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效評價阻礙科學創新
開墾少有人涉足的科學領地,有可能收獲重大的科學影響,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規的研究方式,這類研究常被稱作“探索性研究”,與基于常規方式的“開發性研究”形成對照。可以預見,前一類研究中涉及更多“新穎性”,因而也有可能發現更多潛在的科學創新。 然而,創新的科學研究是否總是受人待見?科學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應對?荷蘭萊頓大學助理教授王健等人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科學研究的新穎性與其影響力之間復雜的關系及其對科學政策的啟示。 如何判斷科學新穎性 科學研究中的新穎性容易感知,卻不易衡量。王健等人采用了一種“組合新穎性”的視角來量化科學研究中的新穎性。新穎性被定義為通過新穎的方式對已有的知識碎片進行重新組合。作者指出,這種定義有其理論淵源。具體操作上,作者仿照他人的做法,將一篇研究論文的新穎性量化為它在多大程度上以新穎的方式重新組合先前的知識碎片,而知識碎片則以期刊作為衡量單位。與他人做法不同的是,作者關注的是一......閱讀全文
短效評價阻礙科學創新
開墾少有人涉足的科學領地,有可能收獲重大的科學影響,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規的研究方式,這類研究常被稱作“探索性研究”,與基于常規方式的“開發性研究”形成對照。可以預見,前一類研究中涉及更多“新穎性”,因而也有可能發現更多潛在的科學創新。 然而,創新的科學研究是否總是
短效評價阻礙科學創新
開墾少有人涉足的科學領地,有可能收獲重大的科學影響,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規的研究方式,這類研究常被稱作“探索性研究”,與基于常規方式的“開發性研究”形成對照。可以預見,前一類研究中涉及更多“新穎性”,因而也有可能發現更多潛在的科學創新。 然而,創新的科學研究是否總是
高校科技評價機制改革-提升創新能力堅持開放評價
近日,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技能點亮夢想,科技鑄就成功”科技創新作品展示活動在該校舉行,由該校大學生原創的50余件科技創新作品亮相。圖為中德學院的大學生在科技作品展上展示飛行器。 近日,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高校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統一、量化
科技雜談:讓科學評價回歸科學
近些年來,科學評價問題引發政府部門和學術群體的高度重視,呼吁改革之聲此起彼伏。那么,科學評價工作究竟應該怎樣改革? 科學研究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發現或者實現過去未發現或者未曾實現的事(包括規律、現象、特征、功能等),是對客觀存在物本質和功能的學科性研究。正是由于其高度專業性的特點
評價體系推動創新驅動正向循環
當前種業面臨我國農業生產的兩大迫切需求,一是如何在應對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等問題的同時,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二是如何面對農業生產成本快速增加和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的考驗,為效益農業提供支撐。這就要求圍繞著“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來培育綠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國科技創新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并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天問”探火、“羲和”探日、“神舟”“天和”遨游星河;“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發布
最近公布的中國城市人口平均薪酬統計結果顯示,北京6906元,上海6378元,杭州5389元,深圳5199元,廣州4811元,成都4600元……這份薪酬顯示各區域勞動力的價值,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相關地區的創新能力。圖片來源于網絡 連續19年跟蹤調查區域創新能力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研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發布
12月10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以下簡稱《評價報告》)以線上形式發布。2022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和第3位,與上年保持一致。浙江追趕速度加快,首次超越上海,排名第4位,上海排名第5位。進入前10的地區還有山東、安徽、湖南、陜西和湖北。受新冠疫情的影響,
如何評價研究的科學貢獻?
摘要:科研成果在公布之后要經受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歷史評價。第一種評價依據刊物影響因子、領域排序、論文引用等指標;第二種依據同行對研究者所報告信息的分析比較;第三種則依據被時間所檢驗的科學貢獻。總之,科研工作者的人生價值最終是在歷史的天平上衡量出的。 科學研究的價值在于增添人類知識,
我國創新調查監測評價指標初步確立
在即將全面實施的國家創新調查中,選用什么指標才能準確刻畫創新能力?12月15日,監測和評價12個領域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率先完成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這標志著,用于監測和評價國家、區域、企業和生物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標準初步確立。 “指標體系是建立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重要基礎。指標體系上網征求意
南開校長:“唯論文”評價體系禁錮科技創新
當前中國學術界的科研評價體系,讓學者的榮譽、收入、職稱、項目都與論文掛鉤,一定程度上讓衡量標準“跑偏”,論文抄襲、花錢買版面等現象屢見不鮮。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直言,中國現有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唯論文”的衡量標準禁錮科技創新,需要“多把尺子”共同作用。 談衡量標準:論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京發布
12月11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京發布。從綜合指標排名來看,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進入前10位的地區還有山東、湖北、安徽、四川,陜西。此外,湖南,重慶、福建、河南緊隨其后;貴州、云南等西部地區追趕勢頭迅猛,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2021 年排名上升
以科學評價推動高校科學技術進步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文件,對于停止“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進一步破除“四唯”“五唯”等不良導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全面推動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回歸
讓評價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指揮棒
我們無法想象,若指揮家手中沒有指揮棒或指揮棒不好用,一個樂隊會是什么樣子。 對科技創新而言,科技評價制度和體系就是風向標,就是指揮棒。持之以恒打磨完善這一指揮棒,對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意義重大深遠。 近日,《關于深化項目評審、
《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發布
2018年12月25日,“《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發布暨新時代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召開。 《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是科技部自2013年以來建立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每年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戰略咨詢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聯合發
江蘇發布國內首個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
創新型城市怎么建?科技園區成為創新型園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江蘇最發達的鄉鎮經濟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現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再模糊,江蘇省政府8月6日正式發布的99號文件,在全國首次發布創新型城市、創新型鄉鎮、創新型園區建設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用明確的創新“指揮棒”改變了多年來形成的發展觀念。
用創新勘探科學“富礦”
葆有好奇之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敢于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科考研究團隊,在喜馬拉雅瓊嘉崗地區發現了
《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發布
近日,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在濟南舉行通報會,向媒體通報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工作情況,并正式發布《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該報告為山東省科技統計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并首次對外正式發布。人民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網、中新社山東分社、大眾網、山東科技信息報社等多家媒體參加了通
《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發布
2月22日,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在濟南舉行通報會,向媒體通報2020年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情況,并發布《山東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19年山東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再創新高,創新水平指數達到159.70%,較上年提高15.82個百分
《科學》社論:莫讓創新科學被模仿科學所取代
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11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其總編輯Bruce Alberts撰寫的社論——《論創新激勵》(On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稱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社論說,科學要興旺繁榮,關鍵在于科學界要鼓
健全科學評價考核機制-保障人才潛心科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
健全科學評價考核機制-保障人才潛心科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
《科學》雜志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于評價科學家
“影響因子不應被用于評價科學家。”10月29日,《科學》雜志副主編瓦爾達·文森(Valda Vinson)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期間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基于影響因子評判單個研究文獻的質量,或評估科學家并作為其受聘、晉升的依據并不合理。 10月2日揭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拿大科學家唐娜·
山東煙臺創新開展“客戶獲得電力滿意指數”評價
5日從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市自5月份起,創新構建了“客戶獲得電力滿意指數”評價體系,可準確診斷、解決和預控供電服務風險。 煙臺供電部門參照世界銀行“獲得電力”最新指標,構建了“客戶獲得電力滿意指數”評價體系,在國內率先發布。這是該部門繼1996年在電力系統內首推“電力
科技專論: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完善績效評價體系
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不斷加大,建立完善的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體系,已日益成為各方關注和探索的重點問題之一。做好財政科技投入績效評價,對于提高財政科技經費使用效率、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政府科技投入決策水平都有著重要作用。 財政科技投入績效的主要特點 較之其他財政投入績效而言,
《國家高新區上市公司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275.shtm
眭平:科學創新需要“博學”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的是治學的幾個主要層次。“博學”須廣泛涉獵,兼容并包,以達博大精深的境界。學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但博學是創新的基礎,越過博學階段,為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創新人才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不僅要有
科學時報:節能減排須以科學評價標準為指導
節能減排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關注的焦點和主題,但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面前的“節能”“減排”卻是一對矛盾體。“節能可以減排,但減排往往是耗能的,至今還沒有研究者針對減排中的節能問題建立相關模型和參數。由于節能與減排的矛盾還沒被全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決策層所認識和重視,特別是減排背后的能耗代價及節能機制沒有
中國科學院:“創新X科學航班”啟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51.shtm 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7月28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在該院自主研制的“力箭一號”固體運載成功首飛及其搭載“創新X”系列科學試驗衛星順利入軌運行一周年之際
中國科學家建立油氣輸送新評價方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張勁軍項目組在深水油氣輸送系統流動保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發展了油—氣—水多相復雜體系流動、相變、傳熱和傳質的理論,為油氣管道輸送提供了新的評價方法。 張勁軍項目組實現管道“凝管”及其風險評價。建立了膠凝原油及乳狀液的黏彈—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