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公布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美國《科學》雜志12月20日公布了本年度10大科學突破(),科學家在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亞原子粒子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被評為2012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40多年前,科學家假定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它是解釋其他基本粒子(諸如電子和夸克等)如何獲取其質量的關鍵。1.希格斯玻色子 7月4日,科學家宣布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證據,從而完成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該模型解釋了粒子如何通過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相互作用以組成宇宙中的物質。然而,在今年之前,科學家無法解釋這些基本粒子如何獲得它們的質量。 《科學》新聞記者艾德里安表示,物理學家假設空間由與電場類似的“希格斯場”所填充。粒子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以獲取能量以及質量。“希格斯場”是由分布在真空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組成,物理學家現在將它們從真空中轟出并進入短暫的存在狀態。 但是,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可謂來之不易甚或代價不菲。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實驗室中,與造價高達5......閱讀全文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科學》社論:莫讓創新科學被模仿科學所取代
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11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其總編輯Bruce Alberts撰寫的社論——《論創新激勵》(On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稱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社論說,科學要興旺繁榮,關鍵在于科學界要鼓
嗨,科學!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啟動
10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新聞發布會獲悉,中科院將于10月29日至11月6日舉辦“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活動以“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在院屬各單位舉辦百余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中國科學院科學節·2022”活動海報(主辦方供圖)
科學新聞:科學家如何幫忙
特別是科學記者常常理解他們撰寫的話題并且知道該聯系誰 《自然》雜志的一篇社論說,科學新聞可能面臨威脅,但是科學家仍然可以幫助確保報道知情且準確。 一些科學家把媒體視為一種公共關系服務,用于解釋新的科學、影響公眾的理解,并向政界人士強調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這篇社論說,但
科學走下“神壇”引爆公眾科學日
今天的北京氣溫驟降,陰雨襲來,不過絲毫沒有影響天文愛好者的熱情。上午9點,國家天文臺的大門前已排起長龍——這是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上千名來訪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感受科學魅力。 5月19日、20日,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所屬120個院屬科研單位“
《科學》:科學家發現“地獄”隕石
硫磺散發出的惡臭為在去年和今年夏季穿越南極冰蓋的美國“隕石獵人”提供了最初的線索。?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的這塊巖石(如圖)來自太空。然而即便在實驗室中,隕石學家依然無法準確判定這塊石頭到底來自哪里。這塊由化合物、礦物和同位素構成的隕石不同于以往在南極洲發現的4萬塊隕石中的
科技雜談:讓科學評價回歸科學
近些年來,科學評價問題引發政府部門和學術群體的高度重視,呼吁改革之聲此起彼伏。那么,科學評價工作究竟應該怎樣改革? 科學研究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發現或者實現過去未發現或者未曾實現的事(包括規律、現象、特征、功能等),是對客觀存在物本質和功能的學科性研究。正是由于其高度專業性的特點
兒童科學繪畫展亮相科學節
10月27日,琳瑯滿目的科學繪畫展品吸引了不少小觀眾。 當天,中科院2018科學節系列活動啟動。此次科學節上,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以下簡稱行管局)推出了中科院幼兒園兒童科學繪畫展和科普劇表演兩項活動。其中,繪畫展由幼兒科學幻想畫展、幼兒立體美工作品展、親子自制玩教具展、“科學家的故事”互動
《科學》:科學家解碼肥胖基因
今年春季,當第一個隱藏在肥胖癥背后的關鍵基因被發現后,科學家們無不感到歡欣鼓舞。然而不久他們便搔起了頭皮。沒有人——甚至包括發現這種基因的糖尿病專家——知道這種名為FTO的基因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如今,一個研究小組向著破譯FTO蛋白質讓人發胖的原因邁出了關鍵一步。 研究人員對影響肥胖的FTO基因
《科學》預測2023年大科學事件
德國一部分地區放寬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的規定。圖片來源:JULIAN RETTIG/PICTURE ALLIANCE/DPA/AP IMAGES近日,《科學》雜志預測了2023年可能成為頭條新聞的科學事件。公共衛生:繼續對抗新冠病毒隨著新冠疫情作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進入第四個年頭,研究人員正在繼
《科學新聞》:朝鮮科學蹣跚而行
在培育出阿拉伯膠樹芽莖一個月后,Un Song Gun的科研小組將這種最堅硬的樣本轉植到野外,這些樹木每年長高2米 近年來朝鮮終于認識到,堅持其“主體性”的原則并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科研,排斥或拒絕他國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在北京的一個重點實驗室,一位女學生指著匆忙走過的一個花格
科學家如何(科學地)退休?
科學家在退休后依然有很多方式可以在本研究領域內繼續發光發熱。 嚴格來說,陳曉云(Louis Chen)應該在2005年退休。彼時,這位任職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數學家剛滿65歲,達到該校的官方退休年紀。但是,他擔任學校新設的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不過5年的時間,校方希望他繼續留任。于是他又被返聘了7年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
編者按 一張報紙,展卷,傳遞自然真理,釋放創新智慧,弘揚科學精神,記錄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堅實足跡。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
科學快訊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沖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盡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
首批“未來科學家”開啟“科學之旅”
10月30日下午,“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在滬舉行。啟動儀式現場,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教授,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埃菲·杰曼諾夫,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及多位青年科學家代表,親眼見證了首批“未來科學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科學之旅。 在未來的一年
印度科學家抗議不科學言論
印度科學家批評兩名發言者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發表了荒誕、不科學的言論,其中包括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干細胞科學。1月6日,一些研究人員在班加羅爾、科欽、加爾各答和特里凡得瑯舉行了抗議活動,呼吁停止在印度科學大會上宣揚不科學言論。 “任何基于個人信仰而未經科學驗證的理論都不應該在科學大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科學》評出2009十大科學突破
日前,美國《科學》雜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發現“阿爾迪”遠古骨骼化石位居十大科學突破榜首。 “阿爾迪”生活在440萬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境內,它的歷史要比“露西”早大約100萬年,之前露西曾被認為是人類歷史記錄上最早的原始人類骨骼,目前發現阿爾迪之后,使科學家更近一
《科學》呼吁重構美國科學教育標準
科學本質和科學探究是科學教育中的一個永恒話題,早在1907年,美國科學和數學教師聯盟中心首次提出了“在科學教育中應當強調科學方法及過程”。如今,在2010年7月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總編輯布魯斯·阿爾伯爾發表社論,介紹即將正式出版的美國科學院新文獻《科學教育框架》。他指出:“基于1
西班牙科學家呼吁拯救科學
馬德里研究人員舉行集會呼吁拯救科學。 日前,西班牙科學家在該國19個城市舉行公共集會,呼吁“讓我們拯救研究”。這些集會被稱作“科學之信運動”——這是一個包括該國主要科學機構的聯合行動。 在集會中,5000名馬德里科學家從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的核心建筑,行進到財政部,遞交了一封公
《科學》點評美科學機構領軍人物
奧巴馬的新團隊缺乏活力,但是可能有更多的管理經驗。圖片來源:MIKE JENKINS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最近挑選出了其第二任期內主要科學機構的領軍人物。一個有趣的問題隨之浮現出來。 奧巴馬第一任期內的科學精英包含大量華盛頓局外人,在他們之中有諾貝爾獎得主和高調的專業學者。在白宮需要新
中國山地科學:承載防災減災科學使命
我們永遠無法忘記,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淚之地,民生之痛,家國之難。七年間,汶川地震遺址的滿目瘡痍,時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災害與風險必須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來,我們也看到,科學家的潛心研究,讓崎嶇的山地涌動著希望;一個個科研成果的涌現,讓坑洼的山
《科學》剖析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08》
該文件為美國制定科學政策的綱領和重要依據 1月15日,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發布了《科學與工程指標2008》(http://www.nsf.gov/statistics/indicators)。這份兩年一度的報告是建立在無數研究、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可謂美國制定科學政策綱領性文件。同時
“科學之夜”聚焦2014的“科學”與“新聞”
1月31日晚6點半,原本靜謐的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園區開始熙熙攘攘。不少理工科模樣的學生簇擁著走向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一樓講堂,興奮地討論著即將舉行的“科學之夜”中國科學報社年度盛典。 今夜,這里匯聚了來自各學科領域、各行各業的科技大牛。 陳佳洱、郭雷、沈保根、魏江春、韓布興、匡廷
《科學》:科學家發現昏暗超新星
就像所有大型恒星的最終下場一樣,G292.0+1.8還是在與萬有引力的斗爭中敗下陣來,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使天文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顆恒星——位于距離地球2萬光年的人馬座星系——的遺跡為何在高能X射線下顯得如此昏暗。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這幅部分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
《科學》:科學家成功清除大鼠記憶
如果記憶能被清除,飽受悲傷回憶折磨的人們將會少受多少痛苦!以色列科學家近日通過研究,成功清除了實驗大鼠的一種長期記憶,這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探查大腦存儲記憶的方式并有可能應用于醫療實踐。相關論文發表在8月17日的《科學》雜志上。?此次研究由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歐洲成立新的科學機構“科學歐洲”
全歐50多個科研和基金組織的代表于10月21日在柏林宣布成立名為“科學歐洲”(Science Europe,或稱SE)的科學機構。 科學歐洲(SE)的成立實際上來自于兩大泛歐科學機構——歐洲科學基金會(ESF)和歐洲國家研究理事會(EUROHORCs)——的合并。隨著科學歐洲(S
科學家科學揭秘綠茶防癌機制
常飲綠茶的好處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這種自古流傳下來的飲品被認為對健康有百利無一害,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和逆轉慢性疾病的功效。不過,以往開展的各項研究始終未能就綠茶的保健作用給出確鑿的結論。然而最近醫生們已經從細胞水平上找到了綠茶防止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擴散的機制。 據
醫學科學部面上、青年科學和地區科學項目評審專家名單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公布2022年度醫學科學部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會議評審專家組名單(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列):白曉春 白雪莉 畢宏生 邊專 卜鵬程 曹彬 曹豐 曹君利 曹務春 岑山 曾輝 曾進勝 柴進 柴人杰 常永生 陳策實 陳發明 陳國強 陳海泉 陳厚早 陳
大灣區科學論壇納米科學分論壇聚焦納米科學前沿
12月10日,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6場分論壇之一納米科學分論壇在廣州舉行,12名院士專家在論壇上作學術報告。與會院士專家紛紛表示,論壇搭建了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對于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著積極意義。 作為今年大灣區科學論壇首場分論壇,論壇聚焦納米科學前沿,涉及主題既有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