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1”科考船赴印度洋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3月1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1”號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啟程,赴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南海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研究室及課題組負責人等到碼頭送行。 據介紹,本航次計劃約65天,總航程10500海里,設計觀測站位92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大氣所以及清華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共40余人參加本航次綜合科學考察,主要開展海洋水文觀測、海流與氣象觀測、上層海洋光學參數測量、海洋生物與生態調查、海洋沉積物采集等工作,涉及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化學及海洋地質學等學科。 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3年資助的共享航次之一,本航次是“實驗1”科考船自2010年以來第四次執行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 “實驗1”號 ......閱讀全文
“實驗6”科考船完成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49.shtm中新社廣州12月1日電 (記者 王堅)12月1日下午,“實驗6”科考船返抵廣州新洲碼頭,標志著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結束。此航次于
“實驗1”完成國家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返航
?5月13日中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1”科學考察船完成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南海海洋所相關負責人,以及職能部門和課題組負責人等在碼頭迎接,并慰問了出海科考隊員和船員。 國家基金委東印度洋航次由南海海洋所組織實施,航
“實驗1”科考船赴印度洋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3月1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1”號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啟程,赴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南海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研究室及課題組負責人等到碼頭送行。 據介紹,本航次計劃約65天,總航程10500海里,設計觀測站位92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大
“實驗1”號科考船載譽凱旋
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實驗1”號,近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勝利返回珠江新洲碼頭。 據介紹,“實驗1”號執行的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從今年4月12日開始,經48天,航行7900海里,主要調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區。在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
西工大等研發的潛標在印度洋底實現綜合性探測
? 潛標出水 ? 深夜印度洋海潮翻涌,李紫鵬和黃春龍一起連接深海潛標? ? ? ?西北工大提供照片 ? 日前,由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團隊組織實施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從正在執行航次的“向陽紅01”科考船傳來捷報
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首戰告捷
記者12日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正在執行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的“向陽紅01”科考船近日在印度洋完成了首次定點作業任務,成功布放了7000米級深海氣候觀測系統――白龍浮標。 據介紹,此次布放白龍浮標是該航次的第一個定點作業任務,在“向陽紅01”船到達印度洋的第二天即開始實施
“實驗6”科考船啟程,這條路線究竟有什么特殊之處?
3月1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南海海洋所所長李超倫向科考人員致以最誠摯的
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圓滿收官
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完成任務設備交接后合影。本報記者 劉莉攝 科技日報毛里求斯路易港12月30日電 (記者劉莉)當地時間上午9點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國主力科考船“大洋一號”停靠東非島國毛里求斯路易港。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務結束,當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進行了
中國印尼科學考察船“海王星三號”舉行首航儀式
1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丹戎不碌港口,中國印尼科學考察船“海王星三號”準備出航。當日,中國印尼科學考察船“海王星三號”舉行首航儀式。考察船將在靠近印尼西爪哇的印度洋東部海域,調查爪哇上升流變異和對魚類季節性洄游的影響,以及南海—印尼海水交換和對魚類季節性洄游的影響。 新華社供圖
“實驗6”科考船完成2023年東印度洋科考任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470.shtm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科考任務,順利抵達廣州新洲碼頭。南海海洋所副所
“向陽紅01”船創造我國印度洋采集沉積物巖芯最長紀錄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向陽紅01”科考船在東印度洋取得沉積物巖芯23.85米,創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共享航次沉積物巖芯的最長紀錄,也是我國迄今為止在印度洋采集的最長重力活塞沉積物巖芯。當前,“向陽紅01”船正在實施2025年度東印度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任務。連日來,在東北印度洋20
“大洋一號”開始執行第22航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12月8日下午3時,隨著一聲高亢的汽笛聲,5600噸的我國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從廣州長洲碼頭起航,開始執行我國第22航次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等出席歡送儀式。 “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介紹,本航次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務是
我國載人深潛器首次完成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科考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這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3月10日攝)。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了
我國首次成功實現保真采樣與深海微生物高壓培養
??? 正在香港訪問的中國“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的科學家1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科學家在大洋航次中首次成功實現保真采樣與深海微生物高壓培養。?? ??? “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肖湘告訴記者,中國“大洋一號”深海科學考察船5個月前在
南海海洋所“實驗6”舉行升國旗儀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682.shtm9月29日,在國慶節到來前夕,正在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舉行了升國旗儀
黃河全流域綜合科學考察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7.shtm7月22日,依托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陜西省黃河科學研究院,由長安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聯合組織的對黃河流域全域的綜合科學考察啟動。據了解,本次考察的目的是通過全流域水土氣生
科學考察,行險遠探前沿
逐冰川、踏荒漠、訪江河,大自然架設起寬廣的探索舞臺,諸多謎團等待被破解;觀氣象、測水文、尋物種,科考人員帶著好奇和勇敢,通過實地勘探獲取新鮮全面的數據 8月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陽光熱烈,直直打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高鑫的臉上。茫茫沙海是高鑫的“老朋友”,也是他和科考隊員的“實驗室”。 塔克
2024年黃河全域科學考察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7513.shtm2024年8月2日上午,2024年黃河全域科考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孫有斌、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余欣、長安大學副校長
“實驗6”赴東印度洋海域探索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53.shtm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記者獲悉,本
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考獲階段性成果
近日,“向陽紅01”科考船執行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正式結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科考船將穿越赤道開展后續調查任務。“向陽紅01”船大講堂開講 據了解,本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初步查明了沉積層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實現了海底淺層向殼幔深層的綜合性探測,為探索印度洋海
“深海勇士”號完成南海試驗性應用航次返航
?? 北京6月4日電,我國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4日結束為期2個多月的南海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亞。本次科考任務成果豐碩,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407.7米。為了對潛水器性能進行全方位測試,“深海勇士”號最長連續晝夜下潛天數達到19天,成功實現夜間下潛常態化。不僅如此,潛水器搭載了各年
“海洋命運共同體”名家大講堂開講
近日,“海洋命運共同體”名家大講堂首場報告在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開講。活動由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中科院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復旦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聯合發起,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上絲路”資源與環境研究團隊承辦。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海洋科學考察中
關于“實驗6”科考船,你還不知道的那些事
3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本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海所)“實驗6”科考船執行,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 本航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開展走航生態調查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雪龍”號11月5日電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當天,大洋隊科考隊員開展了以“雪龍”號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態調查。 在“雪龍”號生物實驗室里,科考隊員利用走航自動表層水系統獲取海水,過濾收集水體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葉綠
印度洋海底首次發現高濃度稀土
日本研究人員19日宣布,他們在印度洋東部的海底發現了含有高濃度稀土的海底泥。這是在太平洋之外的海域首次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這證明稀土有可能在全球的海洋廣泛分布。 稀土是高科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加藤泰浩率領的研究小組,去年曾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底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
印度洋海底首次發現高濃度稀土
日本研究人員19日宣布,他們在印度洋東部的海底發現了含有高濃度稀土的海底泥。這是在太平洋之外的海域首次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這證明稀土有可能在全球的海洋廣泛分布。 稀土是高科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加藤泰浩率領的研究小組,去年曾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底發現含有稀土的海底泥
“向陽紅10”船赴印度洋科考
12月6日,“向陽紅10”船從舟山起航赴印度洋,執行我國大洋科考第49航次科考任務。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航次具有綜合業務化、資源環境并重、調查手段高精化和瞄準國際海洋熱點等特點。 本航次計劃時間為250天,分5個航段執行,航程超過25000海里,預計2018年8月12日完成所有調查任務返回舟山
“蛟龍”號印度洋首潛收獲多
12月24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潛,整個過程耗時約10小時,取得了大量海底熱液區生物和巖石樣品。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貽貝49個、海螺2個、海葵3個、茗荷8個、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玄武巖等巖石樣品共17.4千克。 記者在“蛟龍”號拍
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 遠望號船隊是我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萬里大洋之上,該船
遠望7號船首次開赴印度洋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魏龍 楊林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上午9時許,遠望7號船再次解纜起航,開赴印度洋預定海域單船執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等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7號船繼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號中繼星等任務后第二次年度出海,也是該船入列遠望號船隊兩年多來,首次前往印度洋海域執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