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是各國代表們熱烈討論和商議的重要議題。 大氣中二氧化碳從哪兒來? 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地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除此以外,人們的日常消耗也會制造出大量二氧化碳。比如,人體每人每天通過呼吸大約釋放1公斤的二氧化碳;電腦使用1年平均間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冷凍食品經過清潔、加熱、包裝和冷凍的過程,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恒定。這是由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于“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里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閱讀全文
編者按 201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規劃,對于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氣候變化及其適應行動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為了幫助各級部門和全社會多方面深入了解《戰略
據國外媒體報道,氟是對人有害的氣體。這種元素目前仍被用于制造各種人造氣體,這些氣體中有的導致人暴露于灼人的紫外線下,有的甚至在導致地球變暖。 “氟就像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化學教授Andrea Sella介紹說,“它瞬間就能與除了氦、氖、氬以外的其它元素發生反應。” 如果你看到過純的氟元素
輿論質疑增多 主流媒體報道氣候變暖懷疑派觀點篇幅明顯增加,權威刊物開始注意選登反主流派觀點的評論文章,網民對氣候變暖問題的質疑也出現了相當強烈的反彈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后,歐美輿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質疑聲顯著
據《科學日報》報道,最近的一項氣候模型研究發現,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可在短期內為地球創造一個更加濕潤的氣候。 該研究是由卡內基全球生態科學家曹龍(Long Cao,音譯)和肯?卡德拉(Ken Caldeira)完成的,對于理解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
背景資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成立于1988年,是一個附屬于聯合國的跨政府組織,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由于IPCC的工作提高大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推動了氣候公約的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國家防總最近預測表明,今年汛期我國降水總體偏多,同時,華北地區等地同時出現較重旱情,極端天氣現象再次引發公眾關注。 “氣候變化研究里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同時要分析、研究氣溶膠的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要研究氣候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前國家氣候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國科學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她在《生
生態保護專家呂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呂植,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
一提到抵御氣候變化,樹木常被認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國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進展有限,許多政府和倡議人士力推植樹計劃,希望利用樹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樹木可能并不總像人們希望得那樣有用。馬來西亞的樟樹在生長過程中會避免樹冠重疊,因此從下往上看時,仿佛一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自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發生“氣候門”事件以來,部分科學家和媒體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質疑,甚至徹底否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核心結論。極端的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這些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困惑。 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爭論和質疑的
――關于當前氣候變化若干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 資料圖片:這是位于北極附近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條冰川。自1966年以來,這條冰川已縮減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氣候變暖速度的兩倍,這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
上月,美國農業部發布了兩份報告,在綜合諸多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文獻基礎上,對美國農業和森林業應該采取的調整戰略進行了分析。 這兩份報告在分析了美聯邦各機構、大學、非政府組織、工業領域、民族以及私營部門的逾1000份研究成果之后稱,氣候變化問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美國農業部下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
據路透社消息,有專家聲稱,在冰島火山爆發期間,整個歐洲上空沒有飛機飛過,這對研究飛機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人們對噴氣飛機燃料在高空燃燒對氣候方面的影響了解十分薄弱,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科學家無法了解在那些航線密布的地區,沒有飛機飛行時的氣候
16位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一說提出質疑。 以下這篇文章由文末所列的16位科學家共同署名: 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或許是當代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政治候選人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有這樣一種被人反復提及的說法: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要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變暖。但政治候選人
會議執行主席丁一匯、杜祥琬、何建坤 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的科學性 厘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于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 首先是對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差異和共識。從對氣候變化趨勢的認知來看,盡管有些學者對變暖是不是主要趨勢提出質疑,但從科學界已掌
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處的研究員人員在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中證實,相比于溫度和降水,植物的大小和年齡對于它們的生產力具有更大的影響。研究發表在7月20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亞利桑那大學教授Brian Enquist及福建師范大學的程棟梁(Dongliang Cheng)
中國云南省一名正在采茶的女性,她采摘的茶葉隨后會經過發酵制作成馳名中外的普洱茶。 “嘗嘗這個。”Selena Ahmed一邊說,一邊拿出從山坡梯田里的茶樹上采摘的精致綠芽。初嘗口感略苦,像一小杯濃縮咖啡,隨后便是其帶來的舒適感。當Ahmed回到執教的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波茲曼分校之后,這位民族植物學
吸煙者回避面對成癮風險的所有策略,跟我們回應氣候變化的方式完全類似。 [馬歇爾將吸煙者的這些策略羅列如下:健康出問題“還遠著呢”;“不會在我身上發生”;“我不想失去我的一項樂趣”,這是他們對煙癮的解釋;“我是吸煙者”,這是他們對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可以給我來一支嗎?”——滿足內心的渴求而不必承認
近年來氣溫變化迅速,導致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給許多國家帶來災難性影響。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氣候變化?未來的氣候變化可以預知嗎?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院的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各種各樣無序因素的影響逐步積累,其結果是很難預測的。這項研究發表在《地球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5日報道,美國一個聯合研究團隊認為,黑碳或煙灰對氣候變暖具有較強的影響,其致暖效應大約是頭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二,躍居甲烷之前,超出先前估計的兩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學報》上。 黑碳是一種吸光性物質,可強烈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同時釋放紅外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15日報道,美國一個聯合研究團隊認為,黑碳或煙灰對氣候變暖具有較強的影響,其致暖效應大約是頭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二,躍居甲烷之前,超出先前估計的兩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學報》上。 黑碳是一種吸光性物質
天蛾夜間視覺與自然合拍 夜間活動的昆蟲為何能如此成功地在黃昏和暗夜中覓食?由Simon Sponberg和同事所作的一項最新研究提示,一種名叫煙草天蛾的天蛾會精細地感測微風中搖曳的花朵;這種昆蟲會在黎明與黃昏時分在空中盤旋并攝食花蜜。這些發現意味著該天蛾的視覺與飛行的演化可能與花朵(這是它們
距離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已過去5年,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和挑戰越來越嚴峻,但各國在聯合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始終難以達成一致。 在剛剛閉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表示,中國愿與國際社會一道,繼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不回避責任,不糾結困難,這再次表達了中國愿意在氣候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 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過去24億年里,活火山不斷釋放大量的二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