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驚人發現:抄近道的細胞通訊
來自海德堡大學、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某些神經細胞采取抄近路的方式來傳遞信息:信號并未通過細胞的中心,而是繞過它在一條旁路上傳導。由此,他們揭示了一種從前未知的神經細胞形狀。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17日的《神經元》(Neuron)雜志上。 神經細胞利用電信號來進行通訊。通過廣泛分枝的細胞結構——樹突,它們接收到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號,然后再通過軸突將信號傳送給其他的神經元。軸突和樹突往往是借助于神經元的細胞體相互連接。這一研究小組現在發現在一些神經元中軸突直接源自于樹突。類似于抄旁路,由此推動了細胞內的信號傳送。 論文的第一作者、海德堡大學的Christian Thome說:“這一樹突上的輸入信號不需要跨越細胞體進行傳送。”在他們的分析過程中,科學家們特異給海馬椎體細胞軸突起源位點標記上了顏色。海馬這一大腦區域與記憶過程有關聯。隨后,他們獲得了令人驚訝地結果。“我們發現,在超過一半的細胞中軸突并非從細胞......閱讀全文
神經信號傳導
神經纖維(即神經細胞)的興奮傳導是通過神經遞質來完成的。神經細胞與另一個神經細胞之間是通過軸突與樹突來保持聯系的。
神經所研究發現海馬神經元樹突發育調控新機制
7月4日,《神經科學雜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王以政研究組題為“經典型瞬時電壓受體通道5通過a亞型鈣調蛋白激酶2介導神經營養因子3對大鼠海馬神經元樹突生長的調控作用”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了神經營養因子3 (Neurotr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3年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熒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
生物物理所發現感覺神經元樹突發育機制
感覺神經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是感覺神經元周圍突的末梢,與其他組織如表皮、肉等組成感受器,以接受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并將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傳向中樞,產生感覺。 感覺樹突末梢如何和周圍組織相互作用形成感受器目前尚不清楚。線蟲PVD感覺神經元具有規則的四級樹突,具有和高
樹突狀細胞簡介
1973年,Steinman和Cohn在小鼠脾臟中發現具有樹枝狀突起的獨特形態的細胞,并將之命名為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隨著對不同組織來源DC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知的DC的亞群包括存在于淋巴組織、血液和非淋巴組織的經典DC(conventional DC,cDC
樹突狀細胞特點
樹突狀細胞是一類形狀不規則的非單核吞噬系統細胞,特點是胞漿有許多長突起呈觸須狀,使整個細胞的形態象一個蜘蛛。樹突狀細胞分散于全身的上皮組織和實質性器官,其細胞數量不超過局部細胞總數的1%;也可遷移到血液和淋巴,其數量不超過血液有核細胞總數的0.1%.在不同組織中,樹突狀細胞有不同名稱,例如血液中的樹
高速電子泵能模擬神經信號傳遞
科技日報北京11月4日電(記者聶翠蓉)“一眨眼工夫”經常用來形容時間稍縱即逝,但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的速度比“一眨眼”還要快30倍,因而研究人員至今還無法模擬出神經傳遞中的化學信號。 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科技縱覽》雜志網站2日報道,來自瑞典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電
樹突狀細胞的類型
樹突狀細胞: 1.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culardendritic cell,FDC) FDC定居于淋巴結淺皮質區淋巴濾泡生發中心內。FDC與抗原抗體復合物高度親合力,能夠捕獲和滯留抗原,并在記憶B細胞發育中起重要作用,是參與再次免疫應答的APC. 2.淋巴樣樹突狀細胞(Lymphoi
什么是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英語:dendritic cell)又稱樹突狀細胞、樹突狀細胞,是一種存在于哺乳動物的一種白細胞。它存在于血液和暴露于環境中的組織中,如皮膚和鼻子、肺、胃和小腸的上皮組織。它們的作用是調節對當前環境刺激的先天和后天免疫反應。它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后展示給免疫系統的T細胞,
樹突細胞的分離實驗
實驗步驟基 本 方 案 1 塑 料 黏 附 和E A 玫 瑰 花結 富 集DC此種技術用于分離DC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其間只經過了微小的修改(Steinman衫aZ., 1979)材 料(帶V 項 目 見 附 錄 1)膠原酶消化的脾臟細胞懸液(見輔助方案)高密度牛血清白蛋白(BSA) 溶液R P M
樹突狀細胞的功能
人體內大部分DC處于非成熟狀態,表達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體外激發同種混合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能力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極強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攝取抗原(包括體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時即分化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達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過程中,由接觸抗原的外周組織
樹突狀細胞的作用?
樹突狀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它們在人體免疫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樹突狀細胞的主要作用包括: 抗原遞呈:樹突狀細胞可以攝取、處理和呈遞抗原給T細胞,從而激活T細胞的免疫應答。 免疫調節:樹突狀細胞可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IL-10、IL-12等,調節免疫應答的強度和方向。 識別病原
Cell:揭秘激活神經干細胞的信號
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昌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同時運用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WGCNA),揭示出了激活休眠神經干細胞的信號。這一重要的研究結果發布在5月21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同濟大學醫學院的李思光(Siguang Li)
Cell子刊驚人發現:抄近道的細胞通訊
來自海德堡大學、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某些神經細胞采取抄近路的方式來傳遞信息:信號并未通過細胞的中心,而是繞過它在一條旁路上傳導。由此,他們揭示了一種從前未知的神經細胞形狀。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17日的《神經元》(Neuron)雜志上。 神經細胞利用電信號來進行通訊。通過
腦源性生長因子BDNF與成年新生神經元樹突發育關系揭示
6月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國際期刊《神經科學雜志》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utocrine action of BDNF on dendrite development of adult-born hippocampal neurons 的論文,揭示了腦源性生長
Nature新研究解析百年謎題
大腦是了解最少的人體器官,它包含一個龐大的電興奮神經元網絡,所有神經元通過它們樹突上的受體來彼此溝通信息。這些細胞以某種方式協同作用實現人類學習和記憶等壯舉。然而其機制是怎樣的呢? 研究人員知道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
清華類腦計算模型登Nature子刊,受大腦啟發的人工樹突網絡,實現高能效AI
5 月 30 日,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團隊,研發出全球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研究成果登上 Nature 封面。 近日,該團隊推出一種新的神經形態計算架構,即類腦神經計算模型 「Dendristor」。 「Dendristor」旨在復制突觸的組織(即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樹突
樹突細胞的分離實驗(二)
1.將2 管 I m l 的 4000U /m l 膠 原 酶 D 稀 釋(足夠用于2 0 個脾臟): Im l 加 入 9m l H B S S(稀 釋 至 400U /m l ,步 驟 8 使用), I m l 加 入 39m l 的 H B S S (稀 釋 至 100U /ml)。置
樹突狀細胞分化主要途徑
分化主要有兩條途徑:①髓樣干細胞在 GM-CSF的刺激下分化為DC,稱為髓樣DC( 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稱DC1,與單核細胞和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②來源于淋巴樣干細胞,與T細胞和NK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稱為淋巴樣DC( Lymphoid dendriti
樹突狀細胞的分布情況
它們通常少量分布于與外界接觸的皮膚(黏膜)部位,主要為皮膚(在皮膚上的,稱為Langerhans細胞[注:Paul Langerhans (1847-1888), German anatomist]),和鼻腔、肺、胃與腸的內層。 血液中也可發現他們的未成熟型式。他們被活化時,會移至淋巴組織中與T細胞
樹突細胞的分離實驗(一)
基 本 方 案 1 塑 料 黏 附 和E A 玫 瑰 花結 富 集DC此種技術用于分離DC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其間只經過了微小的修改(Steinman衫aZ., 1979)材 料(帶V 項 目 見 附 錄 1)膠原酶消化的脾臟細胞懸液(見輔助方案)高密度牛血清白蛋白(BSA) 溶液R P M I 16
樹突狀細胞物種起源
樹突狀細胞( dendritic cell,DC)因其表面具有星狀多形性或樹枝狀突起而得名,是科學家 Ralph M. Steinman于1973年首先發現的。DC尚無特異性細胞表面分子標志,主要通過形態學、組合性細胞表面標志、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中能激活初始T細胞等特征進行鑒定。DC起源自骨髓多
樹突狀細胞的來源途徑
人樹突狀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stemcell)。DC的來源有兩條途徑:①髓樣干細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為DC,稱為髓樣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稱DCl,與單核細胞和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包括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樹突狀細胞的生物來源
人樹突狀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stemcell)。DC的來源有兩條途徑:①髓樣干細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為DC,稱為髓樣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稱DCl,與單核細胞和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包括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
樹突狀細胞的分布范圍
它們通常少量分布于與外界接觸的皮膚(黏膜)部位,主要為皮膚(在皮膚上的,稱為Langerhans細胞[注:Paul Langerhans (1847-1888), German anatomist]),和鼻腔、肺、胃與腸的內層。 血液中也可發現他們的未成熟型式。他們被活化時,會移至淋巴組織中與T
樹突狀細胞的生物來源
人樹突狀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stemcell)。DC的來源有兩條途徑:①髓樣干細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為DC,稱為髓樣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稱DCl,與單核細胞和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包括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
樹突狀細胞的功能特點
人體內大部分DC處于非成熟狀態,表達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體外激發同種混合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能力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極強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攝取抗原(包括體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時即分化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達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過程中,由接觸抗原的外周組織遷移
樹突狀細胞的功能研究
人體內大部分DC處于非成熟狀態,表達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體外激發同種混合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能力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極強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攝取抗原(包括體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時即分化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達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過程中,由接觸抗原的外周組織
樹突狀細胞的分布范圍
它們通常少量分布于與外界接觸的皮膚(黏膜)部位,主要為皮膚(在皮膚上的,稱為Langerhans細胞[注:Paul Langerhans (1847-1888), German anatomist]),和鼻腔、肺、胃與腸的內層。 血液中也可發現他們的未成熟型式。他們被活化時,會移至淋巴組織中與T
樹突狀細胞如何識別抗原?
樹突狀細胞(DCs)是免疫系統中的一種專業抗原呈遞細胞(APCs),它們在識別和呈遞抗原給T細胞中起到關鍵作用。以下是樹突狀細胞識別抗原的簡要過程: 攝取抗原:樹突狀細胞通過其表面的受體,如Fc受體和甘露糖受體,攝取血液中的抗原,如細菌、病毒、死亡或受損的細胞等。 抗原加工:攝取的抗原被樹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