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介DIC最先在婦科疾病患者、白血病患者和患有實體腫瘤的患者中發現,并依據這些病例明確了DIC這一概念。在大多數的病例中發現嚴重的出血和/或消耗性凝血障礙,在確定DIC這一診斷之前,存在出血的DIC患者有必要在應用肝素之前檢測出微血栓。雖然幾個組織已經提出了有關DIC的各種診斷標準,但在由于某種潛在的疾病而被認為存在凝血障礙的患者中,關于DIC的病理狀態的治療不包括抗血栓形成或抗纖溶蛋白溶解治療。此外,盡管先前的標準已應用于研究,但在臨床實踐中實用性較差。1979年,日本勞動福利醫療機構(JMHLW)設定的DIC診斷標準,涉及到凝血系列試驗,基礎疾病和臨床癥狀的評估。因此,自1979年以來,大部分的日本臨床醫生能夠很容易的診斷出DIC。相比之下,在2001年以前北美和歐洲診斷DIC這一疾病較為困難。2001年,國際血栓和止血學會(ISTH)公布了DIC的定義和基于JMHLW標準涉及到凝血系列試驗被公認的DIC診斷標準。隨后,......閱讀全文
外科病人圍手術期合并凝血功能紊亂如血液病、肝臟疾病、DIC、重癥休克、腫瘤及大量輸血等,圍手術期處理較為復雜。處理不當往往導致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外科手術異常出血的發生率約為0.05%~4%,心肺手術中可達12%。過去10余年國外文獻有充分證據證明“常規”術前凝血篩查的價值有限,僅少數異常的結果可能影
外科病人圍手術期合并凝血功能紊亂如血液病、肝臟疾病、DIC、重癥休克、腫瘤及大量輸血等,圍手術期處理較為復雜。處理不當往往導致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外科手術異常出血的發生率約為0.05%~4%,心肺手術中可達12%。過去10余年國外文獻有充分證據證明“常規”術前凝血篩查的價值有限,僅少數異常的結果可能影
正常女性在妊娠及分娩期體內凝血、抗凝和纖溶功能均發生明顯改變,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抗凝及纖溶功能減弱,血液呈現高凝狀態,這一生理變化為產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質基礎。孕期進行凝血功能監測,可早期發現凝血功能異常變化,對預防和搶救產科并發癥有一定
凝血因子檢測一、理論性問題1. 參與凝血過程的凝血因子有哪些?凝血因子(coagulable factor)也稱凝血蛋白(coagulable protein),迄今已證實有14個因子參與凝血過程,包括國際凝血因子命名委員會規定以羅馬數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1個(凝血因子I~XIII,其中凝血因
臨床上多種因素包括創傷、炎癥反應、凝血因子消耗、纖溶異常、血液稀釋、應用抗凝藥物、低體溫等常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出凝血功能,導致臨床難以控制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繼發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嚴重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預后。正確識別不同類型的出凝血功能障礙并給予積極的治療,對圍手術期病人的管理至關重要。普通外科常
新生兒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當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后,他(她)的各項健康指標信息都會被嚴格把控,稍有不慎,就會給家庭造成極大的悲傷。因此作為檢驗醫務人員的我們,所能做得就是以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去審核新生兒檢驗報告,以便醫生能較早發現患兒體內的異常檢驗指標變化,為臨床提供診斷證據,做到提前預防新生
凝血過程通常分為:①內源性凝血途徑;②外源性凝血途徑;③共同凝血途徑(圖3-2)。現已日益清楚,所謂內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絕對獨立的,而是互有聯系,這就是進一步說明凝血機制的復雜性。 在生量條件下,凝血因子一般處于無活性的狀態;當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認為的“瀑布學說“的一系列酶促
凝血過程通常分為:①內源性凝血途徑;②外源性凝血途徑;③共同凝血途徑(圖3-2)。現已日益清楚,所謂內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絕對獨立的,而是互有聯系,這就是進一步說明凝血機制的復雜性。在生量條件下,凝血因子一般處于無活性的狀態;當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認為的“瀑布學說“的一系列酶促反應
[臨床意義] 1.生理性:正常人血小板計數一天內可有6-10%變化;表現為早晨較低,先后略高;春季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較低,高原較高;靜脈血比毛細血管血高10%;月經前降你,月經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即降低;運動后升高,休息后恢復。 2.病理性 (1)在臨床上,除創傷之外,血小
凝血過程通常分為:①內源性凝血途徑;②外源性凝血途徑;③共同凝血途徑(圖3-2)。現已日益清楚,所謂內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并非絕對獨立的,而是互有聯系,這就是進一步說明凝血機制的復雜性。在生量條件下,凝血因子一般處于無活性的狀態;當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就了生了至今仍公認為的“瀑布學說“的一系列酶促反應
出血和凝血問題與多種疾病相關,但是約90%的出凝血問題可以由血凝學實驗室給予診斷。目前常規的檢測項目有凝血四項和血小板計數,這些簡單的檢查,要是理解到位,作用不可小覷。 凝血四項: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
血漿輸注 血漿是血液的非細胞成分,約占全血容量的55-60%,含有數百種組分,其中包括水分、蛋白質、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糖類、脂類和無機鹽等,僅蛋白質類就有100多種。根據血漿蛋白的功能不同可分為七類: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補體、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蛋白酶抑制物、轉運蛋白和尚未確定功能的蛋白。
在臨床實驗室實行方法標準化及質量控制,始于臨床化學部門。該部分已有象國際臨床化學聯合會(IFCC)等國際學術組織在國外推選多年,并已有了一套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和成熟的經驗。美國的臨床化學家協會(AACC),早在1953年就編輯出版了第一部《臨床化學標準方法》
1. 凝血功能化驗單怎么看2. 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適合吃什么3. 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不適合吃什么二、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如何鑒別診斷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如何預防1、凝血功能化驗單怎么看1.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秒數:25-37,需與正常對照比較超過10s以上異常。、2、凝血酶原時間(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小血管損傷后血液將從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數分鐘后出血將自行停止,稱為生理止血。用一個小撞針或注射針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測定出血延續的時間,這一段時間稱為出血時間(bleeding time)。出血時間的長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狀態。正常出血時
談到凝血項目檢驗,大家非常熟悉,每個檢驗科都有凝血項目:如凝血四項、凝血八項、D-二聚體測定等等。凝血項目看似常規,但有你不知道的奧秘哦!凝血項目知多少首先,從凝血項目分析前說起吧。凝血項目的采血管通常是藍帽(里面含有枸櫞酸鈉抗凝劑),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抗凝劑濃度是3.2%或3.8%,
因血漿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礙并引起出血的病證分為兩大類:①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特點是常自幼發生出血癥狀,有遺傳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為性染色體隱性遺傳(見血友病)外,一般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男女均可患病,常有近親結婚史。該組疾病均為單個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Ⅷ因子缺乏(血友病甲)最常
檢測什么凝血因子是一組對血液凝固有重要作用的蛋白,當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時,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血液中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檢測這些因子的水平可幫助醫生確定出血的原因和最佳的治療方案。如果某人有家族性的出血史,也需要進行因子檢查。大多數情況下,凝血因子的水平是通過檢測血液中因子的活性或功能確定的,活性實驗
一、門診患者出血傾向的評估 對懷疑血小板減少,或者血管壁脆性增加的患者,可以進行毛細血管脆性試驗、血小板計數和出血時間(BT)的檢測。BT的檢測過去我們常用Duke法檢測出血時間,但由于扎針深度較難統一,現在已基本不用。目前推薦使用出血時間測定器法。測定器中含有統一規格的小刀,按下按紐后可以保證每
一、門診患者出血傾向的評估 對懷疑血小板減少,或者血管壁脆性增加的患者,可以進行毛細血管脆性試驗、血小板計數和出血時間(BT)的檢測。BT的檢測過去我們常用Duke法檢測出血時間,但由于扎針深度較難統一,現在已基本不用。目前推薦使用出血時間測定器法。測定器中含有統一規格的小刀,按下按紐后可以保證每
血友病是一種罕見的伴性遺傳凝血障礙疾病。由于患者體內缺乏凝血因子,輕微受傷就可能導致他們難以忍受的疼痛和危及生命的出血。大部分血友病患者通常無法正常上學,不能盡情玩耍,并且需要不停輸入凝血因子……而這一切即將被改變。就在不久前,BioMarin Pharmaceutical先后在歐洲和美國遞交了
因血漿中某一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障礙并引起出血的病證分為兩大類:①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其特點是常自幼發生出血癥狀,有遺傳家族史,除血友病甲和乙為性染色體隱性遺傳外,一般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男女均可患病,常有近親結婚史。該組疾病均為單個凝血因子缺乏,其中以Ⅷ因子缺乏(血友病甲)最常見,其他所有
英國的Beverley J. Hunt醫師等綜述了重癥監護中患者出血和凝血障礙的類型、診斷與治療。相關內容發表在N Engl J Med雜志上。凝血障礙是指血液凝結成塊的能力受損。對一些臨床醫師而言,凝血障礙包括血栓狀態,由于止血途徑的復雜性,這兩種情況可能同時存在。一些醫師認為,如果患者存在輕度凝
出血和凝血問題與多種疾病相關,但是約90%的出凝血問題可以由血栓與止血實驗室給予診斷。目前較常規的檢測項目是凝血項,這些簡單的檢查,要是理解到位,作用不可小覷。凝血4項檢查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炎癥是機體對致病因素及損傷因子產生的程序化防御反應,其理想轉歸是及時消退至機體恢復自穩,該過程由促消退脂類介質(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lipid Mediators, SPM;包括脂氧素lipoxins、消退素resolvins、保護素protectins、巨噬素m
凝血級聯反應,包括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徑并涉及多種凝血因子酶原激活的瀑布級聯反應,從而導致纖維蛋白原的激活與血栓的形成。目前已鑒定出十九種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參與凝血級聯反應并維持凝血與抗凝的穩態。它們包括纖維蛋白原家族(纖維蛋白原等)、維生素K依賴家族(凝血酶等)、接觸家族(凝血因子XII等)
1.內源性凝血途徑:內源性凝血途徑是指從因子Ⅶ激活,到Ⅳa-PF3Ca2+復合物形成后激活因子X的過程。 當血管壁發生損傷,內皮下組織暴露,因子與帶負電荷的內皮下膠原纖維接觸就被激活為Ⅻa,少量Ⅻa與HMWK可使PK轉變為激肽釋放酶,后者又可與HMWK一起迅速激活大量Ⅻa,Ⅻa 又同時激活
自2002年衛生部文件建議“廢除Duke法檢測出血時間、玻片法檢測凝血時間,建議應用PT、APTT替代作為術前出血篩查”以來,凝血試驗檢測在國內發展迅速,使用凝血儀器的檔次在國際上也處于很高的水平,但在臨床應用上距離國際水平還相差太遠。我們現在所說的凝血檢測在絕大部分醫院中指的僅僅是凝血四項,或再
叢玉隆 李祖蘭自2002年衛生部文件建議“廢除Duke法檢測出血時間、玻片法檢測凝血時間,建議應用PT、APTT替代作為術前出血篩查”以來,凝血試驗檢測在國內發展迅速,使用凝血儀器的檔次在國際上也處于很高的水平,但在臨床應用上距離國際水平還相差太遠。我們現在所說的凝血檢測在絕大部分醫院中指的僅僅是凝
在大地震中,大出血與大輸血是“孿生兄弟”,大出血會奪去病人生命,大輸血則會導致病人凝血功能紊亂。大出血和大輸血是一種復雜情況,如何減少出血和輸血,需要多學科協調行動。 大出血尚無一致定義,除24 h內需輸血至少3000 ml或10個單位濃縮紅細胞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