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賀福初院士Nature子刊揭示癌癥新機制

    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大連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泛素連接酶Smurf1是影響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子,類泛素修飾蛋白Nedd8對癌癥的形成過程中Smurf1的活化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發表在5月13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國際著名細胞生物學家、遺傳學家賀福初(Fuchu He)院士和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的張令強(Lingqiang Zha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賀福初院士主要從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張令強教授師從賀福初院士,目前的主要方向為泛素連接酶的功能及調控機制,DNA損傷反應與修復的分子機制,以及肝臟重要蛋白質相互作用功能研究等。 泛素化是體內蛋白質翻譯后重要修飾之一,是蛋白質降解的信號。泛素連接酶E3是泛素化過程中的關鍵酶之一,介導活化的泛素從結合酶E2轉移到底物, 不同的泛......閱讀全文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9中國生命科學領域CNS盤點:曹雪濤 顏寧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2016年關于腫瘤這些研究進展,你都知道嗎?

      腫瘤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要攻克的難題,也一直在探尋腫瘤治療的方法。2016年,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下面讓我們來看看2016的腫瘤研究都有哪些進展吧。  2016年1月8日,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細胞能夠快速增殖的機理,并且將此作為癌癥治療的靶點。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6-7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志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抑制肺癌轉移  doi:10.1038/s41586-019-1340-y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cose, UDP-葡萄糖)是糖醛酸途徑(

    曹雪濤院士團隊重要研究成果匯總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生物大數據挖掘尋找控制蛋白質死亡之門的鑰匙

      蛋白質是自然界中最神秘的物質之一,幾乎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它的身影。正如人有生死,生物體內的蛋白質也有出生與死亡。蛋白質的出生是一個精準的從脫氧核糖核酸(DNA)轉錄得到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進而翻譯合成蛋白質的過程。當蛋白質的功能使命完成后,需要被及時降解掉(死亡),否則,蛋白質過早或者過晚

    Cell綜述:三種泛素連接酶

      泛素化(ubiquitination)作為一類作用方式更加復雜且作用結果更加多樣的蛋白質修飾, 在細胞生命周期各個方面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泛素化過程通常需要3種泛素酶的協同作用,其中E1泛素激活酶(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與E2 泛素偶聯酶(ubiquiti

    一文速覽丨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PNAS發表成果盤點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CNS統計,誰是CNS發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大躍進 | 中國學者CNS發表超過100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2019年中國學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匯總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大躍進 | 中國學者CNS發表超過100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CNS統計,誰是CNS發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Nat Rev Genetics | 環狀RNA的合成與功能

      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新興的內源性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繼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編碼RNA家族中極具研究潛力的新成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具

    解讀近年來結核病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

      3月24日是第25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我國防治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是“攜手抗疫防癆、守護健康呼吸”,那么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都有哪些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道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GroundUp  【1】Science子刊:新型分類測試方法可快速、超

    專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林東昕院士

      近年來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研究和投資熱度不減。尤其是針對癌癥的早期診斷技術的開發如基因篩查等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對于各類癌癥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易感基因的研究則是這項技術的關鍵環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院士是腫瘤病因學領域的資深

    大爆發!中國學者同時發6篇Nature

      最近幾年,隨著國內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顯著,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包括著名的Nature、Science、Cell等學術期刊。  2019年開年,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三大期刊發文表現依然優異。2月28日(今

    軍事醫學科學院Nature子刊p53研究新發現

      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天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ABRO1通過穩定p53抑制了腫瘤生成并調控了DNA損傷反應。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所長楊曉明(Xiaoming Yang)

    8月Nature雜志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8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8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科學家成功逆轉大腦干細胞的衰老過程 有望開發返老還童新方法  doi:10.1038/s41586-019-1484-9  近日,一

    林東昕院士Nature Genetics揭示抑癌lincRNA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在基因間長鏈非編碼RNA (lincRNA) LINC00673中的一個胰腺癌風險變異為miR-1231構建了一個結合位點,干擾了PTPN11降解。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5月23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中國科學家10月參與發表多篇Nature文章

      10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開花后的胚胎發育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病原細菌抑制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新機制,以及首個完整藻膽體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實驗室報道了志賀氏痢疾桿菌分泌的的效應蛋白IpaH9.8通過泛素化并

    蛋白質組:解碼生命的“天書”

       人類和老鼠的外貌可說是天淵之別,但實際上他們卻有著近99%相同的基因組。何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正是蛋白質放大了他們基因上的細微差別。   日 前,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全面啟動。“基因組學中微小的差異,在蛋白質組學中可以被千倍甚至幾近萬倍地放大。”亞太蛋白質組組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 初

    研究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5月5日,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ylation of p62/Sequestosome1 Activates Its Autophagy Receptor Func

    2016年4月21日Nature期刊精華

      1. Nature:細菌群體CRISPR-Cas多樣性有助限制病毒擴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宿主(如細菌)基因多樣性通過限制寄生物(如病毒)進化而有助降低疾病擴散。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dive

    Science特刊:癌癥治療前沿進展

      長達十年的癌癥基因組計劃為了解這種疾病的復雜性提供了許多信息,也帶來了不少希望。現在我們知道遺傳突變會促進腫瘤生長,這在患者各個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也存在差異,甚至在同一腫瘤的不同位置也存在差異。這種異質性解釋了為何某種藥物能治療一個患者,但另外一個患者卻沒有效果,以及為何患

    浙大曹雪濤院士Cell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核糖核酸(RNA)病毒逃逸天然免疫殺傷清除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證實RNA病毒通過誘導Siglec-G,促進RIG-I降解,抑制了先天免疫反應。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31號的《細胞》(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現

    賀福初院士CellRes解析p53信號調控子

      近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N-甲基嘌呤DNA糖基化酶(MPG)抑制了p53介導的細胞周期阻滯,并與p53協同作用確定了對烷化劑(alkylating agents)的敏感性。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7日的《細胞研究》(Cell

    中國學者發表117篇CNS文章:清華大學16篇冷凍電鏡成果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18篇,Nature 發表了53篇,Science 發表了46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

    Nat Methods: 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

      單細胞測序被評為2013年年度技術   2014 年首刊,《Nature Methods》雜志將2013年度技術(Method of the Year 2013)授予了單細胞測序(single-cell sequencing)。同時,雜志還介紹了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

    亮點研究深入解讀缺氧與疾病的關聯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慢慢發現,氧氣在多種疾病發生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有研究人員就發現,缺氧狀態能夠讓腫瘤變得更加惡性;但又有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將小鼠置于極端缺氧的環境下時,小鼠就能夠進行心肌再生。那么氧氣到底有著怎樣的特殊功效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告進行了整理,分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