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點評:腦室外引流聯合顱內壓監測在小腦出血患者...
小腦出血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急重癥,患者可能因出血而造成顱內壓增高,進入昏迷狀態,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該篇文章作者在小腦血腫清除術+顱內壓檢測的基礎上比較腦室外引流在治療小腦出血患者的臨床引用價值。作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具體采用隨機數字法進行分組。分組后兩組性別構成,年齡、出血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樣就能有效的減少了實驗誤差,從而確保腦室外引流的***影響作用。兩組術后比較1天、3天、5天的顱內壓,結果發現實驗組顱內壓顯著低于對照組。作者采用t檢驗的方法,建議作者將兩組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以及方差齊性檢驗的圖片也添加到文獻中來,這樣能夠使實驗數據以及實驗方法更具科學性。不然讀者可能會有疑問,數據是否服從正態分布,是否方差齊,如果不服從正態分布的話就不能采用t檢驗。作者將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的術后顱內感染率沒有統計學差異。在這里作者需要補充診斷顱內感染的標準就更完美。在臨床上采取腦室置管引流的患......閱讀全文
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顱內壓高于在0.69-1.77kpa(70-180mmH2O)范圍,稱為顱內壓升高,嚴重影響腦循環。 需要檢查人群:顱受損者,腦水腫的患者。
顱內壓監測的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 有創傷,感染患者。 檢查前禁忌:注意保護腦,避免損傷。 檢查時要求:積極配合醫生。檢查時間要為20分鐘。
顱內壓監測的檢查過程
需要將顱內壓檢測探測儀探頭置于顱內,將探頭置于額部及枕部,通過傳感器將顱內壓的波形傳至工作站,從而完整的了解顱內壓的變化情況。通過分析病人顱內壓的變化,可以幫助判斷患者的傷情、腦水腫的情況,從而知道治療、估計預后。
治療自發性腦室內出血的方式介紹
1.內科治療 (1)適應證 自發性腦室內出血內科保守治療的具體指征包括: ①入院時意識清醒或朦朧; ②臨床輕、中度腦定位體征,保守治療過程中無惡化傾向; ③入院時血壓≤26.7kPa(200/120mmHg); ④無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或僅有輕度腦積水的原發性腦室內出血; ⑤中線結構移位
概述小腦幕切跡疝的急救措施及治療
腦疝是由于急劇的顱內壓增高造成的,一旦有腦疝表現,應求早期診斷,由于腦疝晚期腦干受損嚴重,即使積極搶救,預后仍不良,因此在做出腦疝診斷的同時,應按顱內壓增高的處理原則,快速靜脈輸注高滲液降低顱內壓,以緩解病情,爭取時間。當確診后,根據病情迅速完成開顱術前準備,著重去除病因,如手術清除顱內血腫或切
小腦幕切跡疝的急救措施及治療
腦疝是由于急劇的顱內壓增高造成的,一旦有腦疝表現,應求早期診斷,由于腦疝晚期腦干受損嚴重,即使積極搶救,預后仍不良,因此在做出腦疝診斷的同時,應按顱內壓增高的處理原則,快速靜脈輸注高滲液降低顱內壓,以緩解病情,爭取時間。當確診后,根據病情迅速完成開顱術前準備,著重去除病因,如手術清除顱內血腫或切
關于基底節區出血的外科治療介紹
可挽救重癥患者生命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手術宜在發病后6-24h內進行,預后直接與術前意識水平有關,昏迷患者通常手術效果不佳。 (1)基底節區出血— 手術適應證: ①腦出血病人顱內壓增高伴腦干受壓體征,如脈緩、血壓升高、呼吸節律變慢、意識水平下降等; ②小腦半球血腫量≥10ml或蚓部>6ml
兩例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后枕骨大孔疝病例分析
腰大池持續引流是神經外科臨床中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不僅能引流腦脊液,降低顱內壓,還能鞘內注藥,而且還可促進腦脊液循環通路的通暢,用于顱內感染、腦損傷">顱腦損傷后腦脊液漏、切口腦脊液漏、腦室內出血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引起慢性腦疝等嚴重并發癥尚未引起重視,現將腰大池持續引流術后枕骨大孔疝
方體定向軟通道微創穿刺治療高血壓性小腦出血患者的...
方體定向軟通道微創穿刺治療高血壓性小腦出血患者的效果方體定向軟通道微創穿刺血腫吸引治療腦出血患者,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預后,減輕神經功能損害,且具有創傷小、治療費用低、生命質量高等優點。該文獻主要是研究立體定向軟通道微創穿刺治療高血壓性小腦出血患者的效果。研究對象為2016年-201
腦積水腦室腹腔分流術后腦室內出血7例處理分析2
2.2 治療方法?2.2.1 腦室外引流術或分流管調整術?腦室引流術仍為首選,因其可引出血性腦脊液,通過腦脊液自身置換改善IVH。主要指征為Graeb 評分,即腦室內血量。外引流可輔以應用尿激酶。目前,有文獻提到的最大注射量為10萬U,一天兩次,可有較好的效果。但也有文獻提到,6萬U與10萬
枕骨大孔疝的處理原則
基本上與小腦幕切跡疝相同。首先,因多伴有梗阻性腦積水,應及時進行腦室穿刺引流和給予脫水藥物,以降低顱內壓,然后處理原發的顱后窩病變。手術時將枕骨大孔后緣和第一頸椎后弓切除,硬腦膜敞開,解除小腦扁桃體疝的壓迫。慢性疝如小腦扁桃體疝與蛛網膜下腔有粘連時,可行粘連分解術,必要時可在軟膜下吸出部分水腫和
簡述枕骨大孔疝的治療處理原則
基本上與小腦幕切跡疝相同。首先,因多伴有梗阻性腦積水,應及時進行腦室穿刺引流和給予脫水藥物,以降低顱內壓,然后處理原發的顱后窩病變。手術時將枕骨大孔后緣和第一頸椎后弓切除,硬腦膜敞開,解除小腦扁桃體疝的壓迫。慢性疝如小腦扁桃體疝與蛛網膜下腔有粘連時,可行粘連分解術,必要時可在軟膜下吸出部分水腫和
顱內壓監測的相關疾病有哪些
小兒硬腦膜外血腫,小兒腦水腫與顱內高壓綜合征,腦出血,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膿腫,硬脊膜膿腫,顱內靜脈竇閉塞性顱高壓,腦干損傷,顱內高壓綜合征,老年人顱內壓增高
治療顱后窩血腫的基本信息介紹
診斷一旦明確或高度懷疑顱后窩血腫并造成急性腦受壓癥狀者,應立即進行手術清除血腫或鉆孔探查術,特別是呼吸表現有抑制情況時,切勿遲疑、觀望。 1.單側顱后窩探查術 患者采側臥位,患側居上,為防止呼吸驟停,多選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在枕外粗隆至乳突后緣連線中外1/3處,作縱行切口,切開時應避免損傷
三例兒童小腦出血急診手術病例分析
30%~50%兒童腦出血是因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很多報道50%~70%兒童腦血管畸形臨床表現為腦出血。小腦出血是嚴重威脅患兒生命的急癥。我院從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3例兒童小腦血管畸形出血,報告如下。例1,女,11歲。以突發頭痛、嘔吐為首發癥狀。深昏迷狀態,GCS:1+1+2=4分,瞳孔
文獻點評:兩種不同方法治療高血壓小腦出血的療效比較
摘要部分研究目的不清,兩種不同方法治療高血壓小腦出血的療效比較,應該在研究目的中寫明是哪兩種治療方式,讓讀者一目了然。研究方法還可以,但是不足之處為將高血壓小腦出血患者88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4例;通過閱讀全文,本項研究采取的是回顧性研究,請問回顧性研究如何進行隨機分組?患者資料統計時描述,開顱組
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腦挫裂傷的臨床應用研究
雙額腦挫裂傷在顱腦損傷中較為常見,主要的受傷機制為枕部受力的減速性損傷,病人入院時一般病情較輕,但病情變化快,若無有效的預警機制,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可導致嚴重后果。該文獻主要是探討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腦挫裂傷中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 所有研究對象預后分析,預后良好35例,輕殘8例,中殘3例,
手術治療顱內生殖細胞瘤的概述
松果體區腫瘤早期梗阻導水管而導致腦積水、腦室擴大,顱內壓增高,若腫瘤壓迫四疊體可有眼球垂直運動障礙、聽力減退;壓迫小腦上蚓部可走路不穩等,如考慮為典型的生殖細胞瘤,而顱內壓力增高癥狀明顯者應先行側腦室-腹腔(V-P)分流,使顱內壓增高緩解后再行試驗性放療。如考慮畸胎瘤的可能性大則應V-P分流后7
文獻點評:利奈唑胺治療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療效...
文獻點評:利奈唑胺治療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該研究納入39例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并使用利奈唑胺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利奈唑胺治療前后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細菌培養結果等指標來評價利奈唑胺治療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者在文獻中詳細說明了顱內感染的判定標準
關于顱內壓監護的方法及內容的介紹
腦室內壓監護 通常采用側腦室前角穿刺法。在冠狀縫前或發際內2cm、正中矢狀線旁2.5cm交點,用顱錐或顱鉆鉆孔,達硬腦膜。以穿刺針經顱骨孔刺入,與矢狀面平行,針尖向后下方,對準兩側外耳道連線,刺入5-6cm即可。見腦脊液流出,證明進入側腦室前角。將硅膠管經導針置入側腦室內。將硅膠管另一端連接引
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手術治療
? 高血壓性腦出血(HICH)是高血壓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腦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的一種疾患。男性發病率稍高,多見于老年人,但在年輕的高血壓病人也可發病。腦出血與高血壓病的密切關系在于:高血壓病人約有1/3的機會發生腦出血,而腦出血的病人有高血壓的約占95%。??? 一、手術適應癥:
聽神經瘤合并腦積水的診療分析
聽神經瘤是主要起源于前庭神經鞘膜施萬細胞的顱腦常見腫瘤,占橋小腦角區腫瘤的80%~90%。大型聽神經瘤壓迫周邊腦組織造成繼發性腦積水,最終危及病人生命。目前,對聽神經瘤合并腦積水的治療尚無規范指南。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2013年1月-2019年6月收治聽神經瘤合并腦積水21例,回顧性分析臨床
臨床化學檢查方法介紹顱內壓監測介紹
顱內壓監測介紹: 顱內壓監測是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的壓力,需要將顱內壓檢測探測儀探頭置于顱內,將探頭置于額部及枕部,通過傳感器將顱內壓的波形傳至工作站,從而完整的了解顱內壓的變化情況。通過分析病人顱內壓的變化,可以幫助判斷患者的傷情腦水腫的情況,從而知道治療、估計預后。顱內壓監測正常值: 顱內壓正
小腦動靜脈畸形臨床病例分析1
?在臨床上,小腦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發病率低,僅占整體腦AVM7%~15%,常以破裂出血為首發癥狀,出血后致殘致死率高。小腦AVM出血形態不典型,臨床診治有一定難度,分析小腦AVM血供來源和其破裂出血特征有助于提高診治。顯微切除術前行栓塞AVM可減
成人顱后窩腦膜瘤術后并發小腦性緘默綜合征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55歲女性,因間斷性頭痛1年入院。入院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示右側指鼻試驗陽性、右側跟膝脛試驗陽性。頭顱MRI平掃+增強示右側小腦半球類圓形占位性病變,對周圍腦組織造成推擠,呈T1等-低信號、T2等-低信號,均一強化,內部信號欠均一(圖1A、1B)。經右側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手術。術中見腫瘤基底
多囊腎尿毒癥期并發腦出血綜合診療分析
?1.病例資料?患者,女性,51歲,因口齒不清、右側肢體活動障礙20 h伴意識喪失15 h 由外院轉入。入院時體格檢查:體溫38.8 ℃,血壓210/120 mmHg,呈淺昏迷狀態;全身皮膚散在皮下瘀斑及出血點,刺痛有蹙眉;雙側瞳孔不等大,右側約4.0mm、左側約3.0 mm、對光反應消失;
腦積水腦室腹腔分流術后腦室內出血7例處理分析1
腦積水主要手術治療方式有第三腦室底造瘺術和分流術[包括腦室-腹腔分流術(ventriculoperitoneal?shunt,VPS)、腦室-心房分流術、腦室-上矢狀竇分流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等]。VPS是治療腦積水的主要術式,常見并發癥有梗阻、感染、引流過度/不全、顱內出血等。2015年9月1日
如何治療小兒結核性腦膜炎?
應抓住抗結核治療和降低顱高壓兩個重點環節。 一、一般療法 應臥床休息,細心護理,對昏迷患者可予鼻飼或胃腸外營養,以保證足夠熱量,應經常變換體位,以防止壓瘡和墜積性肺炎。做好眼睛、口腔、皮膚的清潔護理。 二、抗結核治療 聯合應用易透過血腦屏障的抗結核殺菌藥物,分階段治療。 (1)強化治療
治療基底節血腫的基本介紹
基底節血腫患者傷后意識有所改善,血腫小于30ml,顱內壓不超過3.33kPa(25mmHg),CT無嚴重腦室、腦池受壓、中線移位未超過10mm,未穿破腦室者,可行姑息性治療,否則,應及早施行手術。 手術方法:對單純性基底節血腫可采用鉆孔穿刺引流術,即在額或顳部,避開腦重要功能區鉆孔或錐孔,按C
椎管內巨大腫瘤切除術中突發硬膜下血腫麻醉處理
患者,女,13歲,身高133 cm,體重27kg,ASA?II級。因頭暈不適2周余,診斷為四腦室腫瘤。外院頭顱CT示:四腦室占位,伴腦積水。頭顱增強MRI提示:四腦室-頸4椎管內占位,伴幕上腦積水。患者1周前嘔吐1次,對癥處理后好轉。病程中無四肢乏力、行走不穩,無視力、視野改變等。?收入我院后,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