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納木錯多尺度降水觀測平臺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今年7月,參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團隊正在展開科學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第一臺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專門用于解決湖面降水觀測問題的天氣雷達投入使用。 走進國家級臺站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組成的科考小組對納木錯流域多尺度降水觀測平臺進行設備維護和數據采集工作。 總臺記者 陳琴:我們跟隨科考隊來到了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現在這個位置其實就是最新建成的一個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白色的球體就是雷達的很核心的部分。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陳瑩瑩:通過這個雷達我們可以獲取一個有空間代表性的、整個流域的降水準確信息。可以觀測以它為中心,周邊(半徑)75公里范圍內的降水的精細數據。 納木錯......閱讀全文
青藏科考:納木錯多尺度降水觀測平臺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今年7月,參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團隊正在展開科學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第一臺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專門用于解決湖面降水
納木錯站不斷完善河流湖泊水文觀測網
近幾十年來,由于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加劇,由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在青藏高原,冰川徑流的增加是部分湖泊面積擴張的原因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納木錯流域,作為冰川-河流-湖泊相互作用的典型區域,深入了解其水循環過程的變化對全球變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自20
雅魯藏布大峽谷山地降水過程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165.shtm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通道科考分隊的科考隊員近五年來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周邊開展了山地水汽輸送和強降水的觀測研究,布設了雅魯藏布水汽通道綜合觀測網(圖1),綜合分析收集自該觀測網的觀測數據,在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到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與阿里站科研人員座談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長趙華標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湖泊快速擴張-可能杯滿自溢
“青藏高原湖泊擴大得越來越快了!”每年都去青藏高原進行湖泊考察的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杰很是糾結,“2002年之前大部分湖泊還在萎縮,現在卻快速擴張,很突然。” 與此同時,包括那曲在內的西藏諸多地區,湖水越過了湖岸,向四周的優質草場蔓延,多處牧民的房屋
青藏高原天氣系統組網綜合立體觀測試驗啟動
6月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牽頭的“2022高原低渦組網綜合立體觀測試驗”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正式啟動。該試驗服務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任務一“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研究。 青藏高原被認為是亞洲水塔,它孕育了黃河、長江等眾多大江大河,是亞洲數以10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的水汽是如何傳輸的?西風和季風又是如何影響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這是今年39歲的高晶一直想要解開的難題。 作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員,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7年,高晶作為研究骨干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科考任務,擔任“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
何致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枯黃推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62.shtm2月27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研究員羅天祥與合作者通過監測2013—2014年紫花針茅、大花嵩草、釘柱委陵菜3個優勢物種返青期與枯黃期物候,同步記錄
青藏科考:如何在高原上新建“接地氣”的綜合觀測站?
根據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次青藏科考)相關任務需求,從提出規劃到野外選址、從洽談確定到站點建設、從設備安裝到測試運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項目“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亟需新建的一個重要野外觀測站點——柴達木盆地地氣相互作用格爾木河流域濕地綜合觀測站(格爾木濕地站),在大漠戈壁上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矢志科研 堅持不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她和隊員們駐扎在巴松村,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今年是高晶與青藏高原結緣的第十八年。談到科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晶:把青春獻給高原科考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巴松村,海拔4270米,距離珠峰大本營約40分鐘車程。 4月25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從北京經拉薩抵達這里。作為“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綜合科考隊隊長,她和隊員們駐扎在巴松村,開始為期一個多月的科考。 今年是高晶與青藏高原結緣的第十八年。談到
從“登山科考”向“科考登山”進軍
5月4日,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峰頂迎來了13名科考隊員。他們穿越冰雪,發起“沖頂”,成功在峰頂架設自動氣象觀測站并啟動觀測。科考隊員成功開展珠峰峰頂綜合科考工作(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這次登頂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實現了多個科學領域的世界首次和全球之最,填
她在青藏高原上追尋水的蹤跡
已持續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開啟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珠峰科考)。 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珠峰地區成功完成10次升空大氣科學觀測,創下浮空艇原位大氣科學觀測海拔最高的世界紀錄,此次珠
青藏高原背景大氣氣溶膠研究取得進展
人為排放的大氣顆粒物,即大氣氣溶膠,已顯著改變大氣的化學組成及相關聯的大氣動力與熱力屬性,成為目前評估氣候變化的最不確定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不確定性源于人類對背景大氣氣溶膠源排放、轉化過程及其與云-降水相互作用過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和“亞洲水塔”,發育有全球最
青藏高原草地為何返青提前、枯黃推遲?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來出現返青提前、枯黃推遲的現象頗受關注,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該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羅天祥研究員等最新完成的一項監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
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活動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50.shtm 今天(7月12日)上午,“巔峰使命-2022”珠峰聯合科考學術交流活動在北京舉行。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系統介紹了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的科學問題、科考目標以及科考組織
青藏高原所等揭示藏東南地區大氣汞濕沉降特征
大氣汞濕沉降是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重要環節,認知大氣汞濕沉降特征對于準確評估大氣汞沉降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合作,基于TRAP Himalayas(Transport of Atmospheric Pollut
無人船無人機加持-再探“地球第三極”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6月17日,江湖源綜合科考隊從拉薩啟程,標志著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活動正式啟動。這是時隔40余年后,我國再次對青藏高原進行大規模綜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綜合科考協調組組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電話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致敬青藏科考-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節這天,遙遠而神秘的世界屋脊傳來捷報:一群年輕的科考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巔峰使命”。自此,已經持續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標尺上劃出嶄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跟隨科考隊挺進羌塘無人區。我有幸采訪、見證了科考的起步、記錄
邁上青藏科考新征程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多年來,中國人對珠峰的攀登和探索從未止步。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可貴的是精神。”利用臨時黨組織開展實地黨建活動,促進綜合科考活動實現重大突破進展,是珠峰科考的優良傳統。此次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任務實施開始,科考隊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
魏達:“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羅洪焱? 陳 科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與羊群……這是大自然賜予青藏高原的“禮物”。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其對我國乃至北半球的氣候系統具有重要影響。扎根青藏高原15年、聚焦高寒碳匯研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魏達是最了
基于觀測降水變率約束極端降水預估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破紀錄的極端降水和洪澇頻繁襲擊全球各地,如2021年東亞和歐洲的暴雨、2022年巴基斯坦洪澇,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氣候變化應對需要準確可靠的氣候預估信息,未來極端降水事件如何變化是一個眾所關注的問題。然而,當前的氣候模式預估結果盡管一致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降水將隨未來增溫而增強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野外科考規范,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嘗嘗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極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對揭示環境變化機理、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拉薩啟動。 2022年5月,科考隊員向地球之巔發起“沖頂”,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創造了
守護青藏高原這片“凈土”
新春佳節,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與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儀器設備與實驗試劑之間,副研究員董慧科正小心翼翼地在一堆沙石碎粒里尋找一些東西,連眼都不敢眨。 “我在找青藏高原上粒徑范圍為10微米到5毫米的微塑料顆粒。”趁著喘息的空當,董慧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道。
昆侖山脈海拔最高氣象站點正式建成
10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組成的科考團隊在昆侖山脈海拔5896米的臥龍崗成功建立了多要素自動氣象站,該站目前系整個昆侖山脈海拔最高的氣象站點,至此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侖山地區階梯式氣象觀測網基本搭建完成。 該氣象站的搭建工作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氣候
“云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云雀”)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
中國研制“云雀”飛行機器人實現高海拔環境科考
?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沈陽自動化所)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制的“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一直以來,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人類難以開
青年學術交流座談會在京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3.shtm 正值習近平總書記致青藏科考賀信五周年,8月19日,科技部、中科院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老中青科考專家對話座談暨青年學術交流會,會議由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 會上,全體同志重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