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來自東北的1歲男孩小軍被確診為腎母細胞瘤,今年剛剛過完1歲生日的小軍體重就有近30斤重。據該科科主任兒童腫瘤專家閆杰主任介紹說,近年來兒童腫瘤患者增長明顯,僅2009年,該科就完成兒童腫瘤手術150例,約有600名全國各地的小患者接受治療。除遺傳、環境等因素外,飲食結構不合理,“小胖墩”長腫瘤也已經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兒童腫瘤病房里三成是小胖 “小軍這樣的孩子并不是最突出的,我們曾接診一名5歲的患上神經母細胞瘤的孩子,體重當時已接近100斤”。閆杰稱,小胖墩在兒童腫瘤病房里很常見,病房里時常會有小胖子。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肥胖已經越來越引起兒童腫瘤醫生的注意,肥胖不僅使成為心腦血管病的“后備軍”,更為患上腫瘤埋下了隱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吃洋快餐、膨化食品,喝碳酸飲料,缺乏運動,都使體內熱量過剩,脂肪堆積,引發腫瘤。英國的一項最新研究也顯示,與同齡人相比,兒童......閱讀全文
CAR-T(T細胞嵌合抗原受體)作為一種免疫細胞治療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了包括學者、醫生、患者、投資人的大量關注。然而CAR-T具體是什么,它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目前的研究狀況如何,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CAR-T帶來的新曙光 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地與癌癥進行斗爭。科學家們考古發現的木乃伊
很多人很難把“腫瘤”這樣的字眼跟孩子聯系到一起,然而,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已成兒童第二大死因。但記者發現,公眾對兒童腫瘤的知曉率非常低。請關注—— 短短幾年,中國城市兒童腫瘤的發病率上升了20%左右,其發病率和上升趨勢都遠高于發達國家。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而且一些中老年人多發的鼻咽癌、食管癌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兒童癌癥的發病機制以及療法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揭示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惡化和消退的分子機制 DOI: 10.1126/science.aat6768 周圍神經系統腫瘤(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umo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無法治愈的腦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后不到兩年就會死亡。這種疾病很難治療,主要是因為每種腫瘤都含有多種細胞。侵襲性腦癌在患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以至于研究人員爭論是否應該將膠質母細胞瘤視為一種單一的疾病。一項新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闡明是什么導致了這種重要的異質性,并使膠質母細胞瘤如此致
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之一。隨著技術的日趨成熟, 已在多種實體瘤和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較好療效。 摘要: 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ACI)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之一。隨著技術的日趨成熟,
很難相信一些癌癥會奇跡般地自動消失,但這種情況確實發生了,而且根據文獻記載,已有1000個腫瘤自然消退的案例。那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能否用它來造福癌癥患者? 最早記錄癌癥自然消退的文獻出現在13世紀末,一位骨肉瘤患者在嚴重的細菌感染后腫瘤自發消失。在19世紀后期,美國紐約市外科醫生威廉?
上周,一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來自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療法顯著延長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命。 研究人員們使用的是一種經過改造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它能針對表達CD155的腫瘤細胞,選擇性地入侵并進行復制,最終導致
兩款已經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療法均需要從患者血液中提取T細胞,因此也稱為自體CAR-T。目前,大多數癌癥患者還沒有從這些自體CAR-T療法中獲益,往往回收至體內的CAR-T細胞會出現腫瘤免疫逃逸現象,導致復發或治療無效,因此也出現了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L1抗體)聯合治療等方案。
一、腫瘤的家族聚集現象 1.癌家族 癌家族(cancer family)是指一個家系中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高(約20%),發病年齡較早,通常按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以及某些腫瘤(如腺癌)發病率很高等。Lynch將上述特點歸納為“癌家族綜合征”。曾經報告過一個癌家族(G家族,圖9-1)
全球范圍內癌癥已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最主要病因,并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及老齡化的出現,發病率日益升高。在所有的治療措施中,標準治療方案主要為手術、化療及放療。盡管化療方案效果顯著,但該措施缺乏對于腫瘤細胞的選擇性,因而容易導致對機體的系統性毒性,以及抗藥性的產生。隨著人類對于腫瘤細胞分子機理的深入了解
來自中新網的消息,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樹突細胞造成自體樹突細胞治療法,21位患者中存活率達到85.8%。 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如以一般傳統療法,一年半的存活率只有2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周德陽解釋說,由病人外圍血液分離出樹突免疫細胞與手術
很難相信一些癌癥神奇般地消失,但是它確定發生。一千多項病例研究記錄了經歷腫瘤自然消退的癌癥患者。因此,為什么這會發生?有可能利用這一點讓癌癥患者受益嗎? 最早記錄癌癥自然消退的病例是在13世紀晚期。羅馬天主教圣徒Peregrine Laziosi所患的骨肉瘤在一次嚴重的細菌感染之后自發消失了。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免疫療法方興未艾,并在腫瘤治療中展現出極佳的治療效果,而抗腫瘤T細胞療法是免疫療法的重要代表。 細胞毒性CD8 T細胞可以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是在臨床使用的許多免疫治療方法中動員的關鍵武器。然而,腫瘤組織能夠創造嚴酷的微環境,招募免疫調節細胞,并誘導抑制T細胞功能的信號分子的產生,從而阻礙了T細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宣布,該院被批準建設國家衛生部兒童血液腫瘤重點實驗室。同時,總投資 1.5億元,總建筑面積24973平方米,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兒童血液/腫瘤中心大樓也在該院建成啟用。大樓擁有126個標準床位、46個白日醫療床位、 22個移植及移植過渡床位,并配有標準實驗室。 據醫學
免疫療法方興未艾,并在腫瘤治療中展現出極佳的治療效果,而抗腫瘤T細胞療法是免疫療法的重要代表。 細胞毒性CD8 T細胞可以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是在臨床使用的許多免疫治療方法中動員的關鍵武器。然而,腫瘤組織能夠創造嚴酷的微環境,招募免疫調節細胞,并誘導抑制T細胞功能的信號分子的產生,從而阻礙了T細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
如上已述,不同種屬、品系和類型的實驗動物其腫瘤學方面的性狀各不相同,腫瘤學研究工作應當熟悉實驗動物科學的開發研究成果,對有關的資料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為自己的課題選到合適的實驗動物腫瘤模型。 實驗動物的腫瘤模型可以概括地區分為下面四類: (一)自發性腫瘤模型 實驗動物種群中不經有意識的人工
昨天上午,在兒童腫瘤的放射治療專題講座上,重慶腫瘤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王穎稱,兒童腫瘤已成為15歲以下兒童的第二大殺手,僅次于意外傷害。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00~2010年,我國兒童腫瘤發病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死亡率以每年1.1%的速度緩慢下降,城市兒童腫瘤發病率增加速度
世界第一個接受CAR-T療法的成人患者Bill Ludwigs(患有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已經實現了9年的無癌生存。來自當時CAR-T治療研究者—Bruce L. Levine 的twitter 第一位接受CAR-T療法的兒童患者Emily(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至今已實現7
本月初,一種名為Burtomab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在經過14年臨床研究后,終于獲得了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證! 該藥在治療轉移至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母細胞瘤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在沒有Burtomab之前,這種癌癥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小于6個月,不到10%的患者能活過3年。 自2003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
46歲的Cecilia Barron此刻和她的兒子正在洛杉磯外的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癌癥研究中心的一間房間里等待著。1小時后,護士會走進來,往她頭皮上的腫塊注射數百萬個T細胞。Barron是Costco的蛋糕裝飾師,與丈夫和孩子住在洛杉磯。她從2007年開始治療腦癌,接受過化療
腫瘤是細胞在各種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基因發生改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細胞異常增生。惡性腫瘤又稱為癌癥(cancer),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一類疾病。我國城市地區居民死因第一位為惡性腫瘤。腫瘤細胞在很多生物學特性上不同于正常細胞,也有別于修復性增生的細胞,具有明顯的去分化現象。一、腫瘤細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條件性敲除的成骨腫瘤小鼠模型,鑒定出骨膜源性Ctsk-Cre細胞是成骨腫瘤的起源細胞,并提出一個治療成骨腫瘤的有希望的新靶點——LKB1-mTORC1途徑。 【背景】 成骨腫瘤(osteo
雖然很難相信某些癌癥奇跡般地消失了,但是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事。目前已經報道了超過1000例腫瘤患者的腫瘤自發消退。 最早的1例有文字記載的病例是14世紀后期的1例骨肉瘤患者,該患者在經歷了一次嚴重的細菌感染后腫瘤消失。在19世紀后期,William Coley發現,發熱會使腫瘤退化。于是他發明了
科學家們鑒別出了有可能生成第4亞型髓母細胞瘤的細胞。新研究發現為這種最常見的腦腫瘤亞型開發出更有效的靶向療法清除了一個障礙。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1月27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發育神經生物學系的Paul Northcott,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FZ)的Stef
來自Dana-Farber/波士頓兒童醫院癌癥和血液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擊敗癌細胞中最誘人但又難于攻克的一個靶蛋白——采用一種策略轉而利用這一蛋白質的自身分子陰謀來對付它。 在在線發表于《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特制的化合物破壞了這一蛋白提高自身
DNA倍體分析及細胞周期分析 在細胞周期內,DNA含量隨細胞內時相發生周期性變化,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細胞處于休止期(Go), G1期細胞雖有DNA合成,但DNA含量仍為2N,為二倍體細胞,;處于活躍的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DNA含量為2N-4N;正經歷細胞分裂(G2/M期)的細胞
成骨腫瘤(osteogenic tumor)是骨組織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包括良性骨形成腫瘤、骨瘤、成骨細胞瘤和惡性腫瘤(又稱為成骨源性肉瘤或骨肉瘤)。骨肉瘤主要在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高發,老年人位列第二發病率高峰。由于傳統化療生存效益不理想,因此預后較差,當前迫切需要更多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治療骨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