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基因組有望解開珊瑚白化之謎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12日發表公報稱,其研究小組成功破譯了一種與珊瑚共生的單細胞植物蟲黃藻的基因組,這一成果將有助于探究正在全球蔓延的珊瑚白化現象的原因。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研究員將口榮一率領的研究小組,對生活在加勒比海的蟲黃藻進行培養,然后提取出DNA,花費兩年時間分析了蟲黃藻的約6億個堿基對的序列,確定其擁有約4.2萬個基因。 這個研究小組2011年曾成功破譯生活在沖繩海域的指形鹿角珊瑚的基因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獲得蟲黃藻和珊瑚雙方的基因組信息,相關研究將取得飛躍性進展,珊瑚白化的原因也有望弄清。 蟲黃藻是海藻的一種,是在珊瑚綱生物體內常見的一種共生植物。蟲黃藻密集分布在珊瑚蟲的內胚層細胞中,從珊瑚蟲那里獲得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二氧化碳,并向珊瑚蟲提供氧氣、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如果珊瑚蟲體內共生的蟲黃藻減少,就會引起珊瑚白化,并最終導致珊瑚死亡。目前科學界認為,蟲黃藻減少的原因是海水溫度上......閱讀全文
藻類基因組有望解開珊瑚白化之謎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12日發表公報稱,其研究小組成功破譯了一種與珊瑚共生的單細胞植物蟲黃藻的基因組,這一成果將有助于探究正在全球蔓延的珊瑚白化現象的原因。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研究員將口榮一率領的研究小組,對生活在加勒比海的蟲黃藻進行培養,然后提取出DNA,花費兩年時間分析了蟲黃藻
“熬過”白化-珊瑚變得更“堅韌”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可能比人們認為的更頑強。一項新研究發現,盡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御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并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于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
珊瑚礁熱白化竟靠它?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里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地球科學》。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引起的泛熱帶白化現象威脅,但白化模式很難預測,在較深的水域尤甚。目前,大部分白化預測
全球變暖可能加劇大堡礁珊瑚白化趨勢
澳大利亞氣象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如果全球變暖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到本世紀30年代,大堡礁珊瑚白化現象將成為“新常態”,屆時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將面臨滅頂之災。圖片來源于網絡 報告指出,過去100年中,全球海洋熱浪更加頻發、持續時間更長,讓全世界珊瑚礁受到嚴重威脅。上世紀中后期,大堡礁珊瑚
全球珊瑚白化災情暫緩-專家警告:這次危害最重
據外媒報道,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日前表示,全球珊瑚白化現象可能正在減緩中。專家同時發出警告:這次全球珊瑚白化現象是有紀錄以來范圍最廣、時間最長,且可能是危害最嚴重的一次。 據報道,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專家說,衛星數據及其他分析顯示,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海盆,大規
日本研究發現可防止珊瑚白化死亡的物質
隨著全球變暖、海水升溫,全球多處海洋出現了珊瑚白化死亡的現象。日本研究人員新發現一種能夠防止珊瑚白化的化學物質,今后或可用于海洋珊瑚資源保護。 日本京都大學16日宣布了這一研究成果。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等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大數據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全球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死亡的機理,他們
環保團體指香港珊瑚白化10年最重-或因海水變暖
環團發現,西貢橋嘴的中華扁腦珊瑚白化程度嚴重,面積達100平方米,估計與海水水溫持續上升有關。(取自香港《明報》/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提供) 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聯同民間組織“綠色力量”,在香港多個潛水熱門地點調查,發現西貢一帶水域有珊瑚白化,而橋嘴的珊
香港往灣洲珊瑚因海膽噬食告急-大規模倒塌白化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東面的往灣洲,是全港珊瑚覆蓋范圍最高的地點之一,與印洲塘海岸公園相距僅數百米,最近有潛水人士發現,該處約有60米乘10米的珊瑚群落,遭大量長刺海膽和果核螺噬食倒塌,部分珊瑚亦有白化現象,受影響珊瑚面積是3年來最大規模,情況嚴峻。有環保組織計劃長期監察該處珊
澳美開發出監測珊瑚礁白化的衛星圖像系統
? 5月22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與美國高校等科研單位開發出監測全球珊瑚礁白化情況的衛星圖像系統,以推動傳播關于珊瑚礁的知識,并為有關部門制定珊瑚礁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該公報表示,上述衛星圖像系統名為“艾倫珊瑚地圖集”,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國家地理學
PNAS講述新故事:古老的凋亡
根據發表在6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報道,自祖先譜系進化分歧以來人類和珊瑚之間一直共享一條重要的細胞死亡誘導信號通路。 這條由細胞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TNF)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曾被認為起源于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分歧之前,在脊椎動物譜系中出現多樣化。事實證明,珊
研究發現藍光有助于增強珊瑚的熱白化耐受性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鞏三強、研究員張躍環聯合廣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余克服,首次分析了藍光在珊瑚熱白化中的潛在作用,發現藍光能夠增強珊瑚共生體的熱白化耐受性。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生態指標》。 “這項重要發現開啟了一種新的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通過光調控進行珊瑚保護和拯救珊
科學家發現藻類基因的中和作用或可解開珊瑚白化之謎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15日宣布,科學家首次發現藻類基因的“中和”作用能夠解釋為何一些珊瑚能夠承受海洋溫度升高,并避免珊瑚白化現象。 熱帶珊瑚和寄居于其體內的藻類是互惠共生關系。微小的共生藻通過光合作用,成為珊瑚90%以上的食物來源。沒有了這些藻類,熱帶珊瑚也無法繼續生存。 共生藻受到海水升
大堡礁珊瑚中發現的人類衣原體表親為解決白化帶來希望
調查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微生物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共存的細菌群落。而且,他們首次發現,其中一個是導致人類衣原體的細菌的近親。這一發現提供了關于珊瑚礁健康的更多信息,并可能有助于解決珊瑚白化的問題。大堡礁外緣的諾曼礁的珊瑚蟲。研究人員發現兩種細菌在珊瑚中共存,其中一種是令人驚訝的發現珊瑚礁豐富的生物
珊瑚礁的不速之客科學家們發現了更多致使其白化的隱患
自然災害可以在一個地區造成破壞,導致構成生態系統的物種突然被摧毀。這種情況發生的方式會大大影響恢復過程。例如,火災將景觀化為灰燼,而熱浪則創造了大量的木質殘骸。同樣地,風暴潮和珊瑚白化在海底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來自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這兩種類型的干擾會如何影響珊瑚礁。 Der
科學家提出拯救大堡礁終極方法
保護全世界珊瑚礁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采取嚴厲措阻止全球變暖。這是對澳大利亞的標志——大堡礁的3處大面積死亡珊瑚進行的一項最新分析得出的結論。研究發現,因氣候變化導致的反復白化將考驗珊瑚礁的韌性。 并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檀香山市夏威夷海洋生物學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家James Guest表示,這一令
海洋熱浪摧毀佛羅里達珊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15.shtm Ian Enochs在加勒比海圣克魯斯島附近的一個珊瑚礁監測點使用溫度計。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海域的海水溫度目前已飆升至創紀錄水平,海面溫度比
廈門大學Science文章:令人驚奇的基因組
甲藻(dinoflagellate)并不快樂。在好的時候,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自由漂浮生活在海洋中,或是與珊瑚(corals)共生,成為一大群軟體動物、小魚和珊瑚物種的午餐。其中的一些甲藻能夠生物發光,因此會在夜里發光。但在不好的時候,甲藻會用赤潮毒害貝類養殖區,拋棄珊瑚礁讓其緩慢地白化死亡。
改善水質對珊瑚礁的恢復起多大作用?《自然生態與演化》
《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Water quality mediates resilience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指出,暴露在較差水質中的珊瑚礁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研究發現,改善當地水質或能幫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氣候變
改善地區水質有助于大堡礁珊瑚“自愈”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內陸河流徑流的水質下降會妨礙受白化等破壞性因素影響的大堡礁珊瑚自我修復,改善當地水質將有助于提高珊瑚礁的“自愈”能力。 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全長2300多公里。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這些顏色來自寄居的藻類,這些微小的共生藻也通
抗逆珊瑚在較低溫條件下仍保持耐熱性-|《自然通訊》
根據《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Stress-resistant corals may not acclimatize to ocean warming but maintain heat tolerance under cooler temperatures,抗熱珊瑚在較低溫條件下仍可以保持健
《自然》聚焦“海底森林”-是誰殺死了珊瑚礁-老鼠還是水溫?
珊瑚礁,眾多海洋生物繁衍棲息之地,歷史上無數生命的進化源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寶庫,被稱為“海底森林”。但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已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紅腳鰹鳥是在中印度洋查戈斯群島上安家的幾種海鳥之一,它們的糞便會進入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為珊
邊緣珊瑚礁熱“避難所”問題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聯合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在邊緣珊瑚礁熱“避難所”問題的研究上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顯示不斷變熱的海洋正在削弱南海北部珊瑚礁的“避難所”潛力。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總體環境科學》。 全球變暖、持續上升的海溫不斷逼近(或已經超越)熱帶珊瑚的耐受極限,導致全球爆發嚴重白化事件越
你知道海洋內波么?它可是珊瑚礁的“天然空調”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里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地球科學》。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引起的泛熱帶白化現象威脅,但白化模式很難預測,在較深的水域尤甚。目前,大部分白化預測
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熒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并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
《自然》及子刊綜覽
《自然—生態與演化》 改善水質可增強珊瑚礁恢復能力 《自然—生態與演化》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暴露在較差水質中的珊瑚礁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研究發現,改善當地水質或能幫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氣候變化引起的白化,但并不足以拯救那些最具標志性的珊瑚礁。 氣候變
升溫突破1.5℃后,地球會怎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830.shtm明年今日,我們可能仍住在與此時此刻同樣的房子里,開著同樣的車,做著同樣的工作。英國《新科學家》網站6月7日報道稱,但從某方面來說,那時的地球可能已經不可挽回地發生了變化。今年1月,英國
升溫突破1.5℃后,地球會怎樣?
在大堡礁,海洋溫度上升導致大規模珊瑚礁白化事件。 圖片來源:《新科學家》網站 【今日視點】 ◎記者 張佳欣 明年今日,我們可能仍住在與此時此刻同樣的房子里,開著同樣的車,做著同樣的工作。英國《新科學家》網站6月7日報道稱,但從某方面來說,那時的地球可能已經不可挽回地發生了變化。 今年1
珊瑚礁新型“防曬霜”來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79.shtm?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陶磊和合作者通過聚合生成大分子,開發出一種珊瑚礁友好型“防曬霜”。這些大分子可以阻擋紫外線,但無法滲透進人們的皮膚、珊瑚和藻類。相關研究3月2日發表于《細胞報告物
珊瑚礁護海岸又護“錢袋”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調查顯示,若無珊瑚礁,全球每年因水災造成的損失預計將增加一倍。這一發現表明,珊瑚礁不僅可以保護海岸人員和財產,還可以節省抗洪開支。圖片來源于網絡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研究人員邁克爾·貝克及其同事,此次使用洪水模型來估算珊瑚礁每
新疆發現白化野生鹡鸰-科學家稱白化系疾病
新疆科學工作者日前偶然發現一種白化的野生鹡鸰,這種白化的野生鳥類十分罕見,全身變白的概率為百萬分之一。 8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8月10至16日,該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一行在天山北部的艾比湖考察野生鳥類遷徙情況時,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