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案在美國參議院被瓦解,因此參議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哈里?雷德(Harry Reid)在7月27日不得不提出了大打折扣的能源和漏油法案,并決定放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綜合性法案。但美國總統奧巴馬本周還是對外發誓,他要為氣候變化法案而戰。 雷德提出的新法案名為《清潔能源工作和石油公司責任法案》,意在發展“綠色”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確保英國石油公司完全承擔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造成的災難,同時讓所有石油巨頭發展新技術已應對未來的漏油事件。 與原先的法案草案相比,新法案的目標更為適度,如鼓勵重型卡車采用天然氣以及發展電動汽車。它的條款還包括,改善漏油應對措施,引入泄露者問責制,以及增加“石油泄漏責任基金”。盡管一些參議員、企業和清潔能源提倡者提出要求,但法案中沒有涉及到可再生電力標準。 奧巴馬在和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領袖會談結束后表示,標準降低后的能源法案將很快提交給立法者,而且這只是第一步。......閱讀全文
今日起歐盟將召開2010年氣候政策聽證會,一項議題至關重要 越來越多的碳(C)關稅壁壘“圍困”中國制造。 碳關稅陰霾再次逼近! 1月15-17日,歐盟將召開2010年氣候政策聽證會。有媒體報道稱,該聽證會很可能采納歐盟重要智囊機構提出的碳關稅設想。 而一旦歐
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參議院民主黨決定在未來兩周內通過一份稍作妥協的能源法案,這一法案將只限制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而不牽扯到其他工業行業。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在中期選舉前能讓該法案通過。 經過幾個月的僵持,白宮和民主黨領導人意識到綜合性的能源氣候法案難以通過,為此,他們決
環保人士扮成北極熊,在坎昆會議場外抗議。 一名來自美國的抗議者要求奧巴馬政府為減排作出更大努力。 美國談判代表團團長喬納森?潘興。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海濱教授。
2011年是石油戰事多發的一年。 3月,爆發了由“北約”直接軍事干預的利比亞戰爭,法、英、意等幾個歐洲國家不惜投入巨額軍費而積極參與,重要原因是保護英國BP、法國道達爾、意大利埃尼等石油巨頭在利比亞的利益和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7月,南蘇丹獨立,美歐等在蘇丹問題上
美 國 研發投入“量入為出”,重點保證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實施創新戰略,確保經濟的增長與繁榮。 奧巴馬堅持通過創新確保美國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戰略,在國情咨文中大力倡導創新,提出美國要想贏得未來,就必須在創新、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超越其他國家,并發布了新的《美國創新戰略》,以明確國家的創新目
12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坎昆閉幕。此次會議能否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有所突破?為此,本報特邀蔡拓、陳鳳英、鄒驥、曾少軍4位專家進行解析。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 蔡 拓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輿論質疑增多 主流媒體報道氣候變暖懷疑派觀點篇幅明顯增加,權威刊物開始注意選登反主流派觀點的評論文章,網民對氣候變暖問題的質疑也出現了相當強烈的反彈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后,歐美輿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質疑聲顯著
歐洲可能面臨新的冰河時代、馬爾代夫等島國將面臨“滅頂之災”……這是氣候等方面的科學家在考慮溫室氣體排放后給地球開出的診斷書,氣候變化已經使“拯救地球”的行動刻不容緩。 12月7日至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會議將重點討論2012年《京都議
哥本哈根的慘痛經歷挫傷了領導人們的信心,這也意味著坎昆會議不會吸引更多國家高級別領導人的關注。然而,聚集在坎昆的人們仍在努力,為了一個令“每個國家都感到不高興的妥協結果” 當地時間12月4日晚8點至10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墨西哥坎昆會場,兩場內容
作為一名訪問學者,筆者很難得擁有在美國生活一年的機會。從入境美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半年的時間。作為一個專門研究能源問題的學者,筆者注意到了一些事情,細微之處似乎都體現出了美國人消耗能源的習慣。 有位美國學者就曾經感慨:“美國全賴上帝庇護,資源豐富卻又地廣人稀,由此養成了美國人民大手大腳使
單雙號限行對治理空氣污染到底有多少積極作用,又會帶來哪些不良的副作用,近來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討論。實際上,在我們七嘴八舌爭論的時候,世界上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已經試行了這一政策。 新年伊始,印度首都新德里開始試行為期半個月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政策,目的是為了減少當前非常嚴重的空氣污染。這一政策發布于
5月2日~4日,氣候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德國波恩舉行,這是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后,第一次非正式部長級高級會議。會議由歐盟國家德國與墨西哥共同舉辦。有分析認為,歐盟冀望重拾氣候變化談判“領導權”。4月9日,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首輪談判在波恩啟動。聯合國今年還將組織兩次談判:一次將于5月3
美國國會參議院18日未通過批準建設美加“拱心石”XL輸油管道項目的法案,令此拖延達數年之久、廣受爭議的項目再次被擱置。無獨有偶,這其實也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治博弈的一個縮影。 盡管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上周以252票贊成、161票反對的絕對優勢通過了該項法案,但民主黨占多數的參議院當天未獲得60
在本月早些時候,大西洋導航者號(Atlantic Navigator)貨輪駛抵美國巴爾的摩港。導航者號上載有蘇聯在冷戰時期制造的一批核武器。在過去20年間,有19000個俄羅斯核彈頭經過拆卸處理,運往美國,在核反應堆中發電。事實上,在這20年里,為美國100座核反應堆供能的鈾燃料中,有超過一
美國環境保護署4月17日發表研究報告說,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對美國公眾的健康和福祉構成了潛在威脅。此舉意味著美政府將可能采取行政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美環保署在聲明中說,“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嚴重問題,這是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因此溫室氣體威脅公眾健康和福祉”。依據美國《潔凈空氣法》
兩周前,當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宣布為減少美國溫室氣體排放而采取的最大膽舉措時,他觸發了可預見的激烈反響以及關于其對氣候和經濟產生的長期影響的具體技術討論。環境保護署(EPA)于6月2日公布的提案將使美國電力行業的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減少30%,達到2005年的水平。它因此遭到了行業的控訴以
組建生態環境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具有歷史性、標志性和里程碑的意義。這次機構改革的突出亮點和特點,可以概括為“一
崔偉宏 承繼成 戴麗君:碳稅征收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原則上 按部分發達國家的說法,“碳關稅”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避免“碳泄漏”;二是確保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在環境與資源的雙重壓力下,征收碳稅成為趨勢。去年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從202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3日消息,美國《連線》雜志日前評選出2008年人類在“綠色科技”領域取得十項重大突破,綠色水泥、 低成本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島等入選,以下就是這十項重大綠色科技進展: 1、清潔環保的綠色水泥 清潔環保的綠色水泥 卡萊拉公司
法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歐洲獨樹一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加劇,近些年來,法國政府對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并且采取多項措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期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本人曾宣稱,法國要當全球“生態先鋒”。試圖構建“綠色大國”的整體規劃,是法國生態文明
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中的碳足跡將越來越大,低碳貿易壁壘也將會越來越多,甚至會愈演愈烈,低碳貿易壁壘將在未來很長的時期內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我國只有順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這一國際潮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推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搶先一步實現低碳化,努力改進產
如果不是財政狀況不好,我們也不會通過這樣的預算。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于4月10日發布了2014財年的預算案。其中,聯邦政府的科研資金將達到1430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1%。 但即便是如此“小幅”的增長也可能只是美好的愿望。盡管可以顯示政府政治考量的優先級,但白宮的預算申請卻與
歐盟日前表示,若要使氣候談判能夠限制全球暖化,美國必須加大其最近公布的溫室氣體減排幅度。 6月2日,美環保局要求全美現有的發電廠在2030年實現化石燃料污染較2005年減少30%。 科學家們認為,比起工業革命之以前,地球溫度的漲幅將會超過2攝氏度,這是自1萬年前冰河期結束以來升幅最大的一次。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9月20日,美國環保署公布了未來新建發電廠碳排放標準的最新提案。根據該提案,如果新建燃煤電廠未配備碳捕捉和封存(CCS)設備,將被禁止建設。 提案一出各方反應不一,支持者稱,新提案是奧巴馬政府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力舉措。而反對者則稱,它是打壓煤炭行業的新招。無論如何,新提案能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將會影響人類生存已成為共識,應對氣候變化已是標志性的全球議題,我國應當積極參與并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我國正處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初期,應當牢記溫室氣體減排初心,積極履行國際減排承諾,加快建設進度,建成切實可行、穩定運行的全國碳市場。 一、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
低碳歷程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急需世界各國協同減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昨天在巴黎北部勒布爾熱的會議中心召開,東道主法國總統奧朗德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場外親自迎接與會的約150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會議目的在于達成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協議,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避免氣候變化導致的災難性后果。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
圖片來源:icjproject.org 圖片來源:《科學》 奧巴馬的科學顧問們于日前提出了一些總統在其第二屆任期內更為可行的氣候解決方案。但是一些氣候學家認為,這些建議雖然是值得稱道的,但卻達不到人們想要的結果。 談到應對氣候變化,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曾經豪情萬丈,包括鍛造一項減少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