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首次在活體動物中實現對腸道細菌的原位、精準基因編輯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的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疾病;細菌能夠改變或隔離藥物,影響治療效果。這些研究和發現激發了人們對操縱微生物組的興趣,這既為了更好地理解它們,也為了開發新療法。 基于CRISPR的基因編輯工具在編輯人類細胞中的致病基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們目前缺乏在體內原位細菌(例如腸道菌群)上取得類似成功的工具。 2024年7月10日,基因編輯公司 Eligo Bioscience 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上發表了題為:In situ targeted base editing of bacteria in the mouse gut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工程改造的λ噬菌體,利用噬菌體誘導染色體島(phage-ind......閱讀全文
腸道細菌篡改宿主基因
保持免疫系統平衡是個精妙的復雜事件,遇到外來入侵者時及時發出警報,同時,聰明地區分我軍組織和器官不亂殺無辜。 機體有一些幫助免疫系統維穩的工具。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和小鼠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一種堿基編輯器成功修改活小鼠腸道細菌基因
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基因編輯工具,可以改變活小鼠腸道微生物組中的細菌。7月1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 該工具是一種堿基編輯器,可以修改小鼠腸道內90%以上大腸桿菌菌落的靶基因。“我們一直夢想能夠做到這一點。”法國巴黎生物技術公司Eligo Bioscience的聯合創始人、合成生物學家X
轉基因細菌清理腸道毒素
一種新型益生素正在路上 圖片來源:Studio 52 film 本報訊 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顯示,轉基因細菌補充劑可通過清除腸道內的毒素治療肝臟和腸道疾病。 這種方法,即改造細菌使其能將有害氨變成安全的化合物,已在動物測試和健康人類志愿者身上表現出前景。 如今,很多人每天服用
轉基因細菌清理腸道毒素
一項日前發表于《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顯示,轉基因細菌補充劑可通過清除腸道內的毒素治療肝臟和腸道疾病。 這種方法,即改造細菌使其能將有害氨變成安全的化合物,已在動物測試和健康人類志愿者身上表現出前景。 如今,很多人每天服用益生菌幫助補充腸道內的有益細菌,盡管目前尚不明確它們真的能帶來多少益處
Nature重磅:首次在活體動物中實現對腸道細菌的原位、精準基因編輯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的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疾病;細菌能夠改變或隔離藥物,影響治療效果。這些研究和發現激發了人們對操縱微生
Nature重磅:首次在活體動物中實現對腸道細菌的原位、精準基因編輯
近年來,微生物組研究揭示了體內的共生細菌表達的基因通過多種機制影響我們的健康。例如,體內的細菌還能夠影響癌癥免疫療法的效果;細菌蛋白質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細菌毒素能夠引發包括癌癥在內的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疾病;細菌能夠改變或隔離藥物,影響治療效果。這些研究和發現激發了人們對操縱微生
治愈人類疾病的一把鑰匙:腸道細菌DNA編輯
“我們稱其為擬態(mimicry),”Rockefeller大學基因編碼小分子實驗室主任Sean Brady說。這項突破性發現發表在《Nature》雜志。 Brady和同事Louis Cohen發現,腸道細菌和人類細胞雖然是兩種生物,但它們卻互通相同的以配體分子為基礎的化學語言。 他們開發了
Nature子刊:基因編輯揭開細菌基因組秘密
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系的趙惠民教授(音譯,Huimin Zhao)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利用一種創新的DNA工程技術,發現了隱藏在細菌基因組中的潛在的、有價值的功能。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5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每種
人體腸道細菌基因組集研究成果
2019年2月5日上午,深圳華大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旗下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關于人體腸道細菌基因組集(Culturable GenomeReference, CGR)研究成果。該研究提供了1500多條高質量的人體腸道細菌基因組,為腸道微生物組研究提供了大量全新的參考基因組數據,同時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人類大腦切片圖像揭示了關于“大腦微生物群”的令人好奇但極其初步的證據。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Nature:-人類腸道細菌具有獲得性細菌防御(AID)基因簇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Human gut bacteria contain acquired interbacterial defence systems”的文章,發現腸道中的幾種擬桿菌屬(Bacteroidales sp.)的細菌具有基因簇防御功能,可以中和
腸道細菌能逃離腸道,引發慢性炎癥?
腸道微生物與良好的健康和促進疾病有關,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性腸病、代謝綜合征,甚至神經精神疾病。對這些不良后果的一種流行解釋是所謂的“leaky gut”假說——據說具有潛在破壞性的細菌會逃離腸道,引發慢性炎癥反應,從而導致各種疾病。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助理教授諾亞·帕爾姆(Noah Palm)說:
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編輯所有基因嗎
即便當前不能,以后會能的。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在過去幾年中, 以ZFN (zinc-finger nucleases)和TALEN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為代表
Nature子刊:來自人類腸道細菌的小型化Cas9,可用于高效精準的基因組編輯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極大地加速了遺傳疾病治療方法的開發。然而,臨床的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開發多樣化工具以應對基因組編輯的挑戰。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方面是遞送,因為Cas核酸酶及其衍生的融合產物(包括堿基編輯器、先導編輯器)的尺寸較大。 腺相關病毒(AAV)是最高效和最廣泛使用的體內遞
木乃伊腸道現耐藥細菌
耐藥基因存在于木乃伊中。圖片來源:Michael Luongo/Bloomberg/Getty 來自印加帝國、有著1000年歷史的木乃伊體內的腸道細菌,對今天的大多數抗生素都具有耐藥性,盡管人類只是在最近100年內才發明了這些藥物。 “起初,我們非常驚訝。”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Tasha Sa
流程化、更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打開腸道微生物組“窗口”
基因,就像是指揮官手里拿著的建筑總圖紙,調控著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這份施工的圖紙決定了整個建筑的所有呈現形式。那怎么才能對“圖紙”——基因進行編輯呢?CRISPR/Cas編輯系統被認為是最佳的一種工具。 1月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戴磊課題
腸道細菌或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腸道疾病
不要小看細菌,這些肉眼難以看見的微小生物,它們可能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據《新科學家》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腸道癌癥是由細菌引起的。這種微生物似乎在人類的DNA中觸發了一種不同類型的突變,而這種突變在結腸癌患者中高達十分之一。 “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能改變DNA并致癌的細菌。”荷蘭H
腸道細菌可幫助治療癌癥
腸球菌hirae的掃描電鏡圖像。 據2項新的報告披露,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群落可幫助確定某些抗癌療法的功效,其中包括那些先前被認為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的藥物。在這兩種情況下,腸道微生物群似乎能調節由這些治療所引發的免疫系統的反應。研究人員發現,在腸道無菌的小鼠中,這些療法在攻擊腫瘤上的效果較差
腸道細菌:癌癥治療新幫手
人體內微生物的數量比細胞的十倍還多,這些微生物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維護人體健康,調節免疫系統,維持消化系統“有活力地”運轉。現在,《科學》雜志上的兩篇文章指出,這些微生物還有助于治療疾病。 這些研究以小鼠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腸道細菌有助于增強3種抗癌療法的療效。在每一個案例中,當小鼠體
減肥老反彈?都怪腸道細菌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表明,高脂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并且抑制過胖者自身利用黃酮類化合物的能力。 大家肯定對以下情景很熟悉:我們好不容易減下去幾斤,然而隨后體重又反彈,如此反復。最近,Nature 雜志報道的一項研究顯示,可能是你腸道中的細菌造成了這種“悠悠球效應”。 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
腸道細菌統治我們的頭腦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似乎居住在我們腸道的細菌,很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的欲望和情緒,讓我們吃這些細菌想要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往往驅使我們肥胖。 在雜志BioEssays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研究人員審查了最近的科學文獻,發現腸道微生物能影響人類的飲食行
腸道細菌誘發致盲眼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348.shtm近日,《細胞》雜志刊發了一項來自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牽頭組織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歷時8年,首次發現腸道細菌介導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并提出抗菌/腸道基因治療的全新防控方法。“我們首次揭示了
腸道細菌也會感染眼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29.shtm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如色素性視網膜炎,影響全球約550萬人。2月26日,一項發表于《細胞》的研究表明,長期被認為是純遺傳性的眼病可能部分是由細菌引起的,這些細菌會“逃離”腸道并傳播到視網
對抗腸道超級細菌有新藥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型抗生素,動物實驗表明它可有效抑制一種具有耐藥性的腸道超級細菌。 細菌通過多種形式抵抗抗生素,逃避被消滅的危險,超級細菌指對多種抗生素都有耐藥性的細菌,病人感染超級細菌后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約70萬人死于超級細菌
腸道細菌幫小鼠克服恐懼
腸道菌群紊亂的老鼠可能無法擺脫恐怖的記憶——這一發現表明,人類的腸道細菌可能在學習方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雜志。 過去10年間,科學家對細菌在保持人類健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腸道、口腔和皮膚上的細菌。新興研究將這些細菌群落的紊亂與免疫系統問題甚至行為
微生物所在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人體腸道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中(microbiome)蘊含大量的遺傳信息,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the second genome of human body)”。人體腸道微生物對人體腸道內營養物質的代謝、人體自身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