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小分子可保護電子傳遞鏈的完整性,阻斷線粒體凋亡信號通路。這一研究被選作封面文章發布在7月21日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Xiaodong Wang)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王曉東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闡明細胞死亡的分子機理。在Cell、Science、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Mol Cell、PNAS等頂級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70多篇。 2005年至2009年,王曉東課題組接連在Cell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分別揭示出蛋白激酶RIP3是決定TNF-α誘導的細胞壞死的關鍵蛋 白,TNF-α能通過兩個不同caspase-8活性途徑誘導細胞凋亡,以及RISC激活過程中Argonaute2對siRNA反引導鏈的切割作用。 20......閱讀全文
細胞凋亡是生物發育過程中或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清除衰老及受損細胞的一種普遍現象。細胞凋亡的發生受胞外或胞內的多種刺激源所誘導,其中熱休克蛋白(熱激蛋白)是細胞凋亡的調控因子之一。細胞是通過調節自身的防御系統來適應環境脅迫,并且根據脅迫程度的強弱,利用自身遺傳機制或調控自身狀態抵抗脅迫,或
細胞凋亡是生物發育過程中或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清除衰老及受損細胞的一種普遍現象。細胞凋亡的發生受胞外或胞內的多種刺激源所誘導,其中熱休克蛋白(熱激蛋白)是細胞凋亡的調控因子之一。細胞是通過調節自身的防御系統來適應環境脅迫,并且根據脅迫程度的強弱,利用自身遺傳機制或調控自身狀態抵抗脅迫,或主動誘發細胞
C.起源于細胞核的凋亡信號及HSP的調控 細胞核內DNA的斷裂是細胞凋亡的一種生化特征,是由于特異的核酸內切酶活化后將染色質切割成較短的DNA片段。但是,DNA的損傷也可能是一個細胞凋亡級聯反應的早期信號轉導事件,經研究認為:當DNA發生斷裂后,組蛋白H1.2轉運至細胞質,通過激活Bcl-2蛋白-B
摘要 Bcl-2基因是一原癌基因,能抑制細胞凋亡。但近年研究發現,存在有Bcl-2敏感和不敏感的細胞凋亡現象。Bcl-2抑制細胞調亡的機制目前仍然不清,大多認為與Bcl-2的細胞內抗氧化作用及抑制鈣離子的跨膜運動有關。最近,Reed提出Bcl-2具有離子通道蛋白和吸附/錨定蛋白的雙重特性,并闡述
摘要 Bcl-2基因是一原癌基因,能抑制細胞凋亡。但近年研究發現,存在有Bcl-2敏感和不敏感的細胞凋亡現象。Bcl-2抑制細胞調亡的機制目前仍然不清,大多認為與Bcl-2的細胞內抗氧化作用及抑制鈣離子的跨膜運動有關。最近,Reed提出Bcl-2具有離子通道蛋白和吸附/錨定蛋白的雙重特性,并闡述
細胞凋亡是生物發育過程中或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清除衰老及受損細胞的一種普遍現象。細胞凋亡的發生受胞外或胞內的多種刺激源所誘導,其中熱休克蛋白(熱激蛋白)是細胞凋亡的調控因子之一。細胞是通過調節自身的防御系統來適應環境脅迫,并且根據脅迫程度的強弱,利用自身遺傳機制或調控自身狀態抵抗脅迫,或主動誘發細胞死亡
◆ TUNEL 與 ELISA 檢測凋亡的方法比較TUNEL法 細胞凋亡中, 染色體DNA雙鏈斷裂或單鏈斷裂而產生大量的粘性3'-OH末端,可在脫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轉移酶(TdT)的作用下,將脫氧核糖核苷酸和熒光素、過氧化物酶、堿性磷酸酶或生物素形成的衍生物標記到DNA的3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特種動物病原與免疫創新團隊首次證明水貂腸炎病毒及其非結構蛋白1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該發現為進一步解釋該病毒的致病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 水貂腸炎病毒屬于細小病毒科成員,該科病
RT2 PCR Profiler Arrays可用于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包括:癌癥研究、炎癥和細胞因子分析、干細胞研究、神經生物學、信號轉導通路研究、細胞黏附和細胞遷移、生物標記分子篩選和驗證截止目前,QIAGEN 擁有專利申請的PCR Ar
從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該所林安寧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修改了為時15年的蛋白激酶IKK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誘導細胞凋亡的理論,揭示了TNF不僅能調控細胞膜受體介導的凋亡通路,還能調控線粒體介導的凋亡通路,提出IKK抑制細胞凋亡的非經典模型。
線粒體這一細胞器在很久以前出現時是一個獨立的生物體,然而數千年來它越來越依賴于細胞的其他部分,現在成為了細胞的一個能量生成中心。線粒體與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為這一細胞器提供了與環境內容物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系。使得細胞出現問題之時線粒體能夠啟動防御機制。在發表于4月2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具有鎮靜、鎮痛、抗焦慮和抑制交感神經活性等藥理作用,相較于同類型藥物可樂定,DEX有更高的選擇性和內在活性;由于其對呼吸抑制輕微,并能維持非快速動眼睡眠,且便于喚醒,因此常被用于圍術期鎮靜。 同時,DEX還具有抗快速心律失常、抗缺血再灌注損傷
來自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條新的線粒體介導細胞死亡信號通路,并揭示出了抑制線粒體介導蛋白質穩態應激及細胞死亡的一個胞質溶膠網絡。這些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20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華人科學家、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生物化學與分
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利用來除去感染、受損或不必要的細胞,以幫助它們存活下去的一種機制。線粒體被稱作為是細胞的產能細胞器。但它們也在某些條件下激活了細胞死亡,幫助了機體清除受損細胞。 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利用來除去感染、受損或不必要的細胞,以幫助它們存活下去的一種機制。線粒體被稱作為是細胞的
來自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一條線粒體細胞死亡的新途徑,其與BOK蛋白有關。這一研究發現有可能促使開發出一些新方法在某些類型的癌細胞中觸發細胞死亡。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細胞》(Cell)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免疫學系主任Doug Green說:“新發現的線粒體
7月18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首席專家馬駿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在國際著名遺傳學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題為“Overexpression of Mitochondria Mediator Gene TRIAP1 by miR-320b Loss Is Associated wit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凋亡過程中,Bax和Bak激活線粒體蛋白酶OMA1促進了細胞色素C釋放。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王曉東(wangxiaodong)研究員。其主要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輻射醫學室科研人員利用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HIRFL)提供的碳離子束,研究高線性能量傳遞(LET)射線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分子機理獲得新發現。 細胞凋亡是電離輻射所致細胞死亡的主要形式。p73是p53家族蛋白成員之一,在人類腫瘤細胞中很少發生缺失或突變,反而呈現出很高量的
在10億多年前發生的一次內共生事件中,一個細菌被細胞所吞食,并最終變成了細胞器——線粒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1000種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其中的大多數現在從線粒體轉移到了細胞核中,并且是在細胞質中被翻譯為蛋白質。一個至關重要的輸入機制確保了這些蛋白質最終定位在線粒體內適當的位置。 發表在《自
在10億多年前發生的一次內共生事件中,一個細菌被細胞所吞食,并最終變成了細胞器——線粒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1000種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其中的大多數現在從線粒體轉移到了細胞核中,并且是在細胞質中被翻譯為蛋白質。一個至關重要的輸入機制確保了這些蛋白質最終定位在線粒體內適當的位置。 發表在《自
脊髓缺血再灌注損傷(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RI)主要發生于脊柱及胸腹部大動脈手術后,可引起不可預知的并發癥-截癱。SCIRI是多細胞,多介質共同發揮作用的病理生理過程,其機制主要包括氧化應激、炎癥應答和細胞凋亡等。近年來研究發現,低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來自廈門大學生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Gene Deletion of Gabarap Enhances Nlrp3 Inflammasome-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文章,首次針對γ-氨基丁酸A受體相關蛋白(Gabarap
最近,刊登于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圣猶大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線粒體細胞死亡的新型通路,該通路主要涉及蛋白BCL-2的卵巢殺手,其在其它方面稱之為BOK;該研究或幫助開發新型療法來誘發其它類型癌細胞發生細胞死亡。 研究者Doug Green博士指出,線粒體細胞死亡的機制
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基礎研究不斷深入,全年共發表科技論文6429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094篇,同比增長8.3%。在《Science》《Nature》《Cell》《PNAS》四大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12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涌現了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解析、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天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化學生物學方法所發現的死亡受體(Death Receptor 5, DR5)的第一個小分子激動劑Bioymifi,并且針對這一作用因子對癌細胞凋亡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hemic
ATP是細胞的主要能量貨幣(energy currency)。或許有人認為不僅肌肉收縮需要高水平的ATP,失控性的分裂癌細胞對于ATP也會有很高的需求。然而,由于某些原因癌細胞卻重編程它們的代謝發動機生成了較少的ATP。這一稱作Warburg效應的現象獨特地存在于癌細胞中,人們認為其背后的機
膿毒癥相關性腦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一種全身炎性反應所引起的彌散性腦功能障礙,以意識改變為特征,可有譫妄、昏迷、癲癇發作或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征,是ICU中常見的膿毒癥并發癥。膿毒癥患者并發SAE,其病死率增加20%左右。由于SAE診斷標準尚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Ther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