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到高福很難,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熟悉他的人都說,高福是所里最忙、最辛苦的人。 翻開高福的簡歷,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科大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數十個頭銜加身的他,恨不得24個小時都拿來工作。 可他卻笑笑說,自己偶爾還能跑到電影院,去看部熱門大片。 如此游刃有余,他是怎么做到的? 留在非洲的秘密 2014年3月開始,一場以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為中心的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個西非蔓延開來,近三萬人感染,一萬多人死亡。 疫情暴發后,中國政府派出首批63名工作人員,組成移動實驗室檢測隊出征塞拉利昂。抱著與埃博拉斗爭到底的決心,高福應征前往一線。 剛到西非不久,高福就發了五天燒。 “我的專業知識告訴我,我并沒有感染埃博拉病毒。不過我還是自覺在賓館里自我隔離了一個星期。”高福說,“這事我也沒告訴國內的人。” 現在談起這段鮮......閱讀全文
2013年,高福很“火”。2013可圈可點的生命科學人物,2013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除了新晉院士名錄,在不少年度排行里,高福都“榜上有名”。這與他回國10年的努力密不可分。 憶往昔十載光陰,令他倍感安慰的,有追隨著他回國的妻子、兒女,也有這十年來積攢的三件“功勞”。 推開門,記者驚
2014年,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非洲埃博拉疫情來勢洶洶時,高福院士臨危受命,作為中國疾控中心移動實驗室檢測隊負責人,帶領隊員遠赴西非國家塞拉利昂,投入了一場與病毒對抗的鏖戰。 然而,對高福來說,這種讓人聽著都心驚肉跳的經歷,卻早已是家常便飯。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一片丹心為蒼生 范云六,湖南長沙人。農業生物工程專家。195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HarvestPlus項目
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免疫應答,在SCI國際刊物發表論文300余篇。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13年度科技創新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成就紀實 王曉東(右三)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有望用于治療各種程序性壞死相關疾病 邵峰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對敗血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大樓外景 錢學森、錢三強、竺可楨、李四光、周培源……這些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科學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這些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0月20日,由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有機質譜學術會議在湖北省宜昌市召開(相關報道:2016年全國有機質譜會在宜昌開幕 共享質譜新技術)。丹麥皇家科學院和丹麥技術科學院兩院院士Peter Roepstorff,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王志珍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在德國、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做過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一直以來,她對中國的學術和教育環境比較關注,進行過較多的思考探討。因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組織“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專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積極策應和組織實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所”)建設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幾年來,將喀斯特生態、農業面源污染、畜禽健康養殖等作為著力培育和推進的方向,科技創新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亞熱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吳金水說:“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朝建設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們
新生第一課 9月開學季,各個大學迎來了一張張青春的面龐。從踏入象牙塔之日起,新生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實現從高中生向大學生過渡,而帶他們完成這項任務的有輔導員、老生,還有大學校長。每年的新生第一課都是由校長、書記主講的,今年,他們都說了些什么呢?做對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nb
毅新博創實驗室實驗員操作質譜儀兩臺質譜儀與美國Biodesix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重慶醫療產業基金簽約 陳 捷 本報記者 操秀英 2017年 1月,美國Biodesix公司宣布和北京毅新博創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宣布利用毅新博創Clin-ToF質譜平臺,對Biodesix公司持有的VeriSt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4月9-10日,主題為“Come Transform Research”的2015 SLAS亞洲會展在上海浦東世紀皇冠假日酒店舉辦,會議迎來了439位參會者,涵蓋藥物研發相關領域的藥企、CRO、院校、技術提供商等組織機構的專家、研究學者和學生。他們從藥物小分
2011年10月,軍事醫學科學院喜迎建院60周年。面對來自各界的祝賀和歡慶的聲音,院長賀福初坦言,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未來必將更上一層樓。他希望軍事醫學科學院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前沿生命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先鋒。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家、新中國第二家科學院的院長,賀福初深感責任重大。軍事醫學科學院是
2019年11月29日,學校印發《中國農業大學關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聘任人選的通知》(中農大人字〔2019〕35號),262名教師受聘各人才崗位:康紹忠、李德發、任發政、沈建忠、武維華、張福鎖(按拼音排序,下同)聘為講席教授A類,樊勝根、李小云、楊寧聘為講席教授B類(樊勝根、李小云
1月9日,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全國共有118所高等學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通用項目172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77.8%。 毫無疑問,高校人已經成為了國內科技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在一座座幽靜的校園中,默默地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奉獻著自己的
周福霖院士。周福霖團隊在進行一項設計時長為50年的隔震材料老化實驗,對一塊橡膠進行施壓,測試其老化情況,目前這個測試已進行了15年。 TA們是誰 周福霖院士團隊 ●周福霖院士帶領下的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技術團隊,成立于1994年,團隊成員有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一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多名
2003年4月21日,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合作研發出SARS冠狀病毒抗體酶聯免疫檢測試劑,一小時左右即可獲得檢測結果。科研之問 2003年,芳菲4月,恰是SARS病毒肆虐之時。 京城一片陰霾,籠在心頭、貼在臉上、飄蕩在口鼻之間。路人行色匆匆,惶惶不安。
7月4日,在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成立大會上,陳竺首次以衛生部長的身份在公眾場合亮相。近15分鐘的致辭,平實而嚴謹,完全沒有脫稿發揮,顯出他的低調和審慎。 外界在談論這位6月29日接受任命的衛生部“新掌門”時,大多都會猜測他將制
《院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強調“創新創業創造”的重要性。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我們注意到,您最近主持翻譯了《創造力危機——重塑科學以釋放潛能》一書,這本書聚焦“
2014年9月16日,中科院院士高福一早和家人告別,從北京國際機場登機前往西非,即將和另外62人組成的P3移動實驗室檢測隊奔赴一片沒有硝煙的戰場。 埃博拉病毒的傳染性如何,會不會蔓延到中國,以何種方式傳播?為了大家的健康,高福和隊友們鼓起對未知科學探索的勇氣選擇前往最前線。在《科學》雜志的“科
屠呦呦作為青蒿素的發現者而獲得諾貝爾獎,她當年發表在我國科技期刊上的論文是認定其為該成果之首創者的重要依據,由此可見科技期刊在認定和記錄科研創新成果、推動學術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為科技信息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也是一個國家科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我國科研實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提
當烤鵝吱吱作響,圣誕樹亮起彩燈,《細胞》雜志社的氛圍則完全不同。編輯緊張地盯著電腦屏幕,逐字逐句地校對著一個特洛伊戰爭“木馬計”般的“故事”。 這是一篇非常重磅的論文,題為《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結合內吞體受體NPC1的分子機制》。在論文針對的那場“戰爭”中,入侵者正是肆虐了40年的埃博拉病毒,被攻
2013年4月1日-4月3日,為期三天的第19屆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及儀器展覽會在福州西湖賓館召開。繼4月1日張玉奎院士、陳洪淵院士、江桂斌院士、莊乾坤主任、陳義研究員和Jan-Christer博士的特邀報告之后,4月3日下午,第19屆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又迎來了吳學梯司長、趙宇亮研究員、吳永寧研究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對國家社稷民生的體貼關懷,心懷蒼生,科研事業高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及時追蹤領域最新趨向,活到老學到老,眼界開闊,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山東桓臺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阻斷療法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應用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這些抗體藥物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高福院士團隊通過結構免疫學平臺,成功解析了avelumab抗體與人PD-L1
他與兩彈一星、夏商周斷代工程這樣的國家大手筆緊密聯系在一起; 他打開了北大通往世界一流大學的大門 人物小檔案 陳佳洱,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1996年至1999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99年至2003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時間:4月11日 10:00 嘉賓簡介: 白呼群,原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全國愛衛辦副主任,現任中國衛生監督協會副會長,中國有害生物防治協會副會長,衛生部病媒生物控制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胡小濛,現任衛生部疾控局(全國愛衛辦)愛衛一處處長。 陶勇,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