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名市民趴在泰國曼谷被洪水淹沒的街道上。 原本預計最嚴重的洪峰在10月29日并沒有出現,泰國首都曼谷暫逃一劫,但這兩天還會有洪峰,更惡劣的考驗還在后面。泰國權威部門發出的消息,洪災將會在11月改善。但由于泰國在全球經濟產業鏈中的地位,這場洪災也著實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 糧食隱憂 據泰國農業部稱,這場最嚴重的洪災預計將造成2011-2012作物年度約600萬噸稻米受損,這較最初估計增加50%。 不過,這600萬噸的損失僅僅是一個初步預估,洪災惡化可能削減泰國稻米產量至1900萬噸。洪災之初,官方估計總產量可達2500萬噸,但現在看來,這個數字還屬樂觀。泰國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已有160萬公頃農田被淹沒,迫使政府將今年主要作物產量預估下調24%。 嚴重的是,上述數字都沒有考慮另一個事實,洪災造成的種子缺乏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第二茬作物減產。 分析人士指出,泰國......閱讀全文
富裕國家將來可能面臨更多洪災影響 現在,許多富裕國家能夠通過使脆弱性降低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減輕它們的三角洲洪災風險,但一個陳述基礎結構成本不斷高漲的模型表明,這一降低風險措施可能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最終,富裕國家在將來可能經受與發展中國家相似程度的洪災壓力。為了計算某特定三角洲人群遭受洪災
《自然—氣候變化》 洪災未來將導致歐洲財政損失加大 在未來幾十年里,歐洲因為洪災導致的年均財政損失有可能將繼續顯著擴大,這是《自然—氣候變化》上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大型洪災諸如2012年6月影響了歐洲多個國家的那批洪水災害和當下正在影響英國南部部分地區的洪水等,都預計將在氣候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汕頭市潮南區陳店鎮的道路成了垃圾焚燒場。練江沿岸成了大型垃圾堆場。洪水退后,練江兩岸殘留了許多垃圾。 洪水過后,潮汕地區變身垃圾場――近日,微博、微信上不停有人曬出汕頭、揭陽等地出現的垃圾堆,觸目驚心,路人無不掩鼻而過。 8月中旬,由于練江流域遭受大面積強降雨,揭陽普寧和汕頭潮南
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大西洋上空的溫濕水汽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豐富的雨水。然而,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英國近年來不斷遭受惡劣天氣的影響,洪災頻發,這就給英國保證飲用水安全,盡可能避免洪水給飲用水帶來污染提出了新挑戰。 面對這一新情況,英國政府作出明確的職責劃分,水務公司在保證飲用水安全,避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美國中西部地區發生單日降雨量達到3英寸(約76毫米)及以上的極端暴雨事件的數量增加了一倍,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達數十億美元。氣候變化說的支持者認為,這一趨勢與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有關。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落基山氣候組織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日前公布的一項
全國降水量預報圖新疆降水距平百分率 近日,中國大部地區的氣溫快速上升。但是新疆北部由于前期積雪較深,升高的氣溫使得多個地區發生了融雪型洪災。 據中央氣象臺觀測資料顯示,昨日新疆阿勒泰地區最高氣溫4~11℃,沿天山地區的氣溫10~16℃,南疆的氣溫普遍達到18~22℃。目前,新疆青河、伊犁河谷地區
1月15日,在距巴西里約熱內盧約130公里的新弗里堡,當地居民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穿過一條被洪水淹沒的街道。克里斯蒂娜 本次拉尼娜現象始于2010年6月 是過去一個世紀最強的拉尼娜現象之一 氣候專家預測 拉尼娜現象不會在第一季度結束 可
英國顧問機構Technavio的報告指出,2020年前智能水資源管理市場每年將有19%的年復合成長率(CAGR),不過水資源產業目前遭到許多挑戰,如環境沖擊、老舊的基礎設施及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等,自來水公司每年還要比往年多花費1800億美元提供干凈的水資源。據外媒報道,近期,美國佛羅里達州L
英國 撥10億綠色資金 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英國已撥出超過2/3的快速啟動資金,用以幫助最貧窮和最脆弱地區的人民適應氣候變化,這表明英國在2012年底前總撥款達15億英鎊的承諾正在按計劃進行。” “我們已承諾,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將是最綠色的政府。這次通過的10億英鎊快速啟動資金對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盡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更讓人感到混亂的是:不是都說暖冬了嗎?怎么冬天還這么冷?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
游客與帕紹市政廳墻上的水位線合影留念。 靠近奧地利邊境的德國城市帕紹是座歷史名城,交通便利、旅游業發達,但因其位于多瑙河、因河及伊爾茨河三河交匯處而頻遭水災。兩個多月前,一場500年未遇的洪災侵襲帕紹,數萬居民遭遇斷水斷電,13米的洪水位達歷史新高。當問及抗洪防災經驗時,帕紹旅游局總經理皮亞?
封面故事:人類活動影響極端降水量的證據 人類活動的一個顯著效應已經在所觀測到的氣溫和平均降水量趨勢中被檢測到。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研究工作正式識別出關于極端降水量的人類影響“指紋”,而且評估人類對特定天氣事件的影響已被證明是困難的。現在,兩個小組提供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
圖為鐵礦加工廠的生產污水直接排入了鎮政府附近的公路旁 今年5月初,江西省定南縣遭遇特大暴雨,成為贛州市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定南縣鵝公鎮的日降雨量創下了全省入汛以來的最高紀錄。 這起特大洪災,至今讓鵝公鎮的老少村民記憶猶新:山體滑坡、房屋倒塌、農作物被淹
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孟加拉國有越來越多的“氣候移民”從沿海低洼地區向內陸大城市移民。圖為該國首都達卡一條河流上的小船。 由于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亞太地區未來將面臨大規模“氣候移民”的嚴峻挑戰,這是總部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發出的警告。 這
由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處與國際援助合作署委托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一些地區在今后幾十年中面臨著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干旱、洪水、熱帶風暴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其中東南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風險最高。 這份8月22日公布的研究報告說,最貧窮國家和最缺乏抗災經驗的國家將成為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為應對與氣候
在廣州居民對于水浸街治理成效的質疑聲中,近日有關部門發布了《廣州2013年度水務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似乎終于要給出一個正式的說法了,按道理應該點個贊,然而根據相關報道,卻仍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白皮書》針對2013年8月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刊載的由世界銀行工作人員撰
最近,在巴西多地都出現了魚群成批死亡現象。與“末日預言”無關,有關調查顯示,干旱是導致魚群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則在于日益加重的環境污染。 巴西多地出現魚群死亡 11月14日,在巴西東北部地區,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742公里之外的一個縣城的公園池塘內,數百條死魚漂浮在水
洪水、火災、融冰和高溫。從煙熏火燎的莫斯科到置身汪洋的愛荷華州和北極,這個仲夏季節的地球似乎要崩潰了。以此,科學家們表示,這并不只是一個征兆,而是惱人的氣候變化已經大行其道的跡象。 據美聯社報道,專家認為,目前亟需更好的手段來預報極端事件,比如俄羅斯的熱浪和森林火
沿海地區易受洪水侵襲,在人口密度高的沿海社區尤易造成大規模損失。歐盟委員會日前發表公報說,其資助的兩個項目開發出新的預警系統和決策系統,有助保護沿海居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其中,MICORE項目開發出一個早期預警系統,可模擬風暴中波浪沖擊海岸帶來的危害,幫助改善災害預測和響應方式,從而保護公
6月27日18時15分,隨著最后一車土石投入河道,決口6天的撫河唱凱堤終于合龍,提前三天完成封堵任務。 據了解,對修復的大堤進行加固、加高和防滲處理,預計還要用到5000方石料和2萬方黏土,在三天內完成。 “27日我在唱凱堤值班,早晨起來發現,前幾天還
氣候變化可能令亞洲降雨量猛增,但是環境專家指出,生態系統被破壞是更直接地導致致命洪災的因素。 據法新社報道,專家表示,大面積的毀林,將濕地轉變為農田或在濕地上修建城市,在自然排水系統中傾倒垃圾等都加劇了洪水的影響。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曼谷辦公室的項目協調員嘉尼士?
7月10日,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新華垸發生重大險情:治河鎮南堤紅旗閘管身新老土結合部位發生滲漏,出水流量半小時內,便由每秒1立方米迅速發展到每秒10立方米,引發堤身開裂,終致堤身下沉潰口。 當日的緊急救援中,也出現了令人驚心的一幕:十多輛滿載麻石的卡車組成了“卡車敢死隊”,在大堤兩邊一字排開,
15日,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與亞行在北京聯合舉辦了《2012年亞太地區關鍵指標--亞洲的綠色城市化》報告發布會,報告警告亞洲各國,如果管理不當,城市化將對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亞洲必須采取共同行動,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城市做準備。 報告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亞洲
本報訊 由四川省瀘縣質監局與瀘縣農業局共同合作起草的《洪水再生稻栽培技術》瀘縣地方標準,日前正式通過專家組審查驗收,成為全國首個出臺的“洪水再生稻”栽培地方標準。 2007年,一場特大洪災襲擊瀘縣,為減輕洪災損失,瀘縣通過“洪水再生稻”栽培技術,為災區挽回經濟損失1570.8萬元。中國農業
這張圖像是由美國宇航局“海洋”衛星拍攝的。圖像中可見3月11日日本強震之后仙臺附近地區冒出的滾滾濃煙。圖像拍攝于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這張圖像由“大地”衛星拍攝,顯示日本東北部地區沿海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圖像同樣拍攝于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這張圖像顯示日本仙
1 為什么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
北京6月17日電 16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發表了。報告顯示,中國的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政策已取得明顯成效,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報告以中國《全國生態環境十年(2000-2010)變化遙感調查與評估》為藍本,調用了2萬多份衛星圖片以及土壤、水文和氣象數據,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水利事業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一號文件的形式關注水利事業,凸顯了黨和政府對水利事業的高度關注。這是水利事業的發展機遇,也是科技工作者沉甸甸的責任與義務。本報特約請水利、農業、政策領域的有關學者解讀文件,提出建議,以科學引領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今天刊登第一篇。
面對自然災害,沒有一個國家準備萬全。實際上,世界上最富的一些國家準備得卻是最差的。關于如何減少氣候變化造成的巨大的人身和安全損失,克里奧?帕斯卡爾指出了一條道路。 在中國和緬甸遭受熱帶風暴和地震嚴重災害襲擊之際, "中外對話"再次刊發克里奧?帕斯卡爾今年初建議的各國就環境變化如何采取更好預防措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