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倫敦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引發一個意大利家庭對疼痛的敏感度異常降低。研究小組成員希望,這篇發表在《BRAIN》雜志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用來尋找解決慢性疼痛的新療法。 研究中的意大利家庭Marsilis,有6個家庭成員,他們的疼痛反應都區別于他人, “即便是自焚或發生骨折,Marsilis家庭成員都不會感到任何疼痛,但是他們皮膚上表皮神經纖維密度正常,相關神經都存在,不過沒有行使相關功能”,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倫敦大學沃夫森生物醫學研究所的Dr James Cox說,“我們正試圖解釋為何Marsilis家庭成員感覺不到疼痛,這也許是能幫助我們尋找到緩解疼痛新的療法。” 人群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會有中度到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除了普通的止痛藥以外,有些慢性疼痛仍是難以解決的。了解由罕見遺傳病引發的先天性無痛覺癥的原因,將是尋找新的疼痛緩解療法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制藥公司的研究人員正在積極探索另外兩種......閱讀全文
近日,行業媒體GEN網站統計了基因治療發展的程度。據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的Trialtrove數據庫記錄,目前有729種基因療法,其中近三分之二(461種)為臨床前研究。這些療法已經在1,855項臨床試驗中進行了評估,大部分為早期階段。圖片來源:Pixabay
有數據顯示,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發生率高達20%-45%。在我國,2011年慢性疼痛患者已經超過1億人,其中竟有約80%未接受合適的鎮痛治療,許多人由于自身觀念、經濟狀況等原因,遇到疼痛往往選擇忍,甚至把能忍痛視作英雄和勇敢的表現,如今,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改變,人們漸漸認識到,慢性疼
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帶來的安全危機 為什么需要格外擔心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這不是人文關懷,而是嚴謹的科學問題。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帶來的危害 1) 個體選擇不能強加于人類社會。因為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后,被編輯的個人會和其他人婚配,其后代也會帶有編輯后的基因。因此,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影響就不限于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有部熱門戰爭小說中說道: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么,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這個話同樣可以引申到一個家族一個企業。1986 年,擁有恒隆集團和恒隆地產兩個上市公司的陳啟宗、陳樂宗兄弟在美國創立
詹姆斯(James*)和馬特(Matt*)兩兄弟成長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英國德文郡(Devon),對兩個孩子來說,日常的嬉鬧也要小心翼翼——小小的傷口或是磕碰都能把他們送進醫院。 他們患有血友病(haemophilia),一種由于凝血蛋白缺乏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性遺傳病。它已經困擾了家族中數代
在微生物中,病毒最適合成為新興的病原體,因為它們能夠通過突變、基因重組和重配感染新宿主并適應新環境。腸病毒是最常見和最危險的水傳播病原體之一,會導致偶發性疾病和流行疾病。與腸病毒有關的主要健康問題是胃腸道疾病,但它們也可能引起呼吸道癥狀、結膜炎、肝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和慢性疾病。非腸道病毒如呼吸
“你骨折過多少次?”一名記者問史蒂芬·皮特(Steven Pete)。 “天吶,我也不知道,” 史蒂芬笑了起來:“大概有70、80次吧。”這實屬情有可原——史蒂芬是一名幾乎沒有痛覺的“怪人”,壓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受過傷。史蒂芬是一名先天無法感知疼痛的患者 1981年,史蒂芬在華盛頓州的一個小
孤兒藥(Ophan Drug)是指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罕見病的藥品,而罕見病是一類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的總稱,又被稱為“孤兒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65‰~1‰的疾病即可被定義為罕見病。不過,世界各國根據自己國家的具體情況,對罕見病的認定標準存在一定差異。 目前
2018年上半年,FDA藥品審評與研究中心(CDER)批準了17個新藥,這些新藥包括新藥申請NDA中的新分子實體(NME)和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 上圖是過去10年中,CDER每年批準的新藥數。2018年上半年CDER批準的新藥包括5個BLA和12個NME。相比于2017年上半年的23
在去美國就醫后,有67%的中國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原因之一是,美國的臨床醫學正在向“精準醫療”的方向發展。一旦患者對抗腫瘤藥物產生抗藥性,美國的新藥臨床試驗很可能成為中國癌癥患者的最后一搏。 三年前,骨科醫生李明磊感到左胸疼痛越來越重,他決定去做一次CT檢查。在發現肺部有一個4公分左右的結節
在求醫問診時,患者訴說最多的癥狀是疼痛。但人們感受疼痛、忍耐疼痛以及對疼痛作出的反應各不相同,這使醫生很難知道,該如何有效治療每個患者。 那么,為什么每個人的痛感不一樣?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我們一生中經歷的所有疼痛,都源于使我們對疼痛較敏感或較不敏感的那些基因。不過,我們的心理
幾點不睡就算熬夜呢?這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一到晚上十一點,就會“全身失去知覺”,而有的人覺得“凌晨一點睡正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但大都不會離開“白天工作晚上休息”這個大規律。 有一位記者問NBA球星科比:“你為什么能如此成功?”科比反問道:“你知道洛杉磯凌晨四點鐘是什么樣子嗎?”以此
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審與研究中心(CDER)的數據統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FDA批準了11款創新療法。而根據FDA生物制劑評審與研究中心(CBER)的數據統計,在2020年一季度,FDA還批準了一款食物過敏免疫療法(Palforzia)和一款流感疫苗(Audenz)。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1月30日,《柳葉刀》新冠病毒專題新發兩篇文章。 一篇分析了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由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張麗、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的張欣欣等人完成。 研究樣本來自2020年1月1日至20日武漢金銀潭醫院收治的確診患者。研究指出,2019-nCoV感染呈簇狀發作,更可能影響有并發癥的
1月30日,《柳葉刀》新冠病毒專題新發兩篇文章。 一篇分析了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由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張麗、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的張欣欣等人完成。 研究樣本來自2020年1月1日至20日武漢金銀潭醫院收治的確診患者。研究指出,2019-nCoV感染呈簇狀發作,更可能影響有并發癥的
摘要: 賽默飛世爾特約 生物通撰稿 一、前言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突飛猛進,深刻的改寫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音。但如果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也帶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比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本來是腎病貧血患者和癌癥化療貧血患者增加血液中紅細胞百分比的良藥,也是早期最成功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一、前言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突飛猛進,深刻的改寫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音。但如果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也帶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比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本來是腎病貧血患者和癌癥化療貧血患者增加血液中紅細胞百分比的良藥,也
上個世紀初,世界上三分之一人死于肺炎、結核、腸炎及腹瀉。今天心臟病和癌癥成為人類的主要殺手,因肺炎和流感死亡的人數則不到4.5%。 這是人類應用抗生素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1]。而現在人類卻又走到了事情的另一個極端: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菌的出現及廣泛傳播。 一項世界規模的宏基因組研究顯示
近日,《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基因組學和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科學家通過基因測序梳理出在7300年的時間跨度里,鐮狀紅細胞突變在全球傳播的宏偉歷史。這一發現對于鐮狀細胞貧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5月24日,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巨大突破的程亦凡應邀來到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這位跨越物理和生物兩大領域的學者大器晚成,2013年,他與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的David Julius教授一起解析了近原子分辨率的膜蛋白TRPV1結構,成為冷凍電鏡領域的重大突破。當時,在這項研究剛剛發表不久,北
上午12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外科醫生徐棟看完了最后一個病人。 今天上午,他一共接待了36位病人;7年前,他剛參加工作時,腫瘤預防門診大概是省級醫院里最“冷”的門診,病人經常是個位數,甚至“0”門診。 最近幾年,就診的病人越來越多,每天都有三四十人來咨詢,有其他科室推薦來、懷疑
新發現報道 1791年,離圣誕節僅剩20天時,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被細菌擊倒,留下尚未完成的《安魂曲》撒手人間。 那個冬天的維也納城,許多年輕男子死于與浮腫相關的疾病,莫扎特也不例外。逝世前他嚴重浮腫,竟至無法上床休息。一些當時的樂迷也記錄到,他全身浮 腫、背疼
自從人類最初從我們的原始祖先進化以來,我們就陷入了與人類遭遇的最大傳染病—瘧疾的斗爭之中,瘧疾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來傳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兩分鐘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瘧疾而死亡。2016年在91個國家中(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有2.16億瘧疾感染病例,相比前一年增加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或許都并不了解抗瘧疾藥物、蚊帳,甚至對瘧疾的基本知識都并不太了解,但我們的機體仍然能夠有效抵御瘧疾的感染,在人類與瘧疾激烈的斗爭中,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就是使我們對病原體變得并不那么友好,而這或許就是事實。 在幾千年的時間里,我們機體遺傳密碼中發生的隨機差異會無意中降低
早前,一項超 200 萬人的臨床研究表明:單身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風險分別是這樣的: 相比已婚人士,未婚人士死于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分別提高了 43% 和 55%,離婚的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提高 35%,喪偶的人罹患腦卒中的風險提高 16%。 有些同志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想法怕是穩不住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