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世界翻起“筋斗云”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能越過十萬八千里。 幾百年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微觀粒子的層面驗證了“筋斗云”這種超能力的可實現性——利用量子糾纏發展出的量子隱形傳態,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就像孫悟空的“筋斗云”一樣,可以實現從A地到B地的瞬間傳輸。 中國科大牽頭承擔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今年發射,屆時可以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連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千公里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工程“京滬干線”項目正在穩步建設,將于年底前后建成,將推動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等領域的應用。 “如果我們帶著一個保險箱去北京開會,而保險箱的鑰匙落在合肥了,在合肥的同事可以通過量子隱形傳態將鑰匙的每一個特征都精確傳送到北京,而在此過程中他并不掌握這把鑰匙的任何信息。這在經典世界中是不可想象的。”潘建偉這樣描述量子世界與經典世界的差異。 在這個神奇的世界里開疆辟土,這個團隊有著明確的路線圖:通......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家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
多量子比特的操縱和糾纏是量子計算研究的核心指標。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期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制備的世界紀錄。《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
瑞士科學家為量子“糾纏”分類
“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特征,而且這種現象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6日報道,最近,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顯示了怎樣把不同形式的量子“糾纏態”有效而系統地分類。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于預測將一種量子態應用于新技術的可能性有多大。相關論文發表在
奧地利科學家創下量子糾纏新紀錄
??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奧地利科學家最近在量子糾纏系統領域創下新記錄:成功實現了20量子比特系統內受控的多粒子糾纏。研究人員在3個、4個和5個量子比特的所有鄰組間檢測到了真正的多粒子糾纏。新進展有望應用于量子模擬或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 包括通用量子計算機在內的量子系統需要大量量子比特,
印娟:與量子“糾纏”的女科學家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觀測站,小雨初歇。 印娟透過望遠鏡,在重重疊疊的云縫里捕捉到一點亮光。那正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當時‘墨子號’離開地面將近48小時了,我們第一時間就將地面的信標光覆蓋到它,為它點亮燈塔,打通建立天地鏈路的第一步。”在2
科學家首次用相機拍下量子糾纏圖像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9日(北京時間)報道,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赫瑞-瓦特大學以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研究人員攜手合作,首次利用照相機拍攝到量子糾纏的圖像。量子加密通信、量子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都需要依靠量子糾纏的物理特性,最新研究成果朝著開發這類應用邁進了一步。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世界翻起“筋斗云”
在《西游記》里,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能越過十萬八千里。 幾百年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微觀粒子的層面驗證了“筋斗云”這種超能力的可實現性——利用量子糾纏發展出的量子隱形傳態,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就像孫悟空的“筋斗云”一樣,可以實現從A地到B地的瞬間傳輸。 中國
量子糾纏是量子電池必不可少的量子資源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讓“量子糾纏”再次引發全世界關注。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院科研團隊與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證明了量子相干或量子糾纏在量子電池產生可提取功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量子資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關于量子電池的研究是近些年來頗受關注的量子科技問題,其中的
量子糾纏是量子電池必不可少的量子資源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讓“量子糾纏”再次引發全世界關注。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院科研團隊與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證明了量子相干或量子糾纏在量子電池產生可提取功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量子資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關于量子電池的研究是近些年來頗受關注的量子科技問題,其中的
量子糾纏是量子電池必不可少的量子資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78.shtm 中心自旋量子電池圖(受訪者供圖)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讓“量子糾纏”再次引發全世界關注。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院科研團隊與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證明了量子相干或
全國首個量子科技博士點-落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全國共新增54個學位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位列其中。這是我國首個量子科學與技術方向的博士學位授權點,也標志著該校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學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邁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首次實現量子機器學習算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機器學習算法。這是量子計算應用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性實驗工作。 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近日發表該成果。審稿人評價該工作“非常前沿,具有高度的興趣”“在量子機器學習這個重要而有趣的課題邁出了第一步”。 機器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糾纏態自檢驗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陳耕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糾纏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資源。學術界通常采用量子態層析的辦法來測定量子糾纏態,
科學家首次在晶體中存入量子糾纏態信息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科學家和德國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在一種特殊晶體中存入光量子糾纏態的編碼信息。參與研究工作的加拿大科學家認為,該項研究成果是量子網絡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讓量子網絡成為現實。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參與研究工作的卡爾加里大學物
《科學》:“懸浮”納米粒子可以推動量子糾纏的極限
懸浮在激光束中的玻璃顆粒可以相互作用(構想圖)。圖片來源:Equinox Graphics Ltd. 近日,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Benjamin A. Stickler領導的研究團隊把微小的玻璃球懸浮在真空中,使它們在近距離內相互作用,實現了精確地操縱“懸浮”納米粒子,從而開辟了探索日常
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51比特量子糾纏態制備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袁驍合作,成功實現了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制備和驗證,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測量的變分量子算法。該工作將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紀錄由
量子技術里程碑:科學家成功控制“量子光”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首次展示了識別和操縱少量相互作用的光子(光能包)的能力,這些光子具有高度相關性。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是量子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研究論文20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 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受激發射概念,為激光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而在新研究中,科學
中國科學家謀劃建“量子星座”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后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并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
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目前關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尚缺乏實驗檢驗。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
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目前關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尚缺乏實驗檢驗。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
這才是天團!那些與量子“糾纏”的青年科學家
1900年,德國。42歲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論”,曾經堅不可摧的牛頓力學大廈,被一束來自微觀世界的光探出罅隙。 100多年后,中國。“墨子號”“九章”“祖沖之號”……站在“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新起點,我國量子科技捷報頻傳,已成為國際量子科研版圖上的重要力量。 這些成績背后,是一群心懷“國之大
量子科學革命:中國科學家將引領風騷
量子力學是微觀物理學依賴的基本理論框架。自其提出一百多年來,在物理學基礎與應用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將量子信息和量子操控等方面發生著的改變稱為“繼續量子科學革命”。在這場科學革命中,中國科學家正在努力攀登,在某些領域已經占據鰲頭。 量子科學革命正在發生 早在
《科學新聞》特刊:量子星照耀中國空間科學之路
2016年,廣袤的夜空中又將出現一顆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屬于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歐美日科研人員還在進行地面量子傳輸試驗時,經過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們已經將量子科學實驗搬到了太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學對許多人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半導體超快量子控制非邏輯單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固態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郭國平教授、肖明教授與合作者成功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點體系的兩個電荷量子比特的控制非邏輯門。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邏輯門是計算機運算的基本單元,也就是集成電路上的基本組件。現代計算機的核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方量子通信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3月6日,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14, 090501 (2015)] 發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方量子通信方案,該方案在實用化、遠距離多方量子通信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多方量子通信旨在為多用戶保密通信提供基于量子力學原理的安全性。目前最遠的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半導體超快量子控制非邏輯單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固態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郭國平教授、肖明教授與合作者成功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點體系的兩個電荷量子比特的控制非邏輯門,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邏輯門是計算機運算的基本單元,也就是集成電路上的基本組件。現代計算機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國家博物館捐贈量子計算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829.shtm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應邀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相關科學元器件實物和原始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表示誠摯的感謝,并向中國科學技術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量子相變中量子金屬態存在
記者11月15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牽頭與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美國布朗大學等相關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完全證實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為研究量子金屬態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相關論文《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已在國際著名期刊《科學》上以“first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征自旋態制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成果于22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 “手征性是指物體和它的鏡像不能重疊。好比左右手,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征自旋態制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成果于22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 “手征性是指物體和它的鏡像不能重疊。好比左右手,互為
清華團隊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相比于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多個量子接口間的糾纏具備實現的基礎,將對量子信息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被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