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淮院士CellResearch亮點推薦程序性壞死重要成果
5月27日,廈門大學的韓家淮(Jiahuai Han)院士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Electrophysiologist shows a cation channel function of MLKL”,為我們亮點推薦了中國科學家近期發布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 程序性壞死(又稱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呈現壞死細胞形態學特征的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近年來,科學家們為我們提供了有關程序性壞死分子機制的許多細節,揭示了它在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功能。 細胞的程序性壞死由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家族以及Toll-like受體家族啟動,并通過和受體蛋白互作的兩個蛋白激酶RIP1和RIP3傳遞死亡信 號。2009年,北京生命科學院的王曉東實驗室發現了RIP3是在細胞程序性壞死通路必不可少的信號傳遞蛋白。2012年,王曉東實驗室再次利用精密的蛋 白分析與化學生物學手段,在發現了RIP3的特異性底物蛋白M......閱讀全文
韓家淮院士Cell-Research亮點推薦程序性壞死重要成果
5月27日,廈門大學的韓家淮(Jiahuai Han)院士在Cell Research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Electrophysiologist shows a cation channel function of MLKL”,為我們亮點推薦了中國科學家近期發布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 程序性壞
韓家淮教授最新JBC:細胞壞死關鍵因子
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浙江大學生科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細胞壞死關鍵因子:蛋白激酶RIP3的作用機制——RIP3-MLKL之間的相互作用在necrosomes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一點在人類和小鼠中均得到了證實。相關成果公布在JBC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廈門大
韓家淮,李勤喜Cell-Rep揭示致癌代謝物的致癌新機理
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2-HG Inhibits Necroptosis by Stimulating DNMT1-Dependent Hypermethylation of the RIP3 Promoter”的文章,揭示了IDH1 R132突變體產生的致癌代謝物2-HG會促
廈門大學韓家淮教授獲首發性研究新成果
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Gene Deletion of Gabarap Enhances Nlrp3 Inflammasome-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文章,首次針對γ-氨基丁酸A受體相關蛋白(Gabarap
林圣彩,韓家淮細胞自噬研究登國際刊物
細胞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種高度保守的代謝過程,參與了調節細胞物質的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間的代謝平衡,影響參與到生物生命過程的方方面面。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的兩位這一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發表了題為“Protein phosphorylation-acetylation cascade conn
記韓家淮院士:讓基礎研究成為創新的源動力
韓家淮,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副校長、應激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炎癥反應的細胞信號轉導網絡與腫瘤的關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兩個重要科研成果奠定了韓家淮課題組在生物學界的地位:一是在世界上率先發現p38通路在炎癥反應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二是第一個發現“RIP
NIBS、北大《Cell-Research》新文章
2014年10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以“Postzygotic single-nucleotide mosaicisms in whole-genome s
北大Cell-Research發表CRISPR新成果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源工廠,負責為細胞提供必要能源。線粒體未折疊蛋白質反應(UPRmt)是一種保護性程序,可以修復線粒體的功能障礙。神經元在UPRmt的系統性調節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人們還不清楚神經系統感知線粒體壓力在遠端組織誘導UPRmt的具體機制。 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Cell Rese
廈大韓家淮教授PLoS發現病毒復制關鍵因子
來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elo Is Required for High Efficiency Viral Replication ”的文章,通過遺傳篩選,發現pelo基因的缺失能令果蠅對果蠅C病毒的感染產生更強抵抗性,從而證實了
Cell-Research發現“勤能補拙”的生物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胚后敲除Mettl3(m6A甲基轉移酶)的小鼠模型系統研究了m6A修飾在成體動物高級神經系統中的功能,發現了“勤能補拙”的生物機制。長時記憶的形成是哺乳動物適應環境變化,智力發展所必需的,對于人類社會活動尤其重要。雖然以往研究已經揭示了一些與記憶形成相關的基因,但關于記憶形成效率的調控因
清華院士《Cell-Research》發表新成果
2014年10月21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egative regulation of BRI1 signaling by BRI1-interacting pr
廈大科學家Nature子刊等多篇文章獲免疫與癌癥研究新進展
生物通報道:廈門大學的韓家淮教授是先天性免疫信號傳導領域的世界知名學者,是p38這個進化上保守的應激信號通道的發現者和權威,在細胞壞死的研究上也有引導性工作。近期其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等處合作,分別獲得了p38α在樹突狀細胞抗原交叉遞呈中重要作用,以及miRNA與腸癌相關性的最新進展。 第一篇文章
清華院士Cell-Research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Ca2+/鈣調蛋白依賴的蛋白磷酸酶calcineurin(CN),是由一個催化亞基A和一個調控亞基B組成的異源二聚體。CN在多種細胞過程中起到了關鍵功能,比如心肌肥厚和T細胞激活。不過CNA調控區域的大部分結構還有待確定,CN活性的調控機制也存在相當大的爭議。 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獲得了全長
武漢病毒所Cell-Research發表研究新成果
Toll樣受體在先天免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Toll樣受體3(TLR3)可以識別病毒dsRNA,誘導機體生產干擾素(IFN)和促炎癥細胞因子,激活先天抗病毒應答。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通過表達克隆篩選發現,在先天抗病毒應答中RNA結合蛋白Mex3B是TL
韓敬東課題組研究成果在《Genome-Research》發表
近日,國際基因組研究權威期刊《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處的最新研究論文“Single-cell-level spatial gene expression in the embryonic n
廈大韓家淮院士權威期刊發布miRNA研究重要發現
來自廈門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ROCK抑制劑可通過提高PAIP2表達促進靶mRNAs脫腺苷化來增強microRNA的功能。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17日的Nucl. Acids Res期刊上。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的韓家淮(Jiahuai Han)教授及東京大學的助理教授Motoyuk
Cell-Research:吃瓜果治癌癥,不是白日夢!
近日,國際生物學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刊登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應用植物miRNA能夠被哺乳動物消化道細胞消化吸收,進入組織發揮基因調控這一發現,開發了一種口服miRNA混合劑給藥系統,并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口服腫瘤抑制性miRNA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mi
曹雪濤院士Cell-Research發布免疫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Siglec1通過泛素連接酶TRIM27誘導TBK1降解抑制了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9月11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曹雪濤現任
同濟大學《Cell-Research》解析病理性心臟肥大
2014年7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Tom70 serves as a molecular switch to determine pathological cardiac hypertrophy”,該研究指出, Tom70(線粒
上海生科院Cell-Research發表代謝研究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除去肝臟的Med23可通過調控FOXO1活性改善葡萄糖和脂類代謝。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16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王綱(Gang Wang)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
李勁松課題組Cell-Research發表新成果
哺乳動物單倍體胚胎干細胞(haESC)具有與正常胚胎干細胞類似的特性,可以在體外無限增殖,也能生成多種類型的細胞。不過這些細胞只含有一套染色體,這種單倍體特性使它們成為了研究隱性基因功能的理想模型。單倍體胚胎干細胞主要分為孤雌單倍體胚胎干細胞(PG-haESC)和孤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AG-ha
朱健康院士Cell-Research發布表觀遺傳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揭示出了Dicer非依賴性的RNA介導的DNA甲基化機制(RdDM)。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12月8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Jian-K
Cell-Research影響因子8.151-核心期刊排名第14
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并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 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自1975年開始,美國科學
Cell-Research:谷氨酰胺對癌細胞的新作用
來自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A proposed role for glutamine in cancer cell growth through acid resistance”的文章,圍繞谷氨酰胺在癌細胞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于經典觀點的新見解,指出谷氨酰胺在腫瘤細胞中的
Cell-Res報道韓春雨基因編輯新技術有效
2016年,生命科學界的一個熱門人物,當屬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韓春雨。在今年的5月份,他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提出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當前最火熱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發起
Cell-Research:分子學證據揭示高鹽飲食導致細胞炎癥
長期的高鹽飲食習慣可能會誘發一些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病等。這些疾病都與免疫系統的功能缺陷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但是,高鹽飲食是如何影響免疫系統從而誘發這些疾病的呢?中科院營養研究科學所研究院段勝仲領導的一個課題組發現,高鹽環境會導致巨噬細胞中的炎癥因子水平增加,而細胞的抗
我科學家《Cell-Research》揭示遺傳性耳聾原因
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美國愛默里大學、華大基因和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以“Letter to the Editor”的形式在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發表了關于顯性耳聾甲營養不良綜合征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題為“De novo mutation in ATP6V1B2 impair
北大鄧宏魁《Cell-Research》干細胞研究新進展
2014年9月5日,北京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華大基因、中日友好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以“Systematically labeling developmental stage-specific genes for the study of pancrea
生物物理所973項目發表Cell-Research文章
8月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凱組和趙永芳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 發表了題為Substrate-bound structure of the E. coli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MdfA 的研究成果。 細菌的藥物抗性是當今全球面臨
Cell-Research:一類全新植物異染色質蛋白
研究人員發現一類植物特有的新型組蛋白甲基化閱讀器ADCP1,并確定其為動物HP1(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異染色質蛋白1)功能同源蛋白,揭示出其在植物異染色質維持和轉座子元件沉默中的作用,彰顯了不同生命界中表觀機制的復雜性和保守性。 2018年11月13日,清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