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博士論文被指涉嫌抄襲
朱學勤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朱學勤 “朱學勤:學術界的又一個 ‘汪暉’?”這是網友Isaiah在網上發表的系列長文題目,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過比對指出,上海大學教授、知名學者早年的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存在抄襲嫌疑。僅僅幾日,該文已經被各大學術網站迅速轉載。而朱學勤7月10日表示,在恰當的時候會作正式詳細回應,特別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實身份。學術不規范? “將間接引用偽裝成直接引用” Isaiah指出《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一書存在抄襲嫌疑,這馬上會讓人聯系到至今依然被熱議的“汪暉事件”,中央電視臺甚至在前幾日也就此事件作專題節目。而在Isaiah和諸多閱讀了Isaiah文章的網友看來,《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存在的學術問題和汪暉《反抗絕望》有諸多相似之處,Isaiah本人也承認了這一點。但Isaiah在系列文章的最后表示,“我們這一代做學術或思想的人,都是看著汪暉、朱學勤、王銘銘......閱讀全文
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博士論文被指涉嫌抄襲
朱學勤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朱學勤 “朱學勤:學術界的又一個 ‘汪暉’?”這是網友Isaiah在網上發表的系列長文題目,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過比對指出,上海大學教授、知名學者早年的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存在抄襲嫌疑。僅僅幾日,該文已經被各大學術網站迅速轉載。而朱
葛劍雄:“大躍進”式學術氛圍助長學風不正
被王彬彬公開指責著作涉嫌抄襲的汪暉,至今仍未對國內媒體發表意見;汪暉的主管單位清華大學和授予他博士學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態度也仍然不明確。與擾攘半年之久至今未有進展的汪暉事件相反,復旦大學教授朱學勤在被指涉嫌抄襲的第一時間即給予回應———七月十三日,朱學勤向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主動提交了調查申
最惡劣的學術不端:偽造、篡改、抄襲和剽竊
學術不端是近年來科技界越來越多地顯現和議論的問題,似乎有越打越多、屢禁不止的趨勢。日前,在中科院學部舉行的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上,中國物理快報主編、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提出了要區分科研中的學術不端與學術不當,堅決打擊和遏制學術不端。 朱邦芬將科研行為分為負責任的科研行為、科研不當行為和
學術打假任重而道遠-教育部學風委名存而實亡
近日,原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連生等人因學術造假,被撤銷其2005年所獲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收回獎勵證書,并追回獎金。這也是我國首次對學術造假揮出重拳。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屢有發生,從2005年天津外國語學院的沈履偉抄襲事件,到2010年肖傳國襲擊方舟子事件,再到最近發生的復旦大學朱學勤涉嫌抄
熊丙奇:“汪暉事件”與“朱學勤事件”之比較
一邊是被實名質疑4個月,始終不作正面回應;另一邊是被匿名網絡質疑剛不久,就主動申請有關機構啟動獨立調查。“汪暉事件”和“朱學勤事件”正沿著不同的路徑發展,而從媒體評論看,普遍認為朱學勤先生已經“領先半個身位”,其行為很像個男人(易中天先生語)。 有朋友在MSN上向我表達不同的意見,說
清華加大學術不端處罰力度-論文抄襲可開除學籍
清華大學昨天公布了最新修訂的《清華大學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與2017年公布的《細則》相比,此次修訂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規定方面。例如對發表研究成果中有抄襲、偽造等較為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從原來的記過升級為開除學籍。 新版《細則》的第六章對學術不端、違反學習紀律
引力波科普文章被指抄襲——-認定學術不端,到底誰說了算
這幾天,一場抄襲糾紛讓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科普作家張軒中和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博士生黃宇傲天的名字在學術圈被反復談及。“2016年2月12日,LIGO合作組宣布,他們于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了引力波……2015年12月26日和2017年1月4日,LIGO又先后兩次探測到黑洞并合產生的引力
引力波科普文被指抄襲引爭議-學術不端誰說了算
這幾天,一場抄襲糾紛讓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科普作家張軒中和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博士生黃宇傲天的名字在學術圈被反復談及。“2016年2月12日,LIGO合作組宣布,他們于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了引力波……2015年12月26日和2017年1月4日,LIGO又先后兩次探測到黑洞并合產生的引力
誰來監督學術監督機構?學者深陷輿論漩渦半年無結論
七個月前,一份網絡匿名舉報使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孫選中成為一名“疑似”學術不端者。5月9日,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回應稱,孫選中教授涉嫌學術不端調查啟動近7個月仍無結論。一位學者深陷輿論漩渦半年有余,無法自證清白也沒人對他“宣判”,這讓人不得不追問,誰來監督學術監督機構? 七個月的時間,要證明一
數據造假抄襲代寫?基金委公布這8項學術不端處理結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堅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的意見》精神。在2020年上半年克服新冠疫情影響,持續深入開展科研誠信建設與案件查處工作,召開了2次監督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對若干科研誠信案
定義學術不端!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實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說到學術不端事件,人們可能會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對近20年間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發現僅2016年被曝光的學術不端案例數
謝勇:學術界應再啟學術規范大討論
自從2010年三月汪暉被指涉嫌抄襲,幾個月過去,事情非但沒有水落石出,反而按照某種異常頑強的邏輯不斷發酵、升級:先是國際知名學術大家余英時、林毓生做出“汪暉不辭職,清華大學校長應該辭職”的表態,后有汪丁丁、鄭也夫、張鳴等60多名中外學者聯合簽名公開信,要求中國社科院和清華大學組成調查委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技術
舉報學術不端同樣難辭其咎
Ole Petter Ottersen 圖片來源:ERIK CRONBERG 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I)最終正式裁決,聲名狼藉的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有學術不端行為。Macchiarini因發明了將植入患者自身干細胞的人工氣管移植到其體內的
如何有效揭露學術不端行為
《科學家》網站日前刊登了一篇來自前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y Goettingen)免疫學教授Joerg Zwirner的文章,Zwirner在文中就面對學術不端行為時應該如何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去年7月,一位化名Marco
處理學術抄襲,為何領導與師生有別
論文查重是如今每個大學生在畢業答辯前的必經步驟,根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標準,論文的重復率在10%~25%不等,基本可以被認定為抄襲,無法參加畢業答辯。近日有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的教師反映,院長雷裕春的9篇論文和1篇專著,經知網檢測,重復率有的在30%,有的甚至高達94%,而該校學術委員會認定所有論文
學術不端不應該成為問題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了一場記者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答記者問時,說到關于學術不端的相關內容,再次引起記者的注意。為什么說“再次”呢?因為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了有關內容,“懲戒學術不端”。 本以為這個問題會引起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但采訪部分代表
劉延東: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4月23日,國務委員劉延東表示,中國正在加強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建設,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24日,清華大學迎來百年校慶。作為校慶系列活動之一,4月23日“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暨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第15屆校長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所大學校長齊聚清華。
“學術不端”被通報,正視這份恥辱!
日前,科學界波瀾再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近日發布《2022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三批次)》,涉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2名學者。嚴肅治理“學術不端”絕非小題大做。“學術不端”不僅違背基本的學術誠信、逾越起碼的科研底線,而
面對學術不端,德國怎么做
2016年5月,德國萊布尼茨老齡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恩研究所(FLI)所長卡爾·倫德·魯道夫的一篇學術論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數據操縱情況。隨后,萊布尼茨協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同時對此事展開了調查。 2017年6月13日,萊布尼茨協會對此次事件的調查結束,魯道夫的學術不端行為被證實,主要
學術不端的罪與罰:國際學術界造假事件梳理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對韓春雨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韓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無論之后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 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從2005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干細胞研究造假震驚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
公開學術資源庫,讓抄襲無處藏身
隨著數據庫功能變得強大,技術會對抄襲形成新的震懾力量。要讓所有學生意識到,只要有學術不端行為,就會是一顆“定時炸彈”,公開的學術資源庫,會讓抄襲無處藏身。 近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當中流傳著數張論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的網頁截圖,截圖內容為兩篇高度相似的碩士學位論文。這兩篇論文分別是安徽大學管理學
時評:遏制學術不端須雙管齊下
近日,北京大學世界歷史專業博士畢業生于艷茹論文抄襲事件有了處理結果。北京大學發布《關于撤銷于艷茹博士學位有關情況的通報》稱,于艷茹日前在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發表的論文,存在嚴重抄襲行為,決定撤銷其學位。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女博士抄襲行為北大沒有姑息養奸,而是主動處理,以取消其學位的嚴厲舉措
維護科研誠信、打擊學術不端在行動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行為,尤其是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余篇論文的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不良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后,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 在這些論文被撤稿的原因
《自然》社論關注哈佛學術不端事件
導師犯錯的后果會在很大程度上附帶影響學生 8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社論——《附帶傷害》(Collateral damage),文章就最近哈佛大學知名心理學家Marc Hauser因學術不端行為而遭到校方調查這一事件,分析相關研究人員因為此事而受到的影響。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上周,哈佛大
意大利學術不端調查挫敗研究人員
5年多前,意大利相關部門就開始調查針對Alfredo Fusco論文的學術不端指控。Fusco是那不勒斯的一位著名癌癥學家。該調查進度的緩慢讓研究人員倍感挫敗。他們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表示,實際上已存在有力證據證明其數十篇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并說事態仍無定論正影響意大利科學。 就職于那不勒斯
評論:政績考核能管住學術不端嗎
教育部3月19日發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明確高校對本校有關機構或者個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應建立健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工作機構。 這是我國教育部門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通知明確要求,“把學風建設績效作為高校各級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學術道德
中國打擊學術不端行為令世界矚目
“中國在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方面越來越強硬。”《自然》官網9日刊載的題為《中國推行全面改革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的綜述文章,開門見山提出這一觀點,重點解讀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13日,《自然》再發評論員文章,以《中國在解決科學欺詐問題上樹
懲治學術不端,“縱容”是最大“敵人”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頻出。當然從客觀上說,任何組織或團體都不能保證自己內部不會出現學術不端問題。但如何處置學術不端事件,卻反映出學術機構對學術不端的態度以及學術不端問題的現實狀況。 2018年11月,哈佛大學下屬醫學中心主動舉報并要求撤下某知名教授31篇稿件,同時認罰1
二次發表不算學術不端?
“一稿多投”是被明確禁止的,為什么有人說“二次發表”不是學術不端行為?今天小編就來給塔子們解釋這個問題。 首先,“一稿多投”和“二次發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稿多投”確實是學術不端行為。其次,只有合理的“二次發表”才不算學術不端行為。合理的二次發表不屬于學術不端 二次發表或再次發表(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