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測定玉米蛇基因組序列
在現有的5000種哺乳動物中,有超過100種已經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但是,只有9種爬行動物(在10000個物種當中)的基因組對科學界來說是可用的。最近,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一個研究小組,構建了一個大的數據庫,其中就包括一種爬行動物——玉米蛇的新基因組測序,這種蛇越來越多地被用來了解爬行動物的進化。在同一個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這一物種白化現象(albinism)的確切變異,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的《Scientific Reports》。 基因組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探討生命世界的演化。事實上,描述每一個基因的功能,可讓我們能夠了解蛇如何失去肢體,或者各種皮膚色彩如何演變。不幸的是,爬行動物很少出現在基因組大數據庫中。鑒于此,UNIGE科學學院遺傳和進化系的Athanasia Tzika博士,構建了一個數據庫,包括來自主要爬行動物演化譜系的基因組序列,該數據庫稱為Reptilian Transcripto......閱讀全文
首次測定玉米蛇基因組序列
在現有的5000種哺乳動物中,有超過100種已經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但是,只有9種爬行動物(在10000個物種當中)的基因組對科學界來說是可用的。最近,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一個研究小組,構建了一個大的數據庫,其中就包括一種爬行動物——玉米蛇的新基因組測序,這種蛇越來越多地被用來了解爬行動
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協作平臺建立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和齊魯師范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術研討會在海南三亞召開。會議旨在通過創新共享玉米EMS突變體庫種質材料,搭建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研究協作平臺,協力推動我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致開
揭示玉米雜種優勢群遺傳改良與分化基因組學基礎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海洋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揭示了玉米父、母本雜種優勢群趨同與趨異選擇的遺傳規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組分化特征及其對雜種優勢的貢獻,為新時期玉米自交系創制和雜種優勢利用提
現代玉米雜種優勢群遺傳演化基因組學基礎獲揭示
?玉米種質資源的雜種優勢群劃分。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聯合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研究揭示了玉米父、母本雜種優勢群趨同與趨異選擇的遺傳規律,解析了玉米基因組分化特征及其對雜種優勢的貢獻。該團隊通過總結過去,將玉
新疆發現白化野生鹡鸰-科學家稱白化系疾病
新疆科學工作者日前偶然發現一種白化的野生鹡鸰,這種白化的野生鳥類十分罕見,全身變白的概率為百萬分之一。 8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8月10至16日,該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一行在天山北部的艾比湖考察野生鳥類遷徙情況時,偶
怎樣治療白化癥?
目前藥物治療無效,僅能通過物理方法,盡量減少紫外輻射對眼睛和皮膚的損害。還可以使用光敏性藥物、激素等治療后使白斑減弱甚至消失。此外還需關注白化病患者心理方面的問題。白化病除對癥治療外,目前尚無根治辦法,應以預防為主,通過遺傳咨詢禁止近親結婚,同時進行產前基因診斷也可預防此病患兒出生。
農科院生物所搭建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協作平臺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和齊魯師范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術研討會在海南三亞召開。會議旨在通過創新共享玉米EMS突變體庫種質材料,搭建全國玉米功能基因組研究協作平臺,協力推動我國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會議特邀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熬過”白化-珊瑚變得更“堅韌”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可能比人們認為的更頑強。一項新研究發現,盡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御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并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于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
關于白化癥的分類介紹
白化病可分為兩大群,一為較常見的眼皮膚白化病,機體不能制造黑色素。另一類為伴有異常免疫系統的白化病,與黑色素及其他細胞蛋白的缺陷有關。 白化病是依據臨床表型特征分為三大類別: 1.眼白化病(OA) 病人僅眼色素減少或缺乏,具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低下,畏光等癥狀。 2.眼皮膚白化病(OCA)
我國學者創建首個白化病豬模型,或加速白化病治療進展
2010年上映的電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國》中,有一個非常驚艷的角色,就是由鄧超飾演的裴東來,電影中裴東皮膚雪白,頭發眉毛也皆白,外出時總是用遮陽帽、斗篷等用來遮陽。裴東來正是一個典型的眼皮膚白化病患者,不過由于鄧超對美瞳過敏,因此電影中裴東來的眼睛顏色正常。 眼皮膚白化病(OCA)是一類遺傳上的
蛇含的介紹
蛇含,又名:蛇含委陵菜;蛇銜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短,側根如須狀叢生。莖多數,細長,略匍匐,具疏生的絹狀毛。基生葉具長柄,莖生葉較小,柄短;掌狀復葉;小葉3~5,橢圓形或狹倒卵形,長3~4厘米,寬0.5~1.7厘米,先端渾圓或鈍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粗鋸齒,下部全緣,上面近于無毛,下面脈間有絹狀
微生物培養基的原理、制作和現象:玉米粉瓊脂
成分 玉米粉 60g 瓊脂 15~18g 蒸餾水 1000mL制法 將玉米粉加入蒸餾水中,攪勻,文火煮沸1h,紗布過濾,加瓊脂后加熱溶化,補足水量至1000mL。分裝,121℃滅菌20min。用途 鑒定假絲酵母及霉菌。
融合蛋白化學降解實驗
實驗材料 融合蛋白 試劑、試劑盒 CNBr甲酸SDS 儀器、耗材 離心機分光光度計水浴鍋 實驗步驟 1. ?進行預試驗以確定最短溫育反應時間。凍干兩小份50 μl 的融合蛋白溶液,將其中一份重懸于5050 μl 50 mg/ml CNBr/甲酸中,另一份重懸于50 μl 含CNBr 的7
簡述白化癥的臨床表現
白化病全身皮膚呈乳白或粉紅色,毛發為淡白或淡黃色。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護,患者皮膚對光線高度敏感,日曬后易發生曬斑和各種光感性皮炎。并可發生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眼部由于色素缺乏,虹膜為粉紅或淡藍色,常有畏光、流淚、眼球震顫及散光等癥狀。
關于白化癥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基因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查。 2.組織病理檢查。 二、診斷 根據先天性發病和臨床表現可診斷。出生即有純白或粉紅色斑,日曬后易發生皮炎,毛發變白或淡黃;虹膜粉紅色,瞳孔發紅,畏光。組織病理為基底層有透明細胞,數量及外觀正常。銀染色證明表皮內黑色素缺乏。
治療白化病的基本介紹
目前藥物治療無效,僅能通過物理方法,盡量減少紫外輻射對眼睛和皮膚的損害。還可以使用光敏性藥物、激素等治療后使白斑減弱甚至消失。此外還需關注白化病患者心理方面的問題。白化病除對癥治療外,目前尚無根治辦法,應以預防為主,通過遺傳咨詢禁止近親結婚,同時進行產前基因診斷也可預防此病患兒出生。
融合蛋白化學降解實驗
基本方案 備選方案1 備選方案2 ? ? ? ? ? ? 實驗材料 融合蛋白
眼睛皮膚白化癥的相關介紹
眼睛皮膚白化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眼珠顏色為灰色,淺棕色或紅褐色。此種病僅在黑人及白人中有零星的報告,視覺障礙通常嚴重,有的病人也會有眼球震顫的現象。主要是缺乏一種有助於酚性化合物氧化成黑色素的一種氧化酵素-胺酸酶(tyrosinase),所以無法制造出黑色素。由于黑色素的缺乏,使患者的頭發及
關于白化病的分類介紹
白化病可分為兩大群,一為較常見的眼皮膚白化病,機體不能制造黑色素。另一類為伴有異常免疫系統的白化病,與黑色素及其他細胞蛋白的缺陷有關。 白化病是依據臨床表型特征分為三大類別: 1.眼白化病(OA) 病人僅眼色素減少或缺乏,具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低下,畏光等癥狀。 2.眼皮膚白化病(OCA)
融合蛋白化學降解實驗
基本方案 用溴化氰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實驗材料 1 mg ml 融合蛋白
白化病基因治療方法
白化病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目前此病是沒有辦法治愈的,此病最好的治療就是基因治療,另外患兒在治療時,一定要注意要多休息,多喝水,少吃酸性食物,多吃新鮮的食物,不要多吃甜食啊,或者是冷的食物。白化病基因治療指的是,可以采取基因介入的手段對患者的癥狀進行治療,原則上選擇一些危害程度比較小的基因進行修復,但
食客用蛇餐后中毒-貨源“瘦肉精蛇”來自南昌
“賣了十幾年蛇,沒聽過喂瘦肉精的!”昨日,從化興富三鳥市場賣蛇者說。本月初,深圳福田區品順達農家菜館13名食客用過蛇餐后中毒,后經診斷后為“瘦肉精”中毒。記者昨日經過采訪確認,含“瘦肉精”的蛇來自從化興富三鳥市場一蛇檔,該老板已前往飼養蛇的養殖場江西南昌探問究竟。廣州、從化兩級林業
蛇含的形態特征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多須根。花莖上升或匍匐,常于節處生根并發育出新植株,長10-50厘米,被疏柔毛或開展長柔毛。基生葉為近于鳥足狀5小葉、連葉柄長3-20厘米、葉柄被疏柔毛或開展長柔毛;小葉幾無柄稀有短柄、小葉片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0.5-4厘米,寬0.4-2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楔
蛇舌癀的介紹
蛇舌癀是白花蛇舌草的一個別名。白花蛇舌草以全草供藥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的功能。主治惡性腫瘤、闌尾炎、肝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喉炎、泌尿系統感染、盆腔炎、附件炎等癥;外用治瘡癤癰腫、毒蛇咬傷。現代中醫臨床用于治療胃癌、食管癌、腸癌、子宮癌、鼻咽癌等多種癌癥。由于用量大,野生資源減
印度發現遠古巨蛇
《科學報告》4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生活在距今約4700萬年前的一種古老蛇類,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蛇類之一。這一新物種的體長據估在11米到15米之間,是現已滅絕的巨蛇科(madtsoiidae)成員,但其代表了一支起源于印度的獨特世系。印度理工學院魯基分校的Debajit Datta和Suni
蛇菰的形態特征
蛇菰科 蛇菰屬 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植物。雄株高10-30厘米,雌株高5-10厘米。 根狀莖肥厚,球形或塊狀,不規則分裂,黃褐色。 花莖黃褐色,生多數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鱗片,近互生。 穗狀花序頂生,花單性, 雌雄異株,雄花序長10厘米,雌花序卵形,長1.5-3厘米。 蛇菰是雌雄異序(花序單性)植物
融合蛋白化學降解實驗1
實驗材料 融合蛋白 試劑、試劑盒 CNBr甲酸SDS 儀器、耗材 離心機分光光度計水浴鍋 實驗步驟 1. ?進行預試驗以確定最短溫育反應時間。凍干兩小份50 μl 的融合蛋白溶液,將其中一份重懸于5050 μl 50 mg/ml CNBr/甲酸中,另一
簡述白化病的臨床表現
白化病全身皮膚呈乳白或粉紅色,毛發為淡白或淡黃色。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護,患者皮膚對光線高度敏感,日曬后易發生曬斑和各種光感性皮炎。并可發生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眼部由于色素缺乏,虹膜為粉紅或淡藍色,常有畏光、流淚、眼球震顫及散光等癥狀。
關于眼睛皮膚白化癥的治療介紹
患孩視力不佳,看近看遠都有障礙,需要視力矯正,有些嚴重的患者雖經矯治,但其視力仍在法定盲人的范圍之內,必需接受視障者的特殊教育,因此建議從小就應注意其視力,定期至眼科做追蹤檢查。 因欠缺黑色素的防護而無法隔離光線,患孩的皮膚及眼睛極容易曬傷,日久可能導致皮膚癌或視神經傷害,應避免陽光直接曝曬或
關于眼睛皮膚白化癥的預后介紹
患孩約在3歲時,可運用不同粗細黑白或紅黃相間的條紋,放于其眼前刺激;利用臉部表情、聲音與玩具多逗弄他可以幫助他眼睛的刺激。眼球震顫尚無法矯治,開刀可能效果不彰。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協助,參加病友聯誼會或青少年輔導團體給情緒上的支持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