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即生活在我們腸道內的所有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在過去的幾年中,對于腸道菌群的研究,已經開始解開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它如何共生地影響我們器官的功能。特別是,微生物也對熱量吸收的方式和脂肪細胞的發育產生影響。通過研究沒有菌群的小鼠,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能夠解釋“微生物的缺乏如何對肥胖產生一個顯著的效果”。事實上,它引發了一種令人驚訝的代謝機制:白色脂肪細胞——它的過量可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被轉化成類似棕色脂肪的細胞(它們被稱為“米色脂肪”),以保護身體免于多余的重量及其破壞性的后果。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Medicine》上,可為全新的肥胖治療方法,打開新的大門。 哺乳動物有2種類型的脂肪:棕色脂肪,其主要功能是燃燒卡路里,以產生熱量;而白色脂肪則被用作能量儲存。在健康人體內,白色脂肪組織約占身體質量的25%。然而,當過量的時候,白色脂肪會引發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相反,棕色脂肪......閱讀全文
導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高脂飲食的攝入是導致全世界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人群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腸道菌群對宿主代謝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環境與宿主自身因素結合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比例及多樣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作為重要的串聯因素調節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近兩年來,以免疫檢查點為藥物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青睞。但是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癌癥患者因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最終出現不得不提前終止治療的情況。 而寄居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對該療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生孩子選擇剖腹產。但多項研究表明,相比順產生下的孩子,剖腹產明顯影響后代的機體健康。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Gut上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和蘇格蘭的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兒童更容易經常發生機體變態反應,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兒童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樣性較低而導致的。
馬洛塔教授 當王強(化名)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入維元診所的時候,他也僅僅是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最近幾年,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兢兢業業的敬業心,王強已成為房地產領域的“新秀大咖”,經濟的富足卻并沒有讓他覺得開心,反而更加疲憊,甚至有些心力憔悴。 “也走了幾家醫院,做了好多檢查,醫生都說沒啥大事,
炎癥性腸病(IB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是環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引發腸免疫紊亂,最終導致腸道炎癥反應形成。 來自流行病學、臨床及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的異常,而腸道菌群是該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觸發因子。 一、腸道菌群與IBD發病的研究現狀 1. IBD患病
美國華盛頓大學系統生物學教授Jeffrey Gorden以及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是腸道菌群研究的先驅。他們2006年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顯示,與瘦人的菌群組成相比,腸道中含量最豐富的兩類細菌,Firmicutes(厚壁菌門)和Bacteroidetes(擬桿菌門
“雖然國內外有關腸道菌群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它仍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沒有被發現。”近日,意大利ReGenera Res抗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維元診所首席專家馬洛塔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人體腸道菌群的細胞數量是整個人體的十倍,腸道神經細胞的數量僅次于大腦。龐大的菌群不僅僅會影響腸道的生態環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腸道菌群研究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時他們發現腸道菌群與機體多方面的健康都有著密切的關聯,那么近期腸道菌群領域又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此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 Med:腸道微生物能夠預防食物過敏 doi:10.1038/s41591-018
編者的話:“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對于崇尚冬補的中國人來說,此時是進補的大好時機。在很多人眼中,進補就是不加限制地開懷暢吃。然而,這雖然滿足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卻給腸道帶來了不小的傷害。快來一起看看冬季應該怎么護腸道吧!辛辣油膩,害苦腸道 麻辣火鍋、紅燒肉、滋補湯……冬季來臨,這些食物出現
腸道內的微生物達萬億計。在這些微生物中,宿主與健康腸道微生物之間是互利共贏的關系,宿主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而微生物則幫助宿主更好的生長發育、防御病原體以及促進新陳代謝。 但是在人體和微生物共生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那就是建立免疫系統和良好菌群之間的聯系,防止在免疫過程中良好的腸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將機體的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聯系了起來,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統到底和機體腸道菌群有著怎樣的關聯?免疫系統能夠被腸道菌群調節,抑或者其能夠主動調節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從而來影響健康? 本文中就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進行了整理,如下:
張成崗 2月24日清晨,呼吸著北京的早春清冷的空氣,張成崗驅車前往河北省保定市。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定監獄,打算與那里的管理者討論一下“菌心說”與預防犯罪相關研究的事宜,為下一步研究作準備。 “菌心說”是張成崗于2013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認為人體內存在的菌群決定了身體甚至心理的狀態。“我還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近年來,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 AAD)呈逐年升高的趨勢。AAD是指伴隨抗生素使用而發生的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幾乎所有抗生素均可引起腹瀉, 包括青霉素類、氨芐西林類、氯霉素類、克林霉素類和先鋒霉素類等。目前臨
在人體腸道中生活著數以萬億的共生菌群,它們的種類繁多,可達上千種,數量也很驚人,是人體細胞總量的10倍以上,迄今為止,仍有80%以上的微生物不為人知。這些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對于維持人類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在腸道中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能夠合成維生素、幫助人體從食物中吸收
腸道菌群對宿主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調節免疫系統的發育和調節炎癥。抗生素使用會擾亂腸道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并且常常導致對病原體的長期易感性。此外,抗生素使用也與一些生理變化相關,如肥胖、胰島素抵抗以及認知功能變化。因此,準確預測某一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有助于揭示這些變化背后的機制。 近日
重新發現腸道細菌 微生物組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種細菌是肥胖的病因。這個拿自己做試驗的科學家成功減肥的故事,也從腸道微生物學的角度,尋找到一個詮釋古老中醫藥理論的新途徑…… 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對于身高173厘米、年滿5
近些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將研究焦點轉移到了對腸道微生物和機體健康的研究上來,同時很多突破性的研究結果都闡明了腸道微生物和多種疾病發病的關聯,比如癌癥、肥胖、神經變性疾病等;2016年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腸道微生物的重磅級研究有哪些呢?為此,小編盤點了2016年關注度較高的10篇腸道微生物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賈偉教授團隊目前在腸道菌群代謝物檢測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基于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GC-TOF/MS)的高通量絕對定量檢測150種重要腸道菌群代謝物的微生物代謝組學分析方法,能夠在15分鐘內實現對血清、尿液、糞便或者細菌(如大腸桿菌)
近日,科技部新藥項目評審專家、國家微生態高技術示范工程基地負責人、著名微生態新藥創研專家、山東省微生態學會主任委員崔云龍教授指出,慢病高發是人類在為醫學發展史上的認識誤區買單。 崔教授指出,長期以來,人類在醫學發展史上,犯了一個不容小覷的錯誤,那就是過度重視人體自身的器官以及基因,忽視了共生器
腸道菌群是構成人體免疫體系的關鍵重要因素,滲透參與到免疫系統的前端、終端、末端,一旦免疫系統遭襲,腸道菌群往往也無法幸免于難,腸道菌群失調癥就是免疫紊亂難以避免的后果之一。在我們的固有認知里,腸道菌群失調是共生菌抑制和/或致病菌繁殖的結果,然而,近日EPFL全球衛生研究所Bruno Lemai
人體的腸道內寄居著大量微生物,數量超過10萬億個,而其中99%為細菌,是人體真核細胞數目的10倍以上。這些共生的細菌可以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營養的吸收過程,物質的代謝過程等,腸道微生物的組合以及菌群間的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使其形成一種生態平衡。在漫長的協同進化過程之中,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形成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賈偉教授團隊目前在腸道菌群代謝物檢測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基于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GC-TOF/MS)的高通量絕對定量檢測150種重要腸道菌群代謝物的微生物代謝組學分析方法,能夠在15分鐘內實現對血清、尿液、糞便或者細菌(如大腸桿菌)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賈偉教授團隊目前在腸道菌群代謝物檢測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基于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GC-TOF/MS)的高通量絕對定量檢測150種重要腸道菌群代謝物的微生物代謝組學分析方法,能夠在15分鐘內實現對血清、尿液、糞便或者細菌(如大腸桿菌)等樣
腸道微生物菌群被認為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但是微生物菌群是如何穩定建立的,還沒有很好的定量研究。在近期的《Cell Host & Microbe》上,通過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科學家們分析了新生兒和母親腸道菌群,分析了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建立。他們發現,自然生成的嬰兒和剖腹產嬰兒的
所有人的腸道中都生存著上萬億的細菌。如果要以一個尺度來衡量它們,它的重量大約達到了1.5 kg。由于從前很難或是不太可能在實驗室中培養它們,大部分的這些“看不見的乘客”都不為人所知。但在過去的5年里,由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Jouy-en-Josas研究中心的S. Dusko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