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將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重啟調查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學術抄襲、學歷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一事,相關涉事方復旦大學在1月3日下午舉行通報會表示,去年已開始調查相關問題,認為王正敏不存在抄襲,而現在會啟動復查,并盡快拿出結論。王正敏則否認學術造假,而受牽連方——將“人工耳蝸”產業化的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力聲特)及其母公司海南海藥,截至昨日,均未作出任何正面回應。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是否存在學術造假? 據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主任周魯衛介紹,該委員會在2012年2月收到王宇澄的舉報材料后進行了調查,經過校內外專家四道審查程序,在 2013年8月19日形成了《關于舉報我校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報告》。這份可在該委員會網站上查到的報告認定,王正敏提供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已獲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定,學歷造假問題不存在;王正敏作為合作者之一發表的幾篇中文論文......閱讀全文
FDA批準Cochlear公司的新一代人工耳蝸支持MRI
眾所周知,在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前需要摘除任何金屬性質的物品。如果檢查對象植入過人工耳蝸,那就需要通過簡單的門診手術移除。1997年,Cochlear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家生產可接近的磁體的人工耳蝸制造商。如今,FDA本次批準的新型人工耳蝸突破局限,可以安全進行MRI掃描。 近日,美國食
舉報饒毅學術造假,竟然牽出學術圈的“驚天大瓜”
學術圈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饒毅一出,就是大事。 但偏偏有人不信邪,向有關部門舉報饒毅,“罪名”還是科學家們的大忌:學術造假。 和饒毅同批被質疑“學術造假”的,還有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國科學院裴鋼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以及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這一個兩個,都在領域內頗有
王正國:顱腦創傷須建立全新急救系統
“積極防治顱腦創傷,降低發生率、致死率和致殘率以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有效減少國家經濟損失和減輕社會家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在日前舉行的以“中國顱腦創傷救治面臨的問題與機遇”為主題的第54期上海院士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軍醫大學教授王正國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此表示。 王正國指
王正國:顱腦創傷須建立全新急救系統
“積極防治顱腦創傷,降低發生率、致死率和致殘率以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有效減少國家經濟損失和減輕社會家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在日前舉行的以“中國顱腦創傷救治面臨的問題與機遇”為主題的第54期上海院士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軍醫大學教授王正國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此表示。 王正國指出,
首屆王浩學術講座暨學術研討會在清華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734.shtm
王敏鋒:技術革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2023年3月8日,在日光明媚的青島國際會展中心,第十五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如期舉行。本次論壇暨展覽會以“高效、優質、節能、安全、環保”為主題,吸引了國內外學界業界的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和相關行業從業者前來駐足參加。在本次展會上,天瑞儀器環保事業部副總經理王敏鋒接受了
人工耳蝸技術為耳聾患者重建聽覺-像正常人一樣交流
目前,因耳聾致啞成為嚴重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重大疾病。對耳聾患者而言,人工耳蝸開啟了一扇通往有聲世界的天窗。請關注——人工耳蝸為耳聾患者重建聽覺。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37屆美國耳鼻咽喉科學學術研究年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楊仕明教授應邀在會上就該科近20年來開展的2000多例
浙大教授揭露美國科研界集體“學術造假”
今年3月份,科學網置頂一篇博客文章——《發生在哈佛醫學院的一起嚴重學術造假》,點擊量超過兩萬次,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文中揭示,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竟是實驗方法缺陷所致的非特異的假象,卻能在美國迅速得到領域內同行的認可與跟進。科學網是一家博客實名制的網站,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浙江大學教授郭磊。近
科研之殤:2013年知名的學術造假事件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乃至世界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甚至雜志深陷“造假門”,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直到現在累及至大型跨國企業的研發中心人員亦陷入造假糾紛之中,事件的背后我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對待和處理造假事件,不要讓論文走向死亡。 2013造假事件小匯總 葛蘭素史克(G
論文撤銷牽扯出美國一博士學術造假
據《自然》網站消息,近日美國一位博士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而線索竟然是四年前發生的一起論文撤銷事件。 2006年3月至6月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教授因其與同事無法重現實驗結論而撤銷了六篇文章,震驚了當時的化學界。 而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于今年11月29日發布一項通告,指
從學術明星跌落神壇-保羅-·-馬基亞里尼學術造假案判決
“有些人信念意志強大,充滿行動力,每一步都直指白色巨塔之巔,可惜漠視生命的光輝與尊嚴,是為醫者的死穴。” 這是一條來自醫療劇巔峰之作《白色巨塔》下的影評,也是本文的主角——保羅 · 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醫生的縮影——曾經被視為再生醫學的先驅,卻最終因為論文數據真實性
王占軍:學科發展決定學術組織命運
康涅狄格大學一角 大學學系被裁撤體現了依托學系的學科發展方向變革的力量,這種力量既可能是學習獲得聲望及資源的助推器,也可能是學習組織生產的破壞性因素。□王占軍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認為,主宰學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學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學術系統中的核心成員單位是以學科為中心
美麻省理工學院成功研制無需外置硬件的人工耳蝸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2月10日報道,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無需外置硬件的新型人工耳蝸,有望改善失聰人士的聽覺,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相關論文公布在本周(2月9日—2月13日)舉行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 人工耳蝸是一種通過電極刺激聽覺神經的方式幫助聾人恢復或重建聽覺的電
重慶大學“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獲批
記者今天從重慶大學了解到,該校牽頭申報的“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近日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成為該校第二個國家級聯合工程實驗室。 研發團隊學術帶頭人王貴學教授介紹,實驗室將根據國家目標和產業發展戰略的現實需要,以血管內支架、人工血管、人工血液、人工耳蝸等高端生物醫學工程產品核
吳學安:與“學術造假”過招需要法制的力量
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組織和進化生物學及生物人類學系以研究猿猴和動物認知能力著稱的知名學者馬爾克·豪塞(Marc Hauser)教授被證實學術造假,自2011年8月1日起“辭去”該校教職一年。此事件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此前,在國內,因推薦材料存在代表著作嚴
超一成英國學者曾目睹學術造假
據《英國醫學雜志》(BMJ)1月12日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說,有十分之一以上的英國科學家和醫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偽造數據。調查結果還發現,有6%的科學家稱,知道本單位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而且這些行為沒有得到適當的調查。這項調查收到了2700多份回復。 BMJ在一項聲明中說,調查結
如何判定合理的學術質疑與無由的造假指控
加強科學規范管理和倫理道德建設是營造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2019年9月,我國科技部、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20個部委聯合印發《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明確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為:“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科學研究行為準則與規范的行為”。國際方面,1992
海南大學一名博士生導師被舉報學術造假
中國最南端的“211工程”高校海南大學最近曝出和“學術造假”有關的新聞。3月16日,該校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鳳陽擬任農學院副院長,就在公示后不久,即有老師舉報王鳳陽學術造假。 ? 副院長任命公示引發學術造假舉報 現年38歲的王鳳陽是海南大學教授、博導、農學院動物科學系主任,動物
王敬波:治理學術抄襲法律不能缺位
學術抄襲是生長在學術共同體上的一個毒瘤,被曝光的不僅有大學生、研究生、教師與研究人員,還有知名教授。隨著技術發展,學術抄襲由“剪刀+糨糊”升級為更便捷的“復制+粘貼”。作為學術造假的主要形式,學術抄襲是學術領域的腐敗現象,其惡劣影響絲毫不遜于官員腐敗,不僅破壞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動力,也斷送了國家
王如松院士:變垃圾負效益為經濟正效益
垃圾圍城、垃圾難纏的話題日益突出,讓人思慮,令人擔憂。 “這需要一個過程,會逐漸做好的。”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對此問題卻比較樂觀。 據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比如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從垃圾的系統管理開始,一般需要經過
熊丙奇:造假者就該被驅逐出學術圈
著名學術打假人士方舟子9月4日在微博發布消息稱,我國“千人計劃”入選者王志國因兩篇論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關閉實驗室。媒體從該研究所網站證實:王志國確因學術不端被免去科研權利,其實驗室也被關閉。 王志國受到的處罰還不止這些。此前他已獲加拿大聯邦政府、相關科研機構及協會數百萬美
當成果撐不起野心和欲望-他們選擇學術造假
日本京都大學iPS(多能誘導干細胞)細胞研究所近日的論文造假事件再次引起人們對學術造假的討論。從已有案例看,無論日韓還是歐美,造假者均被嚴懲,為何仍不斷有人不惜拿自己的學術生涯去冒險? 被發現的只是冰山一角 “首先,論文造假被發現的概率極小,絕大部分論文不會被關注或重復。”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
英國名校聯盟23所大學曝學術造假丑聞
英國媒體揭發,由牛津、劍橋、伯明翰等24所名校組成的“羅素大學聯盟”中,23所大學在2011年至去年間隱瞞至少300起涉及論文抄襲、捏造及數據有欠準確的情況。 為求爭取研究經費,不少大學教授都要不停向學術期刊投稿。英國媒體稱,“羅素大學聯盟”當中23所大學在2011年至去年間,隱瞞至少300起
專家建議立法懲處學術造假-是否用“重典”應慎重
從上海交通大學“漢芯造假門”到西安交通大學李連生學術造假騙取國家級大獎,學術造假愈演愈烈,懲治學術造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加大懲戒力度,用‘重典’治理學術造假,以儆效尤”,是很多兩會代表、委員的期盼。 近日,《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條例》經修改后正式實施。作為首部地方科協
委員熱議學術不端:管得了作者-治不了造假公司
“我們去找公安局,公安局管不了,去找工商管理總局,總局表示我們目前沒有法規規定論文服務中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談起論文造假的產業鏈十分無奈。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中國論文遭撤稿事件,林惠民坦言,科協、基金委都進行了調查,并對當事科研人員進行了處理。對科研
學術偵探挖出多篇論文造假,中國作者是最大買家
“論文工廠”的冰山到底有多大?自2020年起追蹤以來,著名學術“偵探”Elisabeth Bik團隊至今已經發現了16個“論文工廠”及其生產的2000多篇論文,絕大多數含有中國作者,這些“學術垃圾”被貼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被舉報后,部分期刊會選擇撤稿。暨南大學學報副主編王景周對526篇撤
盤點各國學術打假:-讓造假者無所遁形
學術貴在創新。為名為利去抄襲、篡改論文,是對科學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對存在價值的自我否定和毀壞,為人所不齒。解決屢禁不止的論文造假問題,不僅要靠嚴厲的事后懲治讓造假者名譽掃地,更要從根本上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學術衡量標準,根除造假滋生的溫床,給創新者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美國:讓抄襲者無所遁形
海大博導回應“學術造假”舉報-寫4點書面澄清
背景新聞:海南大學一博導被舉報學術造假 王鳳陽,年僅38歲的大學教授、博導、學科帶頭人,剛被任命為海南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就被卷入“學術造假”的漩渦。昨天中午,他把記者迎進自家客廳,以個人身份,很謹慎、很禮貌地面對媒體回應關于“學術造假”的舉報。 ? 面對媒體回應舉報 從簡歷上
王大珩學術與教育思想暨國際光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2015年是我國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誕辰100周年,也是聯合國命名的國際光年。 7月8日,為紀念王大珩對中國光學事業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王大珩學術與教育思想暨國際光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舉行。中科院院士周炳琨、王立鼎、陳星旦、王家騏、王立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周
王正國院士當選國際交通醫學學會候任主席
為我國交通醫學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研究員以全票當選該學會的候任主席。據悉,王正國是第一個當選此職的亞洲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大坪醫院在王正國院士的帶領下,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交通醫學拓荒研究,并于1998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交通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