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設備精確靶向給藥有助癌癥治療
近日,發表于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利用抗癌藥物來靶向作用腫瘤,相關研究或為開發針對癌癥病人的臨床療法提供希望。 研究者Lissett Bickford表示,這種名為電離子透入療法的技術可以運輸高濃度的化療藥物進入選擇性的區域,這就明顯減少了損傷健康組織的風險;這種新型技術可以利用電場來促進藥物進入腫瘤,其可以直接驅動藥物穿過腫瘤,從而使得所有的癌細胞充分暴露于療法所覆蓋的區域,而電場則是由一種植入腫瘤或皮膚中的小型設備所產生的,該設備中就包含有大量的化療制劑。 當設備開啟后電場就會推動藥物進入到腫瘤中,利用攜帶人類炎性乳腺癌的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同時結合靜脈注射化療藥物的局部電離子透入療法就可以明顯改善小鼠的存活時間,如果結合化療方法則可使得小鼠存活時間更長。研究者發現,在進行......閱讀全文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
提 綱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二、腫瘤的藥物治療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 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 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 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
提 綱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二、腫瘤的藥物治療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 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 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 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
精準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究獲進展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疾病譜發生重大變化,從傳染病為主轉為腫瘤和代謝性疾病等復雜慢性疾病為主。然而,現有絕大多數抗腫瘤藥物的靶向效率較低、且毒副作用較大。同時,由于同種疾病在不同人群中所表達的敏感標志物有所差別,所以治療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迫切需要研發以疾病分子分型為基礎,針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二)
原理:原發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是依賴于新生血管生成的,開發和研究能夠破壞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藥物(稱為TA 抑制劑),是新型抗腫瘤藥物研究的活躍領域之一。代表藥物:angiostatin和endostatinAvastin Endostatin可直接與血管內皮細胞受體結合抑制內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一)
提 ?綱一、化療藥物的發展二、腫瘤的藥物治療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一、化療藥物的發展??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化療學有了發展。? ?60年代認識到腫瘤細胞動力學及化療藥藥代動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三)
b、Decoy核酸Decoy核酸是與靶轉錄因子具有高親和性的雙鏈寡聚核酸 ,通過競爭性抑制轉錄因子與調控區域的結合 ,調控轉錄來改變下游基因的異常表達 ,從而抑制腫瘤惡性增殖 .體外篩選結合轉錄因子AP2的decoy核酸藥物 ,結果OG03對多種腫瘤細胞生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在異植人腫瘤細胞N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五)
4、磺酰羅丹明染色法?試驗原理:SRB是一種蛋白質結合染料,粉紅色,可溶于水。 SRB可與生物大分子中的堿性氨基酸結合。其在515 nm波長的OD讀數與細胞數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故可用作細胞數的定量。MTT法的一個缺點是OD值可隨放置時間而變,而SRB法無此現象。因此更適用于進行大規模的試驗。
抗腫瘤藥物研究及新藥篩選(四)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以國立腫瘤研究所(Nationai Cancel Institute ?NCI)為代表的美國抗腫瘤藥物篩選模式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955-1985年,以動物移植性腫瘤為基本模型,以動物生命延長率和瘤重抑制率為藥物活性的基本評價指標,此階段是以化合物為本位的體內篩選方
Science:研究發現腫瘤細菌能降解癌癥藥物
多虧了一項偶然的發現,研究人員找到了為何化療藥物有時不起作用的其中一個原因。事實證明,癌細胞內的細菌會摧毀一些藥物,使其變得無效。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雜志。 此項發現或許可解釋為何藥物“吉西他濱”在治療胰腺癌患者時極少能成功。在113名胰腺癌患者中,有3/4的活體組織檢查發現了摧毀“吉西
昆明植物所抗腫瘤藥物研究取得進展
環吡酮胺(ciclopirox,CPX)作為廣譜抗真菌藥,在近年的研究中發現該化合物具有較好的體內外抗腫瘤作用,并顯示出重要的抗腫瘤藥物成藥潛力。機制研究顯示,CPX 抗腫瘤作用與細胞內多個重要信號通路,如 mTOR、wnt 等,以及螯合細胞內 Fe2+ 離子從而抑制 Fe2+ 依賴的核苷酸還原
研究顯示新型藥物遞送系統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
有效的癌癥治療通常需要聯合有效的藥物遞送系統來協同抑制多耐藥性腫瘤組織,開發可增強藥物負荷和遞送效率的多功能納米藥物遞送系統是目前是納米技術發展的重要挑戰之一。然而,這種聯合使用比單一藥物用藥更難以實現,能需要多種方法來有效遞送抗癌藥物。除了穩定和可生物降解之外,用于此類療法的載體必須與疏水性和
研究實現高效生物合成抗腫瘤藥物β欖香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08.shtm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技術研究部合成微生物學研究組(1823組)周雍進研究員團隊在抗腫瘤藥物β-欖香烯高效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在多形漢遜酵母中構建并優化倍半萜β-
-昆明植物所抗腫瘤藥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鉑類藥物是治療包括肺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的一線藥物,在臨床中廣泛應用。然而,目前臨床使用的鉑類抗癌藥物缺乏對腫瘤細胞的選擇性,具有明顯的臨床毒副作用。同時腫瘤病人容易對鉑類藥物產生耐藥性,導致化療失敗。 針對鉑類藥物存在的以上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艷研究員課題組
在腫瘤和抗癌藥物篩選研究中的應用
普通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僅能對腫瘤相關抗原進行定性分析,而 CLSM 則可對單標記或者多標記細胞、組織標本及活細胞進行重復性極佳的熒光定量分析,從而對腫瘤細胞的抗原表達、細胞結構特征,抗腫瘤藥物的作用及機制等方面定量化。
生物物理所在腫瘤藥物靶向輸送研究中取得進展
9月30日,PNAS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課題組在腫瘤藥物靶向輸送領域的最新成果。這是他們繼發現納米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并將其應用于腫瘤診斷(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之后,又一次將納米材料的新特性應用到腫
研究發現紅外光觸發藥物超敏釋放抑制腫瘤生長
合肥工業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通過光熱試劑在近紅外光照射下產生的光熱效應,能觸發化療藥物從黏流態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中超敏釋放,顯著增強對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成果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期刊。 最新研究發現,高分子納米藥物富集在腫瘤部位并被腫瘤細胞攝取后,需要從納米載體中快速釋放才能達到更有效的腫瘤殺
質譜成像:腫瘤和藥物研究的火眼金睛
質譜成像和熒光成像結合的多模態成像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可在分子水平精準表征腫瘤組織及藥物在組織中的分布,并助力研究者設計探針來動態示蹤抗癌藥物的作用機制。近日,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師彥平研究員,他分享了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新藥研發、疾病診斷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并對色譜、
腫瘤疫苗的藥物分類
1、全細胞疫苗全細胞疫苗根據細胞來源又可分為腫瘤細胞疫苗和樹突狀細胞(DC)疫苗。在腫瘤特異性抗原尚未明確的情況下,腫瘤全細胞疫苗有其獨特的優勢。腫瘤全細胞疫苗包含了全系列的腫瘤相關抗原(TAA),富含CD8T細胞CD4輔助T細胞的抗原表位,能同時表達MHCⅠ和Ⅱ類限制抗原,引起全面有效的抗腫瘤應答
重磅級文章解讀抗腫瘤新型藥物制劑研究進展
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Cell Reports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抑制劑分子,這種特殊分子藥物能夠對PTEN缺失的癌細胞產生一定的細胞毒性作用相關研究或為未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癥的潛在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全球從事癌癥研究的科學家們相繼發現多種抗癌靶點,與此同時研究者
FDA發布兒童腫瘤藥物研究指導草案-以問答形式提供指導
?FDA發布了一篇關于兒童腫瘤藥物研究的指導草案,目的是向企業研究機構等提供關于提交初步兒童腫瘤藥物研究計劃(ipsP)的信息,這份草案以問答形式提供指導,解決最常見的問題。FDA表示這份沒有規定法律上可執行的責任,只是描述了FDA目前對兒童腫瘤藥物研究的想法。這份指導草案將2020年8月18日作為
沈佳博士發表最新文章:腫瘤藥物研究新進展
來自美國Sanford-Burham醫學研究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工程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mbined bortezomib-based chemotherapy and p53 gene therapy using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sp
腫瘤環境響應型智能納米藥物遞送系統研究獲進展
腫瘤化療是利用化學藥物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一種治療方式,是目前腫瘤治療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藥物分子的靶向性缺失和腫瘤細胞的抗耐藥性極大限制了化療藥物在腫瘤治療中的功效,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機體的副作用。近年來,腫瘤環境特異響應的智能納米藥物遞送系統在降低化療副作用、提高腫瘤療效
中科大抗腫瘤納米藥物遞送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均教授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藥物載體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利用腫瘤微環境和腫瘤細胞內環境的調控,發展了雙重響應聚離子復合物納米藥物載體,實現了對多重給藥障礙的系統克服。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雜志上。 納米藥物載體能有效通過高通透性和
激光全息成像分析系統在腫瘤新型藥物研究中的應用
前言:目前,隨著新型智能制劑的發展,利用天然生物材料將化學藥物與RNA干擾過程相結合。不僅增加了生物識別的敏感性,而且能提高生物藥物的活性。聚合物膠束作為一種新型的藥物載體,膠束內核能夠顯著增加難溶性藥物的溶解度,降低毒副作用,親水外殼保護藥物免受生理環境的破壞;具有主動和被動靶向作用,改變藥物的體
上海藥物所中草藥抗腫瘤研究取得新進展
干擾素-γ(IFN-γ)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的細胞因子,它不僅在控制人類微生物感染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干擾素 -γ一方面可以通過激活巨噬細胞和NK細胞利用免疫系統來殺傷腫瘤,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通過活化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STAT1,調控下游和細
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在南京建成
?????? 位于南京徐莊軟件園的江蘇省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今天正式竣工,江蘇省副省長何權出席了竣工典禮,稱這是江蘇首家設在企業的省級重點實驗室。 何權說,江蘇是醫藥大省,也是醫藥強省。加大科研投入,將使民族醫藥的自主創新成為可能。 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于2008年10月
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腫瘤患者生存狀況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于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
腫瘤研究,從認識腫瘤細胞開始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圍繞著腫瘤動物模型的構建,為大家介紹了腫瘤研究中各種實用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信大家應該收獲頗多。動物水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接近臨床的數據分析,與此同時,腫瘤細胞的實驗研究也同樣重要,它是腫瘤研究的初級階段,可以更加快捷地提供在體外水平的研究結果。本期我們就開啟腫瘤細胞學新
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現狀
靶向藥物作用機理 現代腫瘤治療學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但在20世紀40年代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只有手術和放療。由于殘留癌腫的微小轉移存在,約1/3的腫瘤細胞難以徹底殺死。后來,人們發現化學藥物可以殺死一些晚期腫瘤細胞并進一步發現物理療法聯合化療可以很好解決殘留癌腫的微小轉移問題,自此開啟了抗腫瘤
腫瘤血管生成的臨床藥物
血管生成是腫瘤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腫瘤生長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20世紀70年代,Folkman教授提出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于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可作為腫瘤治療的一種治療策略。近年來,靶向促血管生成基因已成為腫瘤治療和預防腫瘤擴展的研究熱點。目前FDA批準的抗血管生成藥物根據靶點的數量分為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