?
癌癥(Cancer)定義為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調,導致細胞增生異常的疾病。除了細胞分裂增殖異常,癌細胞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具有轉移特性,例如轉移至其他組織。一般而言,不具備轉移特性的腫瘤稱為良性腫瘤。僅僅人類本身,已知的癌癥就超過了100余種。在醫學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
癌癥的關卡
線粒體代謝的調節器SIRT4,防止DNA的損傷。 健康細胞并不是偶然形成的。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需要制衡,確保它們以正常的功能適應其周圍不斷變化的情況。 研究人員在研究一組調節生理、熱量限制和老化的蛋白質時,發現了它們中的一個成員,起著另一種重要的作用。七種sirtuin蛋白之一的SIRT4,已
“癌癥”的定義
在醫學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有少數惡性腫瘤不按上述原則命名,如腎母細胞瘤、惡性畸胎瘤等。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癥”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
癌癥干細胞與癌癥治療研討會召開
由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協辦的“癌癥干細胞與癌癥治療研討會”,于7月6日至7日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舉行。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恒、生物局局長張知彬、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上海生科院院長陳曉亞、副院長李林、上海高等研究院籌建組組長
Cell癌癥特刊:癌癥免疫療法抗性面面觀
癌癥免疫療法可在不同類型已擴散癌癥的患者體內激發持久的抗腫瘤免疫應答。但它在取得突破性的治療進展的同時,也遇到了普遍存在的治療無效案例。要想進一步擴大癌癥免疫療法的應用范圍,我們應了解限制該療法發揮療效的機制,包括癌細胞和免疫系統間持續演變和動態的相互作用,以設計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克服癌癥免疫
日本癌癥疫苗研究取得進展-可使癌癥病灶消失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北海道大學17日公布了在癌癥治療疫苗臨床試驗中取得的成果,有患者注射疫苗后,癌癥病灶消失。 人類免疫系統在擊退癌細胞時,是由“T輔助細胞”向“T殺傷細胞”發出指令,殺滅癌細胞。目前的癌癥治療疫苗通常只具有讓“T殺傷細胞”增殖的效果,而新疫苗將同時激活兩種細胞,強化人
癌癥新療法-Tissueagnostic-癌癥藥物的興起
自 1940 年代,臨床醫學開始以化學療法治療癌癥,藥物的癌癥適應癥一直是以癌癥發生器官或組織種類來區分,例如未經治療的胰臟癌、經 sorafenib 治療過后的肝細胞癌等。即便后來有生物標記參與,仍不脫離以癌癥發生器官或組織種類來區分的本質,例如 HER2 陽性表現乳癌、RAS 基因突變大腸直
癌癥新療法-Tissueagnostic-癌癥藥物的興起
自 1940 年代,臨床醫學開始以化學療法治療癌癥,藥物的癌癥適應癥一直是以癌癥發生器官或組織種類來區分,例如未經治療的胰臟癌、經 sorafenib 治療過后的肝細胞癌等。即便后來有生物標記參與,仍不脫離以癌癥發生器官或組織種類來區分的本質,例如 HER2 陽性表現乳癌、RAS 基因突變大腸直
關于鈷酸鋰離子電池材料鋰的同位素介紹
鋰共有七個同位素,其中有兩個是穩定的,分別是 Li-6和Li-7,除了穩定的之外,半衰期最長的就是Li-8,它的半衰期有838毫秒,接下來是Li-9,有187.3毫秒,之后其他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8.6毫秒以下。而Li-4是所有同位素里面半衰期最短的同位素,只有 7.58043×10-23秒。
鋰元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質
鋰共有七個同位素,其中有兩個是穩定的,分別是 Li-6和Li-7,除了穩定的之外,半衰期最長的就是Li-8,它的半衰期有838毫秒,接下來是Li-9,有187.3毫秒,之后其他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8.6毫秒以下。而Li-4是所有同位素里面半衰期最短的同位素,只有 7.58043×10-23秒。Li-6
鋰的同位素的相關介紹
鋰共有七個同位素,其中有兩個是穩定的,分別是 Li-6和Li-7,除了穩定的之外,半衰期最長的就是Li-8,它的半衰期有838毫秒,接下來是Li-9,有187.3毫秒,之后其他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8.6毫秒以下。而Li-4是所有同位素里面半衰期最短的同位素,只有 7.58043×10-23秒。
美啟用癌癥“登月計劃”-旨在分享癌癥相關數據
據外媒報道,美國副總統拜登6日宣布,啟用癌癥“登月計劃”首個大型開放數據庫,旨在更好地分享癌癥相關數據,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認識癌癥,從而開發出更有效的療法。 白宮發表聲明說,這個名為“基因組數據共用”的數據庫將為儲存、分析和分享癌癥基因組數據及相關臨床數據提供一個公共平臺,這對推進精準醫學、改
癌癥生物標記物有助開發多種癌癥血液檢測技術
近日,在利物浦舉辦的國家癌癥研究所癌癥(NCRI,National Cancer Reasearch Institute)會議上,來自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者表示,他們已經在癌癥病人的血液中鑒別出了800多種生物標志物,這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單一的血液檢測技術來對多種癌癥進行早期檢測。
找到癌癥干細胞標志蛋白可對癌癥“斬草除根”
治療癌癥如果不把癌癥干細胞徹底清除,癌癥很容易復發和轉移。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他們找到了癌癥干細胞含有的一種標志蛋白,有望對癌細胞做到“斬草除根”。 京都大學消化內科教授千葉勉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研究中注意到消化道中的一種蛋白質Dclk1,他們分析了罹患大腸癌的實驗鼠,發現含這種蛋白質的
個體化癌癥疫苗有望改善癌癥的治療方式
癌細胞的DNA在不停地發生突變,與此同時,它們也會產生一些內部多肽序列發生微小改變的蛋白質。就如同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會遞呈一部分多肽給免疫系統來認定它們是“自己人”,癌細胞會遞呈它們錯誤的新多肽(或新抗原),揭示它們的外來屬性或“異己分子”。在接收了這些新抗原后,免疫系統的樹突細胞(DGs)
IBM再開源3個癌癥AI項目-推動癌癥研究
癌癥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2018年估計有1,810萬新病例以及960萬人死于癌癥。學術界和工業界也不斷致力于尋找更有效的抗癌藥物。IBM位于蘇黎世的研究團隊正在構建一些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方法,加速人們對復雜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分子機制以及腫瘤組成的差異等幾方面的理解。 為了推動新療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