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速和緩,語氣平靜,自始至終面部表情幾乎一成不變——昨天(9月15日),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出現在《楊振寧傳》首發式上。這位89歲的老人,波瀾不驚的言談下,暗藏著滿滿的直率和智慧, “腦子太好了,記憶力太強了,哪兒像是奔90的人呀!”在場年輕人紛紛發出了驚嘆。談傳記—— 小書店發現自個兒傳記 讓許多讀者感到意外的是,昨天首發的《楊振寧傳》的最初版本,其實并沒有征得楊振寧的同意,而楊振寧當年發現那本書,竟然是在清華大學一家小書店里。 《楊振寧傳》的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退休教授楊建鄴。1996年,他萌發了寫《楊振寧傳》的念頭,隨后他寫信給楊振寧,但接到的回信說:“現在不是時機。”時至2002年,楊建鄴已經搜集了大量資料,他采取了“先斬后奏”的方式,“我先寫了再說。”2004年,楊振寧的夫人去世,在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的邀請下,楊振寧回到了清華,不久,他碰巧在書店里發現了這本《楊振寧傳》。 ......閱讀全文
屠呦呦早年在工作中 諾獎落京東,青蒿素名。 良藥治瘧救蒼生。 百般艱辛實驗難, 醫典啟明。 協作會戰興,遞補相競。 古方須賴科技成。 埋頭干事何顧它, 呦呦晚鳴! 10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為新晉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
曹洪欣:醫學博士,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院首席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中醫藥話題總是不斷,詆毀者有之,力挺者有之,互聯網上更是聚集著一大批“中醫粉”、“中醫黑”,論戰不休。您怎
2011年9月25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9月23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領獎。當日,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81歲的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
隨著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起公眾廣泛討論的除了其“三無”身份外,還有助其捧得大獎的青蒿素。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中國為世界貢獻了七成以上的青蒿素原料,但中國企業在這一產業的競爭力卻十分有限,利潤豐厚的下游部分基本被國際巨頭把控。與此同時,中藥行業整體呈現邊緣化趨勢,去年
2016年的中國科學,天空漂浮著幾朵烏云。針對中國建設下一代巨型對撞機的爭論,近日因為丘成桐先生的網上聲明,和楊振寧先生的公開回應,而浮出水面,進入大眾的視野。一下子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 楊振寧和丘成桐都是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師。兩位先生對話,照理說沒有小輩插嘴的份,更何況巨型對撞機建造與否,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多得多,多到難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類如此愚昧,我們還有什么物事必須難以釋懷? 1、施一公教授的演講 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干活’。”2018年初,出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發現青蒿素更多“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周易·系辭下》
2015年,誰是中國科技界最牛的“牛人”?這一年,我們又造出了哪些“神器”?發生了哪些大事將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科研成果的轉化? “牛人” 【屠呦呦】本土科學家首獲諾獎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因而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生
黨管人才是歷史實踐的必然回歸 走高技術跟蹤路線30年了,實踐證明,不重視基礎研究、單純跟蹤將永遠落后。發現和發明是自古華山一條路,還是條條道路通羅馬?世上事殊途同歸是經常有的。當然創新比跟蹤難得多,難在何處?是體制問題,還是隊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終于在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30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為其在抗寄生蟲領域的杰出貢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其中,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Satoshi Omura因為他們開發出了抗蛔蟲新藥阿維菌素,為人類健康做出了重
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隆重頒發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一位志探風云數十載,帶領中國氣象事業邁入國際先列;一位為國深潛半甲子,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 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應時代之需,解國家之難,為黨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從2000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基礎創新發展方向,能夠發表學科奠基性、基礎性原始創新成果;從技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技術創新發展方向,能夠引領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方向;同時,都能夠迅速傳播創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廣泛認同,具有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實際表現講
圖1. 抗瘧藥青蒿素。自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從中草藥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中發現了青蒿素 (artemisinin) 之后,人們已合成許多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包括活性比青蒿素更好的雙氫青蒿素 (dihydroartemisinin)。為了保護這一重要
此前在公眾視野里默默無聞的屠喲喲獲得拉斯克獎,也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文革”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特殊時期的秘密任務 拉斯克獎獲獎者視頻訪談,屠呦呦正襟危坐,嚴肅宣布“我叫屠呦呦。”一句話說完,才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上翹,勉力笑了一下。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國科技界把攢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評委會只得忍痛割愛。 由科技工作者、資深科技記者和廣大讀者評選出來的2013年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堅持以往的全面視
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
《辭海》給科學下的定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想的知識體系。”什么是藝術?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辭海》給藝術下的定義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我對這一定義不太滿意,就上網搜索,發現托爾斯泰在《藝術論》里把藝術定義為“能夠把自己的感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10月1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公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幾乎同時,業界爆發出對“陳列平”的關注。 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發現了PD-L1抗體在癌癥治療上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理由是“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獎被許多人認為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于諾貝爾獎的大獎,屠呦呦的獲獎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內有的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把青蒿素稱為中藥
世界超導百余年研究史中,在兩次高溫超導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時刻,趙忠賢帶領的團隊都“跑”在前列。五十年磨一劍,趙忠賢用一輩子的熱愛與堅守,讓中國高溫超導科研地位躋身國際前列。因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趙忠賢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
如果我的這篇文章寫得奇臭無比,那么無論它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還是村口小賣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點也不復雜。但在學術界,一篇文章發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別。 《科學通報》最近重發了“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40年前首發的這篇論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發表諾貝爾獎級的成
如果我的這篇文章寫得奇臭無比,那么無論它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還是村口小賣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點也不復雜。但在學術界,一篇文章發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別。 《科學通報》最近重發了“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40年前首發的這篇論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發表諾貝爾獎級的
最近,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在國內,這兩位科學家卻遠不如另一位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受關注。有人認為,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雖然發現了PD-1抗體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但首先邁進大門意識到
2015年的國慶假期,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假期。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我國85歲女藥學家屠呦呦,憑借著發現抗瘧疾特效藥青蒿素,摘得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不過,青蒿素這一中國版的原創藥在給中國科學家帶來無上榮耀的同
青蒿素基本專利與我失之交臂 30年后國內專利布局已具雛形國際市場占有率不足1% 2015年的國慶假期,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假期。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我國85歲女藥學家屠呦呦,憑借著發現抗瘧疾特效藥青蒿素,摘得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
屠呦呦的獲獎,給中國科學界帶來的應該不僅僅是一座獎杯。透過這面多棱鏡,探討分析其折射出來的現象與問題,對于推動我國的科技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不無裨益。 首先,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