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本庶佑因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做出的貢獻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文系根據近二十年來本庶佑在各種場合所做的公開演講及媒體訪談,選擇其中與求學、研究及創新的方法論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翻譯、整理而成。科研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每位學者都可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本庶佑的方法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元。分享在這里。原文為日語。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關于選擇 我做了這么多年研究,一直都覺得做研究很快樂。我從沒有感到痛苦而想要放棄研究的時候。不過,不管是誰,或多或少都曾考慮過自己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想賺錢,也有的人想把一生傾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人各有所好。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成為研究者就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也就是說,作為一名研究者,你要堅持下去的話,必須有“我很想弄明白……”這樣強烈的原動力。 如果你覺得“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話,那你要一直堅持下去做研究就會比較困......閱讀全文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2019年10月9日,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與美國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 M.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本文作者李志文先生是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蔻翰講座教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他對當今國際教育和中國大學發展道路有獨到的見解。文章較長,可以收藏后仔細閱讀,定有收獲。 為什么大家明明感覺中國的頂尖級大學:清華、北大和浙大的學生水平已經不低了,然而國際上仍然不承認這幾所大學的地位呢? 其實,真
——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研究課題自述選粹武創蔡瑞初吳寶劍徐振林周小平 編者按 2014年是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實施的第三年,至今共資助97名杰出青年。資助經費為100萬元/人。 廣東省杰青從實施開始,培養方向就定在貼近服務廣東發展的戰略目標、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在全國首創培養35周
20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謝克曼抨擊《科學》等頂尖學術期刊扭曲了科研工作。 “不可否認,即使是垃圾,那也是貼了CNS標簽的高檔垃圾。”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朱猛進這樣感慨三大刊的影響力。 他在博客中寫道:“在生理學中,CN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英文縮寫,我認為將Cell(細胞)、Nat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范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三一學院地處都柏林的中心,它那灰色的三層新古典主義建筑環繞在草坪和運動場周圍。校園的最東頭是另一棟灰色建筑,落成于1905年,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那是菲爾茲杰拉德大樓,或者依據其門楣上刻的字叫物理實驗樓。這棟樓的最頂層是一個演講廳,1943年2月第一個周五的傍晚,約有400余人聚集在這里,
導讀: 1. 科技部剛剛發布的《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對論文發表費用支出是如何規定的,在哪些期刊上發表論文需要審核,在哪些期刊上發表論文費用不能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列支? 2. 目前期刊的收費標準是多少,以后在哪些期刊上發表論文需必要性審核? ——————————
學術期刊的領頭羊——自然出版集團,最近走訪了不少國內高校,推廣屬下自然教育集團推出的科學學習社區Scitable網站,以及8月即將推出的大學電子教科書《生物學原理》。 “希望年輕的本科生們大學期間就能在我們的電子社區學習,盡早接觸我們的雜志,讓青年科學工作者也能夠享受到我們的資源”,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國家科技獎勵、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
今天(2月23日),科技部正式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國科發監〔2020〕37號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直屬機構,各有關單位: 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
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團隊對外宣布,一對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嬰兒雙胞胎誕生。隨即引發輿論風暴,被各界輿論一致譴責,賀建奎本人也因此被調查。 今天,剛好是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一周年,筆者查閱文獻時,無意間看到一篇2018年6月份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 Journal of Cli
10月1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公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幾乎同時,業界爆發出對“陳列平”的關注。 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發現了PD-L1抗體在癌癥治療上的作用
歷時5年破譯青蒿“基因密碼”;培育的高含量青蒿新品種在非洲“落地生根”,一舉攻破原料就近供應難題;貼心考慮非洲本土居民偏好,預防瘧疾的膳食補充劑化身小小“軟糖”,攜帶方便、口感佳,為瘧疾爆發地非洲大陸開出“中國良方”;青蒿素神奇新妙用獲發掘,有望開發降脂新藥……上海交通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唐克軒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了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的相關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臺的背景和目標?各項具體措施怎樣落實到位?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負責人。 問:出臺《若干措施》基于什
最近,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在國內,這兩位科學家卻遠不如另一位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受關注。有人認為,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雖然發現了PD-1抗體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但首先邁進大門意識到
未來,腦所將為深圳其他科研機構、臨床醫院、生物公司等腦科學與腦技術發展提供公共技術支撐和最大程度的人才、資源、技術共享的服務平臺;為深圳腦科學和腦技術研發方面培養一流的人才;也為進一步整合國際和國家的創新資源,服務于深圳針對“腦疾病”的實際需求,為產業轉型作出實質的貢獻,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創新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8諾獎再次引發人們對國內基礎教育和科研體制根本性詬病的鞭撻。而徹底改變這些需刮骨療傷的勇氣,并非只是蹭蹭諾獎季熱度即好。 又一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陸續公布成了整個科學界的盛事。然而,三大獎項今年中國科學家再次無一斬獲。迄今只有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出席2015年
發表論文 比肩諾獎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
發表論文 比肩諾獎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
制圖:Dom McKenzie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很難找到像學術出版一樣匪夷所思的行業: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免費供稿、審稿,卻還要花錢看論文;來自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沒有讓科研人員成為高收入群體,卻給出版商帶來勝過蘋果、谷歌的收益率;訂閱費用壓得預算喘不過氣,高校卻不敢不買;同類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競爭激烈,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英國《自然》雜志2018年1月報道,中國已成為世界發表科學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在數量最多后,中國科學界更加提倡提高論文質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這些論文大都發表在國外的SCI期刊上。為何我國每年要投入近20億給國外的出版機構和論文產業鏈?最終的答案無疑是:我國要發展自己的學術期刊
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們哥
一、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