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致辭和白春禮院長的院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近年來中科院一系列重大科學進展,這讓我感到非常振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在日前召開的中科院北京分院京區黨委2017年度工作會議上,京區40余家科研院所的領導齊聚一堂。“振奮人心”成為一個屢屢被說起的詞匯。 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傅小蘭說:“一方面,已有的這些重大科學進展讓我深感科學院作為科研國家隊,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院里和分院都已經明確了2017年工作重點,這為各個研究所在新的一年繼續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指明了方向。” 在各位所領導暢談治所思路時,“事業”、“人才”和“特色”成為他們口中的“關鍵詞”。 做大事業一定要有頂層設計 中科院理化所所長張麗萍說:“在‘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做更好的科研,去影響國家層面的重大計劃和決策。” 談及過去幾年理化所取得的成績,張麗萍頗感欣慰。去年,科學院主導、理......閱讀全文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關鍵詞:第一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創新地位更重要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十九大報告把創新放在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樣一個定位,是對創新作用的進一步肯定和強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
在浦東國際機場圍欄的外有一道無形的網,這個網由埋設在地下的傳感器組成,這些傳感器不僅能夠分辨出是人還是動物在靠近柵欄,而且能夠精確地進行定位,一旦有人靠近柵欄,系統就會自動發出善意提醒。 劉海濤告訴記者,隨著傳感網技術的發展與成熟,未來傳感網將和目前的互聯網、通信網組成一個更加龐大
中關村創業講壇第4期上,北極光創投董事鄧峰在演講。 最近在美國硅谷的一次宣講會,被中關村管委會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主任顏梅津津樂道。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云帆率隊遠赴東京、多倫多等多地進行政策宣講,對接海歸。在美國硅谷的宣講會,一下子來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出國人員都已經多
上海 2012年10月18日電 /生物谷BIOON/ --10月8日,山中伸彌和John B. Gurdon 兩位科學家成為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發現成熟細胞能夠通過再編程而具有多能性”,再度掀起干細胞熱。在剛剛落幕的“2012LSAC生命科技論壇:干細胞技術與應用”上,幾乎
關于召開“2013年水資源生態保護與水污染控制研討會”參會報名及征文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加快推進我國水資源生態保護與水體污染控制,加強水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交流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推動水資源治理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全面提升我國水資源環境質量改善的綜合技術能力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從高校到科研院所、從企業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五年來,創新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調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一個話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政府大部制改革在新的一年里是否會有新的動向? 按照十九大部署,新一輪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不僅要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也要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并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不僅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也將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
李學龍的經歷有目共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碩博連讀;26歲受聘英國大學任教,不到30歲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終身教職;35歲當選IEEE(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在這個僅是進入就如同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群體中,李學龍仍是最年輕的會士之一。 不僅如此,他還獲得了何梁何利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他發表的I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一個話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政府大部制改革在新的一年里是否會有新的動向?按照十九大部署,新一輪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不僅要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也要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并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 不僅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也將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一個話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政府大部制改革在新的一年里是否會有新的動向?按照十九大部署,新一輪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不僅要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也要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并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不僅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也將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多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建所70周年。70年來,大化所人緊扣時代使命,堅持“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充分展示了“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傳承。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2010年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Ⅱ)工業化技術”在北京首簽工業化示范項目許可。陜西煤業化工集團、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技術許可方),與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許可方)正式簽約。陜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
8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的具體內容,提出了5個方面25項重大改革發展舉措,其中研究所分類改革成為此次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分類改革將對研究所產生哪些影響,如何使改革舉措全面落地,研究院所如何結合各自實際情況與改革路徑有效對
2013年,高福很“火”。2013可圈可點的生命科學人物,2013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除了新晉院士名錄,在不少年度排行里,高福都“榜上有名”。這與他回國10年的努力密不可分。 憶往昔十載光陰,令他倍感安慰的,有追隨著他回國的妻子、兒女,也有這十年來積攢的三件“功勞”。 推開門,記者驚
會議現場 6月28日下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舉行整合運行十周年慶祝活動暨學術報告會。 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副局長劉峰松,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上海生科院院長陳曉亞院士、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張建新、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司勝利、學術委員會主任林其誰院士,生科院生化與細胞
據中科院人事局網站通知,中科院近日任命李世杰為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任期服從年齡);免去任小莊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職務。 李世杰簡歷 1970年參加工作; 1978.09-1982.07,南京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地貌與第四紀
白春禮講話方新主持座談會座談會現場李振聲院士發言趙忠賢院士發言楊樂院士發言朱道本院士發言原院辦公廳副主任葛能全發言朱日祥院士發言 10月31日上午,“傳承歷史、創新未來”——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座談會并講話,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潘教峰,以及中科院院
白春禮論研究生培養:規模發展必須服從質量要求 提高培養質量是研究生教育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題 10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際,其研究生院北京雁棲湖校區翻起了一抔新土。這個中科院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基建項目的動工,顯得意味深長。六十年一輪甲子,中國科學院是引領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本報北京3月24日訊(記者祝魏瑋)今天,中國科學院正式頒布了《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綜合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繼2006年中科院頒布《中國科學院章程》后的又一重要基本制度。 據了解,《條例》共14章85條,包括總則、所長負責制、黨的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戰略研究與規劃、科研活動
這是中國科技史上一串閃光的名字: 黃昆,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200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劉東生,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2003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葉篤正,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2005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吳征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200
耀邦同志和中國科技事業 “他在中科院只待了120天,只占他參加革命60年的1/180。但他在這4個月里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84歲的前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口中的“他”,就是胡耀邦。 1975年7月22日,吳明瑜第一次見到才來中科院上班的胡耀邦,并開
在過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學在人類健康、生命科學、現代農業、材料科學等方面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200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古屋大學的野依良治(R. Noyori)教授曾將化學比作現代科學的中心,而將合成化學視為化學的中心。“合成化學區別于其他學科最顯著特點就在于它具有強大的創
成都山地所與中鐵二院在川藏鐵路沿線開展聯合野外科學考察崔鵬院士等在中巴公路改擴建工程現場處置堰塞湖災害 當一家科研機構決定向“改革”要發展動力的時候,必然要經歷一個“重新審視、痛定思痛”的艱難歷程。 他需要再次回答“什么是特色”、“主戰場在哪里”、“需求如何帶動學科發展”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并得讓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1953年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現任有機所研究員、有機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顧問、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化學化工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