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徐憲立博士來亞熱帶所訪問
6月2日,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徐憲立博士應邀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水土環境效應模型模擬》的學術報告。報告主要介紹了生態水文與土壤侵蝕、水土環境效應模型模擬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徐憲立博士主要從事景觀格局與水土過程模型模擬方面的研究,在土壤水文學、基于地統計和GIS技術的土壤碳估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目前正研究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對土壤水文功能、水土流失和土壤碳流失過程的影響,增加或者修改現有模型(GeoTop)的模塊,開發一套基于GIS的土壤質量風險評價模型。 ......閱讀全文
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徐憲立博士來亞熱帶所訪問
6月2日,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徐憲立博士應邀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水土環境效應模型模擬》的學術報告。報告主要介紹了生態水文與土壤侵蝕、水土環境效應模型模擬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徐憲立博士主要從事景觀格局與水土過程模型模擬方面的研究,在土壤水文學、基于
環境“醫生”-這樣為水土大氣把脈
生活中,人的身體健康有醫生護理,環境“健康”是誰在維護呢?在成都,有這樣一群人,像醫生一樣運用環境監測專業技術,為我們這座城市的水環境、聲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把脈”。昨日,成都晚報記者走進青羊區環境監測站,體驗環境監測員的生活。他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河道邊、煙囪上,每一次敬業完成監測任務時,
環境“醫生”-這樣為水土大氣把脈
生活中,人的身體健康有醫生護理,環境“健康”是誰在維護呢?在成都,有這樣一群人,像醫生一樣運用環境監測專業技術,為我們這座城市的水環境、聲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把脈”。昨日,成都晚報記者走進青羊區環境監測站,體驗環境監測員的生活。他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河道邊、煙囪上,每一次敬業完成監測任務時,
環境治理成地方兩會一大焦點各地劍指大氣水土壤
進入2015年以來,各省區市陸續召開了地方兩會,從各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環境污染治理成為2015年地方兩會的一大焦點。各省區市在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紛紛出臺了重磅措施,打響了環境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未來“美麗中國”的實現應該不會太遠。 大氣污染防治成為工作重中之重 近年來,以迅猛態勢席卷
低山丘陵高礫石含量對土壤水氮輸移循環的影響
由于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氣候變化和成土母質風化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丘陵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中的礫石含量很高,體積比可達30%以上。據統計,在地中海低山丘陵地區,高礫石含量的土壤面積占比達60%;而在我國,約有18%的國土面積被礫石性土壤所覆蓋。許多研究表明,土壤中大量礫石的存在,會改變一系列關鍵
生態環境部:提升氣候變化意識-強化低碳行動力度
我國從2013年起將全國節能宣傳周第三天設立為全國低碳日。2018年6月13日是第六個全國低碳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圖片來源于網絡 問:氣候變化是一個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做了哪些工作? 答: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
《自然》專訪鄧西平: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土保持的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就甘肅舟曲泥石流特大災害的發生原因,圍繞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土保持的挑戰主題,接受了《自然》(Nature)亞太地區通訊員David Cyranoski的電話專訪。 在采訪中,鄧西平根據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領域多年的
聯合國建全球土壤數據庫-繪制地球“碳差別圖”
7月2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宣布,一個新的全球土壤數據庫已經建立,該數據庫將有助于人類更好地了解土壤現有和未來的生產能力,提高人類對土地所具有的吸收和存貯碳的潛力的認識,同時也便于開展土壤退化評估,分析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風險。 糧農組織表示,迄今,在農業方面控制溫室氣體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植樹
氣候暖濕化,雅魯藏布江源區輸沙量增加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江河源區輸沙量以增加趨勢為主,且冰川、凍土、植被和水文過程等要素也正發生迅速變化。這些要素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對河流輸沙量有著怎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又怎樣?這些目前尚無共識。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凡與合作者通過分析雅魯藏布江河源區奴各沙站197
氣候暖濕化,雅魯藏布江源區輸沙量增加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江河源區輸沙量以增加趨勢為主,且冰川、凍土、植被和水文過程等要素也正發生迅速變化。這些要素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對河流輸沙量有著怎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又怎樣?這些目前尚無共識。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凡與合作者通過分析雅魯藏布江河源區奴各沙站1
建設低碳城市-應對氣候變化
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即將召開 由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GFHS)主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特別支持的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GFHSVI)將于今年4月7日~8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隆重舉行。論壇主題為:建設低碳城市,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建設低碳城市
空氣水土壤頻遭污染-掙錢全為醫藥“埋單”
扎著綠領帶的陳光標來北京旁聽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3月3日下午開幕會前,他在人民大會堂“兜售”罐裝新鮮空氣。他說,一罐單價5元人民幣,已賣出100多罐。 1/4國土持續霧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 空氣、水、土壤,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
煙臺海岸帶所在濱海濕地土壤碳庫對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和增碳潛力已成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解決方案之一,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決方案。濱海濕地也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溫升高、降水變異、大氣氮沉降等環境變化決定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及其變化趨勢。近日,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韓廣軒團隊依托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聚焦“雙碳”目標與氣候變化
12月20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正式發布。本年度聚焦“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全球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狀況”“歐亞大陸草原生態狀況”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4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 從科技部當日召開的報告發布會上獲悉,
土壤水溶性有機碳的具體測定方法
土壤水溶性有機碳的具體測定方法: 1.稱過2mm篩的風干土樣10g, 2.按水土比2:1添加蒸餾水, 3.在25℃下恒溫振蕩30min后,用0.45μm濾膜抽濾, 4.濾液直接在TOC-1020A有機碳分析儀測定。 各種有機質的測定方法 (1)活性有機碳(CL):高錳酸鉀氧化法。秤取
深海環境面臨氣候變化威脅
深海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氣候變化 據英國planetearth.nerc.ac.uk網站報道,最近研究發現,深海正遭受人類活動的嚴重破壞,而且情況趨于惡化。科學家呼吁對深海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管理。 深海是指200米深處以下的海域,面積達3.6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的
藍碳: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方案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
西藏地區水土流失有加劇危險
來自中科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沿西藏中東部地區的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開展了土壤侵蝕調查。他們發現,西藏自治區土壤侵蝕過程復雜多樣,而伴隨著該地區氣候環境暖濕化的發展,水土流失有進一步加劇的危險。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水土保持通報》。 據了解,
便攜式土壤水分速測儀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對土壤水分...
土壤的嚴重侵蝕會導致土壤有機碳庫的大量損失,并降低土壤的質量;因此,水土保持措施 作為一項維持土壤肥力的措施在土壤侵蝕嚴重的地區被廣泛采用。目前,有關水土保持措施對土壤的效應研究仍局限在土壤的結構特征變化、土壤的水庫及碳庫效應 等方面,對土壤碳排放及其響應機制的相關研究涉及較少;因此,選擇土壤侵蝕
退耕還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匯能力研究獲進展
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最明顯的是能增加陸地生態系統植被碳庫,對土壤碳庫影響相對較小,但我國耕作土壤損失的有機碳巨大(約7.1 Pg),退耕還林后能有效地阻止這種碳損失,而且土壤碳庫容量大、周轉速度慢、能維持較長時期的碳
中國草原年產生碳匯1300萬噸成為重要固碳庫
記者從此間召開的中國草原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國草原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約21.7億噸,年均碳匯約1300萬噸,草地生態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固碳庫”,碳匯功能明顯。 據了解,碳匯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態系統從空氣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凈增量。生態環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系統是碳匯
土壤碳通量系統相關
土壤碳通量系統是一種用于農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2年03月15日啟用。 技術指標 CH4量程:0.1-25 ppmv;CO2量程:200-4000 ppmv;H2O量程:7000-70000 ppmv 精度(5sec/5min)平均測量精度:CH4:1/0.3 ppb;CO2:150/5
是“誰”影響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
2022年9月27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其團隊,應邀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文,綜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及驅動機制,指出草地可持續管理、生態工程和綠色技術發展,將抑制青藏高原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
是“誰”影響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
2022年9月27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其團隊,應邀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文,綜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及驅動機制,指出草地可持續管理、生態工程和綠色技術發展,將抑制青藏高原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維
《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首發
我國首套全面介紹氣候變化的叢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今天在京舉行首發式。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為叢書作序,他在序言中指出:“這套知識讀本的出版,在當前的形勢下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助于全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有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決策
歐盟航空碳稅將支持氣候變化基金
日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部長會晤中,希臘和歐元區的經濟危機問題成為了重中之重,但部長們也同意,將支持的氣候變化基金列入討論議程。 氣候變化專員康妮?海德加(Connie?Hedegaard)表示,將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從航空公司所籌資金適度納入氣候基金是一個長遠的解
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召開2012年學術年會
12月12日至13日,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在成都召開2012年學術年會。山地水文與生態研究室、水土保持研究室、土壤環境研究室、植物生理生態研究室、西藏高原生態環境與發展研究室,以及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中心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共80余人參加了會議。科技處和科技信息與傳播中心負責
碳達峰、碳中和——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回應了氣候變化領域的熱點問題。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在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介紹,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
青年科學家岳超:筑夢碳中和與氣候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99.shtm岳超岳超研究員與團隊師生在交流(圖片均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提供)2017年底,35歲的岳超在法國國家冰川與環境物理實驗室和國家環境與氣候科學實驗室開展的博士后研究即將結束。何去何從?
土壤碳通量測量系相關
土壤呼吸是土壤生態系統碳素循環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土壤碳素同化異化平衡作用的結果,也是碳素由陸地生態系統返回大氣的主要途徑,是土壤中生命活動的表征,準確測定其釋放量是評價生態系統中生物學過程的關鍵;通過對土壤呼吸及其相關參數的監測,可估測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土壤CO2通量在時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