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再曝造假事件
重點實驗室評估被指人員虛假 一些教授同時在兩所高校任職 “前不久評估獲得‘優秀’,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辦公室工作人員說。 這位工作人員所說的“事情”,是指2009年10月31日,網上舉報浙江大學污染環境修復與生態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造假。一個月后,浙江大學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發了一份關于“舉報評估造假的情況說明”(以下簡稱“情況說明”)。 近日,記者在浙江杭州調查采訪此事時發現,確有一些教授同時在兩所高校擔任專職,他們忙碌的“兩棲”生活引起了爭議。 網友舉報與浙大回應 “浙江大學是一所以‘求是’學風著稱的高等學府。但近年來,從論文、成果到學科評估、重點實驗室評估等,常常靠虛假、欺騙為手段贏得‘好名聲’。這次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浙大利用造假、欺騙的做法,玷污學術純潔,令業界震驚。”筆名揚剛的作者在......閱讀全文
蔣國華:“學歷造假門”拷問誰
偌大的中國,偌大的中國科技界,學術打假竟要依賴旅居海外的學者個體,不亦太匪夷所思了嗎? 近段時間,有關“打工皇帝”唐駿個人學位、求學及工作經歷等造假的搜索或考據,可謂國門內外,風云突變,云合響應,大波軒然。對種種學術不端者或許多少有些“攪得周天寒徹”的感覺。在唐駿
大眾檢測造假-CEO引咎辭職
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馬丁·溫特科恩(右) 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德國大眾利用“作弊”軟件通過美國尾氣排放檢測成為這樁企業成立78年來最大丑聞,不僅在美國面臨高達18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和刑事犯罪調查,韓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等國政府也表達關注。昨日晚些時候,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馬丁·溫特科恩宣布辭職。
河北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無處遁形
河北省環保廳在全省97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口安裝水質自動采樣器,同步建立采樣器信息管理平臺,保存水質自動采樣的留樣記錄及開關門記錄,實現了對水質自動采樣器的遠程設置及控制。 此舉旨在及時發現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控設備數據造假、偷排偷放等環境違法行為。 同步留樣定時采樣,遏制企業在線
多措并舉制止環境數據造假
污水處理廠是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的基礎性設施,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降低運營成本理應從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強化運營管理上下工夫。然而,目前在國內有些地方的個別污水處理廠卻心存僥幸,妄圖在自動監測設備上動手腳,擾亂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最終逃不過環境執法人員的“法眼”。 最近,山東省環保廳便
造假巨頭Nature論文被撤稿
根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的報道,在阿拉巴馬州大學調查發現它的前雇員,蛋白質研究專家H.M.Krishna Murthy在蛋白結構研究上造假,發布的多個蛋白質結構“是篡改和/或偽造的”這一真相6年之后,1月4日《自然》(Nature)雜志撤回了他發表于2006年的一篇蛋
學者談ChatGPT或帶來論文造假
最近,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開發的全新“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全球。作為一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它不僅能和人展開互動,還能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檢查程序錯誤等。上線僅兩個月,ChatGPT全球活躍用戶便破億。 隨著討論的加深,人們從最早的
AI學會造假,我們該如何應對
奧巴馬會和特朗普說一樣的話,信不信?有視頻為證。在一個對比視頻中,二人不僅話語一致,連話語節奏甚至面部肌肉的動作都是一致的,但談吐風格卻能保持各自特點。 “這是一種被稱為GAN(生成對抗網絡)的新興技術。”日前,香山會議召開以“信息隱藏與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北京電子技術應用研究所副研
中國蜂膠造假--國標、檢測技術“跟不上”
蜜蜂飛舞,辛勤釀造,便有了珍貴的蜂膠。 人民幣飛舞,辛勤造假,便有了假蜂膠泛濫成災。 蜂膠具有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因此越來越成為廣受歡迎的珍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國土上,蜂膠每年的產量僅為350噸左右,提純后的精制蜂膠約150噸。 但是,據業內人士估算,中國市場每年銷售的蜂膠數量,卻高達10
藥監局三道關嚴防新藥造假
??? 據新華社電 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于10月1日起施行,新藥品上市將過三道審批關。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吳湞1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本次修訂著重加強了真實性核查,從制度上保證申報資料和樣品的真實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嚴厲查處和打擊藥品研制和申報注冊中的造
那些上了天的學術造假套路
瘋狂的牛仔 Hoss Cartwright 曾是《國際農業創新及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的編輯,不過他這次找了個好借口沒有參加去年的第五屆世界病毒學大會:因為他根本不存在啊。 此
“同行評審”造假再曝學術丑聞
北京時間3月27日,《華盛頓郵報》在一篇題為《主要出版社撤回43篇科學論文劍指大面積“同行評審”造假丑聞》的文章中稱,英國大型學術醫療科學出版商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撤銷了43篇生物醫學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作者,單位涉及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多家高校附
嚴厲打擊監測數據造假行為
監測數據造假不僅誤導政府環境管理和決策工作,使一些地方環境監測數據和群眾的感受成為“兩張皮”,而且使違法企業逃脫應有的處罰、守法企業效仿跟風造假,導致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現象。 近期,環境保護部組織各地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部門加大對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對發現的數據弄虛作
網友稱穹頂之下大量數據造假
無論這個紀錄片是要干什么,但最起碼的要求是事實和數據要真實正確。數據的誤差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是故意的造假,那么就一定要問一下,為什么要故意造假? 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很多網友指出了這個紀錄片中大量數據是通過故意的誤讀甚至直接篡改,誘導讀者得出錯誤的結論。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一篇文
浙江大學再曝造假事件
兩教授均有雙重專職身份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員工基本信息顯示,“何振立為土水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壤化學與環境、土壤生物與生物化學”。 基本信息顯示,何振立教授1990年至1993年為英國紐卡舍爾大學訪問學者,1993年為英國麥考萊土地利用研究所訪問研究員,199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背后
日前,山西省臨汾市環保數據造假事件塵埃落定。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和第三方運維有關人員均被刑事處理。這是繼陜西省西安市數據造假之后,又一起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的事件。圖片來源于網絡 “環境監測活動客觀評價生態環境工作成效,已成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只要考核就涉及排名,屬于敏感事項,容易發生造假
一個礦泉水瓶牽出造假案-福建力斬監測數據造假-“黑手”
“四周寂寂,戴著帽子的黑衣男子,東找西查,鬼鬼祟祟,進來又出去,不一會兒,他的手中多了一個礦泉水瓶……”這不是電影《無間道》中的片斷,也不是朋友圈的網紅秀,而是龍巖長業水務有限公司總排口監控站房的監控視頻。黑衣男子拿著礦泉水瓶想干什么,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偷梁換柱,監測儀內驚現礦泉水瓶
日本酒店業掀食品造假風波
日本食品一向被視為質量有保證。 中化新網訊 綜合媒體報道,日本食品一向被視為有質量保證,但近日當地接連有高級酒店餐廳爆出造假丑聞,被揭發“掛羊頭賣狗肉”,以廉價食材充高檔貨,如用普通牛奶冒充低脂牛奶、普通蝦扮貴蝦,甚至出售注入牛脂的肉。 雖然涉事酒店紛紛道歉賠償,甚至有集團社長引咎辭
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試驗可以重來
科學網聯合《科學新聞》就此話題進行在線訪談 近日,科學網接到了一位科學家的舉報,稱自己的細胞培養實驗一次又一次的宣告失敗,罪魁禍首竟是假試劑。科學網遂聯合《科學新聞》雙周刊對此事展開調查,并于4月17日下午,邀請到了這位“受害”的科學家——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坑害了誰
排水口“吐”著臟水,煙囪冒著黑煙,在線監測設備卻顯示達標排放。檢測軟件“動手腳”、空氣樣本作弊、人為設定污染上線……2015年2658起監測數據造假案例被環保部門“揪出”,17個省(區)市對發現的問題立案78起。日前,環保部通報15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典型案例。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
萬鋼:科研環境應對造假“零”容忍
科技部長萬鋼接受采訪 在幾十年前,一位村支書和來他們這插隊的年輕人說,人這一輩子有兩樣東西,是越用越多,一個是力氣,一個是腦筋。后來這個年輕人成長為了教師,工程師,大學校長,科技部的部長,在過去的五年當中,他在什么方面動了腦筋,用了力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科技部部長萬鋼。
北京通州污水廠監測造假超標排放
環境保護部日前向媒體通報2015年上半年典型違法案件情況,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鄒首民介紹說,上半年環保部門檢查中發現21件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其中,涉及偷排偷放11件、超標排放15件、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3件,部分案件涉及2個以上違法行為。 現場暗查時,環保部門發現北京市通州區漷縣污水處理廠
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引關注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胡喆、余曉潔)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召開通報會,通報了2015-2016年查處的科研不端行為典型案例。 此次通報會重點通報了2015年國際論文撤銷事件。自2015年3月份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4批集
清除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之“霾”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6日聯合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頗受外界關注的是,《解釋》將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排放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作為嚴重污染環境的情形;違反國家規定,強令、指使、授意他人實施修
監測數據屢屢造假-咋就不長記性?
在環保領域,監測數據的造假并不是一個新現象,每次曝光總能引來一陣議論。曝光、查處、再曝光……進入這樣的循環,不是環保部門所愿,但破解之道在哪里,卻似乎一直缺乏明確的答案。 “天津、廊坊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依然存在”,出現在環保部督查情況中的這句話,又透著怎樣的信息? 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屢
從源頭堵住環境監測數據造假
西安環保數據造假案有了結果。因用棉紗封堵空氣質量監測儀,西安7名基層環保工作者被判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并承擔法律責任。環保部表示,這是該部聯合公安部歷時15個月重點督辦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被追究刑責的第一案,必將對地方政府和環保系統起到強烈震懾和有效警示作用。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治理的“晴
造假涂料點被查-激起涂料消費關注
長沙市質監局芙蓉區分局在芙蓉區東湖村搗毀了一個名叫“長沙新立潤涂料材料有限公司”的名牌涂料假冒偽劣生產窩點查出多樂士、美涂士、新德邦等多款知名品牌的造假涂料。如果不是執法人員當場鑒定出產品系假冒偽劣,流通到市面上普通人很難發現這都是偽劣假冒產品。 造假涂料點被查新聞一出,不少消費者開始紛紛關注
《Science》VS《Science》:造假or結論不可靠?
Byrareddy等人報道 [Science 354,197(2016)],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治療期間和之后用抗整聯蛋白α4β7的抗體治療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陽性獼猴,之后在停止ART治療后,可以持續的進行病毒學控制。 然而,這一次有3篇Science 背靠背發表,表明α4β7
申報階段就造假,學術如何“正衣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日前公布了一批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學術造假案例。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陸續有數百篇論文因為造假被通報。求真是科學研究的基石,每一次學術不端行為不啻撼動這基石的“地震”。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這樣的“地震”年年有甚至時時有,而且正在以新形態新手段呈現新特點。學術不端行為在科
斯坦福校長再陷造假旋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889.shtm 自去年11月下旬以來,斯坦福大學校長、美國科學院院士Marc Tessier-Lavigne因涉嫌多篇論文造假而一直接受調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地時間2月17日,《
核檢機構內部傳授“造假”?警方調查
核檢機構內部傳授“造假”?警方調查。警方回應網傳核檢機構內部傳授造假,11月29日,一段疑似某核酸檢測機構內部開會傳授核酸“造假”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男子自稱其屬某核酸檢測機構,“提示”員工抗原檢測若出現問題,一定別做核酸。如若做核酸,可以找相關人員“讓結果為陰性”。而對于網傳視頻,石家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