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NatChemBiol:首次解析癌癥蛋白的3D晶體結構

    來自格里菲斯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刊登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通過研究確定了一種和癌癥擴散相關的特殊蛋白的三維結構圖譜,研究者表示,這種關鍵蛋白的3-D圖譜展示了細菌的乙酰肝素酶的架構及原子水平細節,而乙酰肝素酶是一種可以降解名為硫酸類肝素的酶類。 文章中,研究者von Itzstein說道,我們在功能上鑒別出了在人類癌癥中過度表達的一種酶類的結構,這種酶類和腫瘤血管發生直接相關,而且還同機體炎性及癌癥潛在轉移直接相關,這或許可以幫助開發一種新型潛在的藥物靶點。截至目前為止全球科學家們僅僅可以利用計算研究分析來解析這種特殊酶類的3-D結構,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通過X射線晶體學技術對該酶類的結構進行了結晶及研究,從而首次在全球報道了類肝素酶的X-射線晶體學結構。 該研究可以精細地告訴我們基底物質可以結合在催化域的什么部位,同時研究者還可以通過突變特定的氨基酸來深入研究該催化......閱讀全文

    Nature綜述丨冷凍電鏡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前景

      1前言  近日,歐美多國科學家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雜志發表了題為Cryo?EM in drug discovery: achievements,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的重要綜述,系統闡述了Cryo-EM(Cryo-electr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4月中國學者Nature文章井噴

      四月份,國內學者在Nature及其子刊上發表文章井噴,發表了關于ICOS分子免疫新功能,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復合物四聚體的晶體結構,衰老相關酶SIRT6從所未知的新功能等多項成果。   首先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接連發表兩篇文章,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課題組首次揭示了ICOS共刺激分子直接控制T淋

    eLife剖析關鍵的馬達蛋白

      有絲分裂紡錘體是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核心分子機器,日前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析了該機器中一個關鍵組分的晶體結構。現在,人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干涉,阻斷癌癥中不受控制的細胞分裂。   “驅動蛋白5有著出人意料的結構,這一結構為多種癌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機遇,”領導這項研究的助理教授Jawdat A

    生物谷7月份結構生物學研究進展一覽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研究發現胰腺癌高侵襲性原因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病人能活過胰腺癌早期階段,美國密歇根大學癌癥綜合中心的最新研究解釋了胰腺癌的高致死性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在90%的胰腺癌患者中ATDC基因參與促進腫瘤的生長和擴散。同時,ATDC基因在胰腺癌從腫瘤前期到侵襲性癌繼而到轉移性惡性腫瘤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胰腺癌密歇根大學

    2019中國生命科學領域CNS盤點:曹雪濤 顏寧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研究揭示MLL家族蛋白復合物活性調節分子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在最新的合作研究中,解析了一類重要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復合物的結構,并闡釋了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2月18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于《自然》。  以基因組DNA和組蛋白

    清華大學取得世界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餓死癌細胞或成可能

    顏寧(左)指導研究組成員鄧東做實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模型  核心閱讀  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

    強!中國學者用最短時間突破100篇CNS生命科學領域成果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Mol Cell:科學家構建細胞死亡調節蛋白3D模型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Molecular 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名為Bax的細胞死亡調節蛋白的新型3D模型;當Bax處于激活狀態時,其可以在線粒體膜上形成孔狀結構,從而引發Bax蛋白從膜間隙釋放到細胞質中,進而誘發一系列的細胞死亡程序,該過程在癌

    冠狀病毒17問:2019-ncov疫苗有多重要?

    什么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鏈線性RNA病毒,也是一種最大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屬于網巢病毒目。我們通常說的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科的兩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個屬。  冠狀病毒的包膜是由雙層脂質和跨膜蛋白組成。病毒的

    同濟大學Nature子刊揭示驅動蛋白作用機制

      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法國國家科研中心LEBS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a kinesin–tubulin complex and implications for kinesin motility”的文章,首次精確闡明了驅動蛋白與微管蛋白的相互作用

    清華大學教授連發Cell,Nature文章:首發性結構生物學成果

      生物通報道:呼吸作用是生物體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之一,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一復合物出現缺陷會導致多種疾病。2012年清華大學的楊茂君教授曾在Nature雜志上報道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I的重要成果,這是當時世界上所解析的最大、也是最復雜的膜蛋白超級復合物結構。在此基礎上

    清華大學生科院在Nature上發表論文闡述染色質重塑機理

      2017年4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柱成課題組和李雪明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雜志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題為《Snf2-核小體復合物結構揭示的染色質重塑機理》(Mechanism of chromatin remodelling reveal

    清華Nature子刊發表表觀遺傳學新成果

      生物通報道:高等生物的基因組DNA圍繞著由四種組蛋白組成的八聚體,形成碟狀的核小體結構。基因組DNA以這樣的形式包裝成為染色質,使DNA受到良好的保護。通過“讀取”模塊識別組蛋白共價修飾是表觀遺傳學調控的一個主要機制。  最近人們發現了多種組蛋白賴氨酸酰化,比如巴豆酰化(Kcr)、丁酰化(Kbu

    Genes Dev解析致癌組蛋白突變引發癌癥的分子機制

      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7月31日在《基因與發育》(Genes&Development)雜志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H3 recognition by SETD2 methyltransferase》(甲基轉移酶SETD2識

    冷凍電鏡分辨率突破2?,顏寧等科學家連發新成果!

      5月26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的Sriram Subramaniam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冷凍電鏡(cryo-EM)突破了可視化蛋白質的技術壁壘。他們不僅用單顆粒冷凍電鏡獲得了小于100 kDa的蛋白復合體結構,還讓這一技術的分辨率突破了2 ?。  研究人

    華人科學家陳覺Nature發表研究新成果

      近日來自普渡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ultidrug transporter P-glycoprotein from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文章,報道了來自秀麗隱桿線蟲的多藥蛋白P-糖蛋

    華人科學家陳覺Nature發表研究新成果

      近日來自普渡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multidrug transporter P-glycoprotein from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文章,報道了來自秀麗隱桿線蟲的多藥蛋白P-糖蛋

    清華教授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酰化特異識別機制

      生物通報道:組蛋白翻譯后修飾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事件,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控制著染色質層面的遺傳信息解讀,在基因表達以及細胞命運決定等生命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近期在組蛋白翻譯后修飾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通過對表觀調控因子AF9和YEATS

    Science:熱點蛋白的突破性成果

      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是被研究得最多的蛋白激酶之一,它控制著細胞生長并且與癌癥、糖尿病等疾病有關。這種蛋白是巴塞爾大學的Michael Hall教授在大約25年前發現的,他也因此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  Hall教授最近與ETH Zurich的研究團隊合作,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揭示了哺乳動物

    Science深度綜述:冷凍電鏡的激蕩40年

      “It is very easy to answer many fundamental biological questions; you just look at the thing!”——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德?費曼教授  正如費曼教授所言,結構生物學的核心正在于“看清事物”。只

    2019年中國學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匯總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揭示HIV感染人體的機制

      近日,美國《科學》雜志—美國科學促進會在上海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美國 Scripps研究所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解析了CCR5蛋白質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并據此解釋了抗艾滋病毒感染的藥物馬拉維若是如何作用于該受體分子進而阻斷病

    Cell:重磅!首次破解人cGAS的三維結構

      人體是為生存而建造的。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受到一組免疫蛋白的嚴密保護,而且這些免疫蛋白裝備了幾乎萬無一失的雷達來檢測外來的或受損的DNA。  人細胞中的一個最為關鍵的哨兵是一種被稱作cGAS的“第一響應者”蛋白,它檢測外來的和發生癌變的DNA的存在,并啟動一種信號級聯反應,從而觸發身體防御。  

    冷凍電鏡可用來檢測化合物

      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能夠對快速冷凍在接近天然狀態的蛋白復合物進行結構分析。現在,冷凍電鏡不僅可用于測定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還可用于分子量相對較小的蛋白復合物,包括膜蛋白。這種強大的技術可以彌補傳統方法如X射線晶體學(XRD)和核磁共振(NMR

    浙江大學發表7篇CNS,在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取進展

      截止2019年10月10日,浙江大學在Cell,Nature及Science上發表了7篇重要研究成果,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成果:  【1】高熵合金是一類材料,其中包含五個或更多近似等原子比例的元素。它們非常規的成分和化學結構有望實現前所未有的機械性能組合。這類合金的合理設計取決于對幾乎無

    張海濤:Cell和Nature破解心血管疾病藥物靶標結構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能夠設計出新一代的藥物來對抗一系列致命的疾病。理解細胞表面的一類特殊蛋白(即藥物靶點)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挑戰之一。  4月5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electivity and diversity in angiot

    清華大學最新Nature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報道了線粒體II型NADH脫氫酶的晶體結構,相關論文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type-II mitochondrial NADH dehydrogenases”公布在10月21日的《自然》(Nat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