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發展之核心競爭力在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之核心競爭力在于科研人才,每一位科研人才都不是一蹴而來,都必須需要經過長期培養方可實現。 近期正值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將目光投向了研究生學位評定制度。 她在《關于研究生學位評定制度改革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出,當前仍有部分研究生學位評定存在“唯論文”傾向,研究生學位評定制度亟需改革,莫讓SCI指標攔住學子的成才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研究生學位評定制度亟需改革 當前,我國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一,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尤其是卡脖子關鍵技術仍顯匱乏,制約了我國重要產業的發展,這與我們的教育培養制度密切相關。 陳賽娟表示,一篇優秀的高水平學位論文常常需要三至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探索與研究,而研究生面臨三到五年的學習年限及畢業學位的壓力,結果或是將一個有價值的課題草草收尾,或是頂著身心的巨大壓力無限延期,不利于高水平成果的產出。 同時,高水平、高難度的科學研究常常涉......閱讀全文
研究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才能畢業這一要求,近年來從博士研究生群體蔓延到碩士研究生群體,從發表普通期刊論文可以畢業進化為發表核心、C刊、SCI、EI等期刊論文才能畢業,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早在2006年在北京召開的一個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大學就取消
有人問我,你現在還要寫SCI論文嗎?我笑了。我說:“我偶爾寫一寫博文,博文是我自己親自寫,SCI論文都是研究生寫,我只是做修改定稿。” 不少人詬病當今科技界以SCI論文及論文數量的多少論英雄,我卻不這么看。就像高考一樣,雖然有許多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還算是比較公正的標準。 論文作為科研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9月7日,一條“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當天,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一位工作人員回應封面新聞稱,學校并沒有授予孫光宇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答辯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未形成文件,希望不要把事情過度擴大。 西安交大新聞網9月2日在《身邊交大人》欄目刊文《孫光宇:發表16篇SC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開學季”的高校按下了暫停鍵。面臨畢業,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2016級博士生張國玉有些著急:“自己的畢業答辯怎么辦?”“后續的博士后之路會不會因此耽擱?” 張國玉不是孤單的。和他一同犯愁的,還有一個更廣大的研究生群體。“疫情攪得實驗計劃都亂了,所有事都至少延后半年
近日以來,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出售的消息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各方面又開始反思、批判科研領域的量化考核現象,也對SCI、影響因子和ESI等工具和指標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不乏真知灼見,也不乏捕風捉影、胡思亂想,本文擬通過個人的經歷和體會做一個科普性的分析,供各方面參考。 我最早知道SCI是
還有兩年張淑林就邁入花甲之年了,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干了30多年教育,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奔波了10多年,見慣了學生抵制“科研苦力”、導師放羊的亂象。到頭來,她總結的心得卻是:要打教育改革的主意還得來“軟”的——教育是良心事業,要改還是由心而改,要靈魂深處爆發“革命”。 當下,高校之間不
建議取消碩士博士論文掛鉤;取消職稱評定與論文數量掛鉤,僅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強調科學貢獻;取消經費申請附論文清單,讓科研回到科研。 最近,科學網某網友披露了一組數據:作為開放獲取的電子刊物Plos One發表論文量劇增,從2008年的2720篇,發展到2013年的324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到底如何?目前,社會輿論對我國大學現狀的評價,感覺上是肯定的很少,批評的很多。這導致了很多人有意識地或下意識地認為我國的大學今不如昔。這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直接關系到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方向。本文嘗試著用一些具體事實和數據
2008年5月16日,湯姆森科學論文檢索的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的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首次超過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國少將近4000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國少400篇。這一數據說明中國的科學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了嗎? “不能!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SCI論文
國際學術刊物《物理評論通訊》最近發表了以我們實驗室(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研究生李科為第一作者的論文,題目為《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 該篇論文解決了包括權威專家在內的國際學者10多年來未能解決的量子信息論研究中的一個難題——“量子信道私密容量不可加性”。我們知道,量子信息論是量
作者 | 馬臻(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突如其來,媒體集體發聲,批判一些企業強制員工加班的“996工作制”。 在一面倒的批評聲浪中,大學、科研院所的師生不禁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讀研、當老師,應該日以繼夜,“擼起袖子加油干”,還是“朝九晚五”,拒絕加班文化? 研究生不努力做研究,很難達到畢
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們哥
一、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如何才能在國際化的大潮流下,贏得中國科技國際話語權和中文期刊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許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堅持質量第一,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中國人見面寒暄常說“你吃飯了嗎?”因為民以食為天,寒暄語體現了“有飯吃”的重要性。在當今的學術界,大家常用的寒暄變成了“最近發論文了嗎”。如果發
2000年以來中國學者的SCI論文增長308%,其中在中國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126%,在海外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434%;1999—2009年中國大陸作者的高影響力論文 (被引用位列各學科的前1%)有4433篇,其中只有51篇(1.1%)在中國大陸期刊發表。 166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據統計,《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2013年社會科學版第2期上共刊載了259篇論文,涉及我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區、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學甚至幼兒園教師。張紅光制圖
北京大學造山帶與地殼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OBCE)是1999年在原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實驗中心的基礎上籌建的。2000年6月申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1年9月15日由教育部科技司組織的專家組驗收通過,2002年1月11日被教育部正式批準。實驗室依托北京大學原地質學系的4個研究所(大陸動力學與
這兩天,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孫光宇因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而在網上走紅。 據報道,孫光宇在攻讀碩士期間,論文碩果累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學評論E輯》《應用物理快報》《等離子體源科學與技術》等期刊發表8篇SCI論文,還有4篇EI會議論文;以非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后。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以下為楊衛發言
湯森路透旗下的信息科技業務,最近以35.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Onex Corp和霸菱亞洲投資公司。這個消息旋即在中國學術界引起極大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學引用目錄,Science Citation Index)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究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SCI
2000年以來中國學者的SCI論文增長308%,其中在中國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126%,在海外SCI期刊發表的論文增長434%;1999—2009年中國大陸作者的高影響力論文(被引用位列各學科的前1%)有4433篇,其中只有51篇(1.1%)在中國大陸期刊發表。 陳景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一直以來,圍繞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考核方法,有專家稱之為“數數”。論文數量和引用率都是數字指標,但并不應該被當作評價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評議。 又到了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們盤點和總結一年工作的時候了。其中,論文對于每一位需要參加考核的老師
劉立維(左)把實驗室當做第二個家 他是一名“科研狂人”,為了取得第一手數據,走進深山兩月飼弄魚兒,孤苦伶仃卻樂在其中。他對科研的癡狂,讓導師都忍不住勸他多關注科研之外的風景。 他叫劉立維,是華中農大水產學院營養與生理系的一名在讀博士,他一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7篇SCI論文,都夠博士畢業3次了(
“做學問首先要做人,要做一個真正的、純粹的學者。”中國醫科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吳安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他的學生,踏實走好科研之路、創新之路。 從1996年畢業至今,吳安華一直從事神經外科領域的臨床及相關研究工作,在神經外科領域系統完成了4項開創性工作:東北地區最早進行膠質瘤的標準
武漢大學日前發布的《2013年版武漢大學SCI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報》顯示,該校發表的SCI論文,第一作者近七成是學生。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簡稱,是不少高校衡量科研力量的指標,也與研究生學位掛鉤。 該年報是武漢大學圖書館首次編制,對該校師生2011年以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為
筆者不才,最近幾年每年都會參與自然基金項目的評審工作。今年自然基金評審工作,剛剛告一段落。筆者在評審過程中,關于那些因素影響一個基金本子能否命中方面,有些個人感受。今天有空總結一下,寫出來,希望對廣大正在準備申請自然基金項目的科研工作者,有所啟發、有所裨益。了解這些影響自然基金命中的因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