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07海歸人才現狀調研報告》發布 八成海歸就業首選北京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中國2007海歸人才現狀調研報告》6月23日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海歸人員將北京定為首選工作城市。 東方慧博人力資源公司、慧博研究院采集了有效企業樣本452個,有效海歸人才樣本1216個,針對海外留學人員群體職業發展現狀、企業使用海歸人才現狀、海歸人員就業形勢現狀等問題進行調研。 調研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海歸人員傾向在北京工作,其中僅選擇北京而沒有選擇其他城市的海歸人員在五成以上,接下來依次是上海、深圳、廣州、成都和西安,選擇去中西部發展的海歸人員很少。 報告顯示,只有四成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給海歸人員的印象較好,低于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這些企業對海歸人員的需求量不大。外商獨資企業對海歸人員的評價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兩極化,顯示出外商獨資企業更加本土化和更為國際化的兩種發展思路的差異。 報告表明,金融......閱讀全文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越來越多的海歸,出現在高校教學科研戰線和領導層中,在引領高校現代化、國際化,促進高校自主創新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高校發展的領頭人,高校領導是怎樣看待海歸發揮的作用?高校招聘海歸的出發點是怎樣的?在高校領導眼里,海歸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有哪些魅力? 日前,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寧濱、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北京市民在中國國際教育展上咨詢出國留學事宜。未來5年內,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人數多的歷史拐點。 對于新一波海歸而言,剛剛過去的2013年并不輕松。當“史上最大回國潮”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年”,他們要做得不僅僅是在與本土畢業生的競爭中“殺出重圍”,也得想明白花費不菲的留學生涯給自己帶來的競
2018年4月17日,“業達杯”2018(第四屆)中國海歸創業大賽宣布啟動。本屆海歸創業大賽的新亮點是參與更廣泛、獎勵更豐富、服務更深入。 海歸通過大賽 展示實力發現不足 一份海外高校的學位證書代表海歸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海歸在國外所獲得的眾多榮譽,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海歸的優秀程
“不管是打國際牌的人才交流大會,還是地方舉辦的留學生交流會、‘海歸’創業周,都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海歸’項目對接率不高。”日前,中部某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在北京參加一個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新聞發布會時,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各省市組團隊伍浩浩蕩蕩,活動耗資甚多,但‘海歸’與企業溝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出臺相關政策規定,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最高可獲50 萬元支持資金。 前三代海歸致力于改變中國的舊面貌,第四代海歸以探索國家現代化為己任。如今,以實現中國全球化為使命的第五代海歸,正在彰顯自己獨特的歷史價值觀—— 11月4日,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
基于國內的創業環境和經濟發展勢頭,越來越多留學海外的學子選擇回國發展。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45.98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36.48萬人。相比2013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都有進一步增加。出國留學人數增加4.59萬人,增長了11.09%;留學回國人數
作為未來宜居宜業城市發展樣板和疏解非首都職能、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承載地,成立一年多的雄安新區,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來越多的海歸也選擇雄安新區作為創業之地。 雄安新區成立一周年 變化悄然發生 在全面投入使用的“雄安基建第一標”——市民服務中心內人流如織,京東無人超市里人頭攢動
雄安新區越來越成為海歸關注的熱土,在7月1日舉辦的“國學雙語成果轉化及產業合作研討會”上,舉辦“中外青年中西文明雄安論壇”成為本年度中國先秦史學會國學雙語研究會的重點任務,眾多海歸參與其中。鄧嘯林 攝 這是2018年6月1
近幾年,留學回國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勢。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透露,留學回國人員每3年增長1倍多。也正是在這幾年,“海帶”、“海草”等詞語在社會輿論中被頻繁援引,海歸回國后的境遇受到了空前關注。海歸本應成為國家建設人才庫中的“香餑餑”,為何身價大跌?另一方面,與海歸就業難相對比的是國內出國留學的熱潮依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8月12日,第12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在京舉行,會上,全球化智庫(CCG)發布了《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國外獲得最高學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以47.3%居首位,占比近半數,應用科學居第二位(16.2%),自然科學占比最低,為7.4%。 對于這
全球化智庫(CCG)12日在北京發布《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才磁鐵”效應正在發揮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海歸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其就業壓力更甚從前。中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 報告說,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
“我們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而不是老跟在別人后面。”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首席科學家黎志康博士回國后的感言。 2003年,作為中國農科院的引進人才,黎志康及4位同事從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回國。他們給自己定的
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委員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3日在北京聯合發布“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本重點研究海歸群體回國創業及在相關領域發展的藍皮書。 《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
前不久,一位北京高校的副教授向筆者“吐槽”,說他們學校近兩年來引進了不少高層次人才,有海外的,也有從國內其他高校挖來的,但其學術水平并未見比本土教師強多少,可動輒能拿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年薪,著實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實,高校人才待遇不均衡的問題由來已久,但之前主要存在于海歸人才和本土人才之
什么是“千人計劃”?什么樣的海歸才算“人才”?人才回國圖什么?海歸人才能改變中國嗎? 掌管中國高級官員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很少如此高調:向海外敲鑼打鼓,呼喚高層次人才回國效力。頗像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動員。 2008年年底的中國,由向來僅負責任命高級官員的中組部牽頭,啟
從“智力流失”到“智力回流” “在日本留學時,確實感覺到,身邊的留學生選擇回國的越來越多了。”初秋的一天,北京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白雙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告訴記者。他博士畢業于日本名古屋大學,今年4月回國,順利聘得大學教師一職。 白雙的感覺很準。就在他回國的前一年,有27.29萬中國留學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進人才管理方式,鼓勵地方和行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與國際人才管理體系接軌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目前,許多地方都提出建設“人才特區”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人才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環境,聚集海內外人才。 改革開
各地爭搶行業頂尖人才 二三線城市更為積極 北京、上海人才濟濟。對引進人才的素質要求更高,涉及的行業領域也更廣。比如:在一線城市的各種招聘信息中,經常出現區長助理、重點學科類和重點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重點創新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的團隊領頭人等職位。二線城市對頂尖人才的需求不但沒有“缺位”,反而態
7月12日,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工作大會在北京舉行。記者了解到,中關村示范區到2015年將全面建成聚集5萬名高層次人才的國家級人才特區。為支持人才特區建設,中關村將實行13項特殊政策,其中包括具有中國國籍的高層次人才,可不受戶籍所在地的限制,直接落戶北京。 所謂高層次人才包括入選“千人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華人終身教授李東最近一直在關注剛剛離職的大學教授管敏鑫。 這不僅因為管敏鑫是他的朋友,更因為管敏鑫曾和他一樣,是一個觀望中國海歸環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 如今,管敏鑫提前一步全職回國,卻在今年11月被其雇主浙江大學“解聘”尚有一年多才到期的職務。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也讓
【“歸國潮”透視】 經過一番猶豫和比較,王立銘離開工作生活了8年的美國,回到國內,選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實現了他“回來做教授、開自己的實驗室、做自己的研究”的夢想。 近年來,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越來越多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我國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截至2016年
申請基金失敗,與重大項目無緣,評人才“帽子”落空……不少人將自己在學術圈里接連遭遇的挫折歸結為人脈不足。 學問做得再好沒有人脈也寸步難行?“混”學術圈憑的不僅是學術能力,更是交際能力?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給很多青年學者帶來了困擾。 對于人脈不足的“科研孤兒”而言,怎樣才能主動突破困境,而不是
中關村創業講壇第4期上,北極光創投董事鄧峰在演講。 最近在美國硅谷的一次宣講會,被中關村管委會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主任顏梅津津樂道。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云帆率隊遠赴東京、多倫多等多地進行政策宣講,對接海歸。在美國硅谷的宣講會,一下子來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出國人員都已經多
東部某“雙一流”高校特殊引進人才王陽曾在一年內經歷無緣科技部重大項目、基金委“優青”落空、國家科技獎止步六進三的三重打擊。郁郁之余,他得到項目評委中一位專家的善意的提醒:“學術是很好,可惜人際交往弱了些。” 一句話令王陽醍醐灌頂,回想與他同期畢業的同學相比,他感覺自己明顯落后了,不僅科研朋友圈
“這幾年國外的就業形勢比較差,移民政策也越來越嚴格,相比之下,國內的就業形勢更好,發展機會也更多。”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留學歸來的小安告訴本報記者。 跟小安有相同想法的“海歸”不在少數。據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預計,今年我國將迎來“史上最大海歸潮”。未來5年內,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我國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顯示出強大的“磁鐵”效應。 同時,隨著大量“海歸”人才回
1月15日,山東省煙臺市高新區兩家企業在北京鳴鑼上市,正式登陸“新三板”,這標志著煙臺高新區創新型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邁出重要一步,正式進入資本市場“賽道”。 山東方碩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本次上市的企業之一,作為一家主要從事車載智能管理系統的研發與銷售的企業,順利通過了“雙軟”認證和“國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