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人體最大、功能最廣泛的器官之一。它將我們食物中的糖、蛋白和脂肪轉化為對身體有用的物質,并將它們釋放到細胞中。肝臟除了在人體新陳代謝中發揮作用外,還是一種免疫器官,對血液的排毒是必不可少的。最引人注目的是,當僅為原始質量的25%時,肝臟是唯一能夠恢復到原來大小的內臟器官。 肝病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德國,至少有500萬患者患有脂肪肝、肝癌或肝炎。盡管肝臟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但是健康和患病組織中肝細胞類型的多樣性以及相關的分子和細胞過程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圖片來自MPI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Freiburg, Grün。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人類肝臟組織的完整細胞圖譜。通過使用所謂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閱讀全文
干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使得在實驗室培養皿中能夠將病人的皮膚細胞轉化為心臟細胞、腎臟細胞和肝細胞等,這就給科學家們提供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細胞能夠替換器官移植用于治療器官衰竭病人。但是將這些細胞成功地移植到病人的功能衰竭的器官中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臨床挑戰。 如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德國海德
隨著腸道微生物研究的崛起,研究人員逐漸確立了它們與多種疾病間的關系,癌癥就是其中的“大戶”。大量研究表明,一些腸道微生物可以促進癌癥的發生、幫助癌細胞轉移、導致化療耐藥和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可以說是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涉及的癌種也不局限于腸癌,還包括白血病、胰腺癌和黑色素瘤等等。 這個名單還在
2019年即將結束,在這一年中,單細胞測序的火熱充分展示了該技術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發育生物學作為生命基本過程研究的基礎學科,單細胞測序技術是該領域研究突飛猛進的助推器。在這300多個日夜里,科學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發育生物學的成果跟單細胞技術
2019年即將結束,在這一年中,單細胞測序的火熱充分展示了該技術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發育生物學作為生命基本過程研究的基礎學科,單細胞測序技術是該領域研究突飛猛進的助推器。在這300多個日夜里,科學研究成果殿堂《Cell》、《Nature》、《Science》上有哪些發育生物學的成果跟單細胞技術
肝癌由于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等特征,也常被稱為“癌中之王”(一般認為是胰腺癌)。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
近日,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Trends in Cell Βiology(Impact Factor: 16.588)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報道了細胞外基質層粘連蛋白(Laminins, LNs)在干細胞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最新應用進展。1.Laminin和干細胞微環境細胞內轉錄因子
3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 lineage tracing identifies endocardial origin of live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與2型糖尿病(T2DM)密切相關,它可以從簡單脂肪變性發展為脂肪性肝炎,甚至惡化至肝硬化或肝細胞癌。可以肯定,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體內脂肪組織對脂肪的分解增加使得血液中游離脂肪酸、血糖濃度升高,是導致NAFLD病變的主要原因。但高血脂、高血糖誘導NAFLD的機制,至
2019年7月28日是第九個“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題為“積極預防主動檢測 規范治療 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肝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PLoS Biol:中國科學家設計出能抑制甲型肝炎病毒的新藥物 doi:10.1371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癌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急劇攀升,這使得癌癥研究變得更加迫切。對于癌癥生物學的研究讓科學家們了解更多癌癥的真相,比如說多種遺傳變異,多種表觀遺傳學變異等等,誘發癌癥的機制變得繁雜而晦澀難懂。 近期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兩個研究組從不同方面分別揭示了癌癥的新作用機制:腸道內的一種
【1】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doi:10.1016/j.cell.2019.04.035 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
9月,來自香港大學的范上逵教授在《PNAS》上發表了肝臟腫瘤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來自臺灣中研院的王惠鈞副院長和同事也在國際知名學術雜志上發表了有關DNA損傷修復和重組酶的重要文章。 港大范上逵教授等《PNAS》文章 在9月4日的《PNAS》雜志的網絡版上公示了一篇由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和肝病研究中
英國《自然》雜志28日凌晨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團隊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
2月28日凌晨,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團隊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文章測定了早
鐵蛋白主要存在于肝臟、脾臟和大腦的錐體外側束的細胞核中,構成鐵蛋白的兩個亞型:一個是L亞型,相對分子質量19000,另一個是H亞型,相對分子質量21000。H和L亞型組成比例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異鐵蛋白,H和L比例取決于組織類型,同時隨著炎癥和感染情況而改變。血清鐵蛋白是體內較為穩定的鐵的貯存形式,在多
最近,日本理化學所(RIKEN)的科學家們,利用全基因組測序首次證實,慢性肝炎感染和炎癥可能對肝臟腫瘤中發現的基因突變,產生深遠的影響,從而為更好理解慢性肝炎導致癌癥的機制,鋪平了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原發性肝癌是全世界癌癥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類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病,主要包括3種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的,以肝、膽損傷為主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每種自身免疫性肝病都具有特征性自身抗體譜,自身抗體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兩種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國肝癌總數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HNF4-NF-κB反饋環調控了肝癌進展。這一重要研究發現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2.003)接受并在線發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Hong-Yang Wang)教授以及第二軍醫大學的謝渭芬(Wei-Fen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IS PCR的技術特點 (1)既具有PCR的特異性與高靈敏性,又具有原位雜交的定位準確性;(2)測到低于2個拷貝量的細胞內特定DNA序列,甚至可檢測出單一細胞中的僅含一個拷貝的原病毒DNA;(3)有助于細胞內特定核酸序列定位與其形態學變化的結合分析;(4)可用于正常或惡性細胞,感染或非感染細胞的鑒定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由于核酸分子雜交的高度特異性及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它已成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克隆的篩選,酶切圖譜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變的檢測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條核酸單鏈在一定的條件下(適宜的溫室度及離子強度等)可按堿基互補原成雙鏈。雜交的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5日,羅氏(Roche)公司宣布,美國FDA授予其Elecsys系列GALAD評分檢測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以支持肝細胞癌(HCC)患者的早期診斷。 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一種原發性肝癌,通常發生于慢性肝病患者,比如由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HCC影響了全球約50萬人,以亞洲和非洲地區發病率
一、 前言1.疾病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病(AIH)與病毒感染、酒精、藥物、遺傳等其他因素所致肝病不同,是一組由于自身免疫異常導致的肝臟疾病,突出特點是血清中存在自身抗體,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硬化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誘發的肝細胞癌(HCC)是發達國家高發惡性腫瘤;然而其形成的機制尚不清楚,且目前尚無針對性治療。研究人員對NAFLD-HCC的RNA測序分析顯示角鯊烯環氧化酶(SQLE)在NAFLD-HCC患者中過度表達。 FDA批準Terbinafine是一種針對SQLE的抗
一項研究表明,腫瘤細胞通過釋放外泌體,使受納器官做好準備,形成轉移灶。 癌細胞通過血液由起源部位傳播擴散到遠處器官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這個過程并不隨機;相反,一些種類的癌癥細胞會通過一系列分子程序,優先尋找特定器官,并在該處筑巢。這種尋找目的地的行為涉及到逃避原發腫瘤的癌細胞(有時也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