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凌晨,隨著來自河北省黃壁莊水庫的一渠清水從石津干渠引水閘緩緩流入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拉開了第四次向北京調水的序幕。 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了解到,此次調水計劃到明年5月份結束,調水量為3億立方米。 此前,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自2008年9月開始先后三次從河北省崗南、黃壁莊、王快及安格莊水庫向北京應急調水13.8億立方米,入京水質均維持在Ⅱ類水標準以上。 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組成部分,起點為石家莊市古運河樞紐進口,終點為北京市團城湖,總長307公里。 據了解,目前京石段應急供水已成為北京新的戰略水源,在供水高峰時段日供水量已占北京城區自來水日供應總量的一半以上,對保障北京供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閱讀全文
缺水的北京又迎來汩汩清水…… 11月22日,南水北調京石段開始第四次向北京應急調水。在北京南水北調中線局的調度大廳,技術人員郭芳介紹:“現在每天流量70萬立方米,能保證200萬個家庭用水。” 從應急調水到正式通水,干渴的北方期盼已久的“調水夢”離現實越來越近:目前南
攤開中國地形圖,你可以看到,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狀地形,孕育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而如今,人類的力量讓江河“握手”,縱橫聯合,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水網。 南水北調,這項為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戰略性工程,也是世界上覆蓋區域最廣、調水量最大、工程實施難度最高的調水工程之一。東、中線一期
今年秋季汛后,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將經過1276多公里的長途跋涉,成為北京千家萬戶的生活飲用水。 隨著正式通水時間臨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再獲關注。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部分入庫水質難達標、治污工程緩慢,給中線水質埋下隱患;也有一種擔心,認為北方水質偏堿性,北方的自來水管網
隨著2013年通水時間的逼近,南水北調東線的治污進入加速期。 自2002年開工以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就陷入治污之困,資金投入節節攀升。據估計,到2013年前,用于治污的資金將達238.4億元。而截至去年底,已經投入的治污資金高達150多億元。 近日,環保部、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
從丹江口到北京有多遠? 不遠,1200多公里距離,開車也就一天時間。 很遠,這條縱穿中原的千里長渠,見證了南水北調工程從論證規劃到建成,跨越的半個多世紀時間。 中線源頭,清澈的丹江水即將掉頭向北,出陶岔、過黃河,一路奔涌三千里,滋潤干渴的華北平原。去年通水的東線,長江水經泵站逐級北上,澤惠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近日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獲悉,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把治污和環保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目前輸水干線水質得到持續改善。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按照工程規劃,總
昨天,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控制性工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U形輸水渡槽,首湍河渡槽第54榀槽身澆筑完成。這意味著南水北調中線干線主體工程將于今年年底按時全部完工,2014年汛后可向北京等地供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將丹江口水庫通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首閘引水至北京團城湖,
核心閱讀 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全面通水4周年。工程啟動以來,南水成為北方40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受益人口超1億。通過實施生態補水,南水更是讓北方多地河湖干涸、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等問題得到了緩解。 自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至今,南水北調東、中線已全面通水4周年
“以前嫌水多,現在嫌水少。”深秋的衡水湖水天一色,成群的候鳥在水草間嬉戲覓食。從治水患開墾農田到退耕還濕、退居還濕,衡水湖的保護理念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為鳥讓“巢”,搬遷湖中村,治理“傍水村”,衡水湖水質由過去局部劣Ⅴ類達到總體Ⅲ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魚兒在這里“安家”。據統計,衡
“以前嫌水多,現在嫌水少。”深秋的衡水湖水天一色,成群的候鳥在水草間嬉戲覓食。從治水患開墾農田到退耕還濕、退居還濕,衡水湖的保護理念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為鳥讓“巢”,搬遷湖中村,治理“傍水村”,衡水湖水質由過去局部劣Ⅴ類達到總體Ⅲ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魚兒在這里“安家”。據統計,衡
4月13日下午,河北省張家口懷來縣小南辛堡。官廳水庫庫區附近的小池塘,旅游用的白天鵝船廢棄在草叢里。隨著水庫的水位不斷下降,原來一些旅游水上項目慢慢消失了。官廳水庫是中國海河水系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庫,距離北京105公里,曾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
今年汛期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將正式通水。可以說,穩定的水源、可靠的供水、安全的水質是北京可持續發展必要支撐條件中最薄弱的一環。通水前北京市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又如何保證水質安全的?記者日前采訪了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 進京前:加快水污染防治 “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水質,為保障飲水安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跨越時空的水資源調配 盛夏時分,在中國東部沿海的京杭大運河之上,各大水利樞紐機聲隆隆,數十臺水泵開足馬力,將滔滔長江水抽入古運河,一路向北輸送。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輸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一期工程試通水圓滿成功,這標志著今年三季度,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在歷時10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將至,丹江口水庫及各支流水質明顯改善。據了解,2014年1月~9月,河南省丹江口水庫及上游12個水質斷面中,包括渠首陶岔斷面在內的10個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丁河封灣和楊河兩個斷面達標率為88.9%。 河南省始終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
南水北調是中國水情的必然選擇,應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及中線二期工程的開工建設。但跨流域調水必須審慎推進,以此真正優化中國的水資源網絡 作為全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與三峽工程相比,南水北調工程備受關注的焦點并非建與不建,而是如何興建、如何使用。 這源于后者是緩解中國北方缺水地區
記者今天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獲悉,《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定的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前的總體治理目標基本實現。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于幼軍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干渠總長達1277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而調水水質決定著工程的成敗。“我
記者從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支持實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十大類項目,總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草案)》。草案重點明確了南水北調工程水量調度、水質保障、用水管理和工程保護的要求,用法律手段保障調度合理、水質合格、用水節約、設施安全,確保清水北上、造福沿線億萬群眾。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
編者按:水,偉大的生命之源。但是,近年來,有關水源地遭污染以及城市自來水水質不達標的消息頻現,給人們生活和城市發展帶來巨大隱患。在這隱患的背后,部分企業亂排亂放、水源地陷入發展與保護困境、自來水廠工藝落后標準存缺陷、二次供水設備衛生狀況差、城市污水處理不力等一系列問題正漸漸浮出水面。 生活污水
江水進京的第二道防線大寧調壓池位于永定河以西 工作人員在團城湖取水樣 南水北調將于10月進京,供水范圍將達到6000平方公里,涉及除延慶以外的15個區縣。如此大范圍的供水,水質問題成為牽動京城百姓的焦點。昨天,
8月8日,胡家嶺水質監測站負責人介紹水質監測情況8月10日,十堰城區“報社溝”,工人們正在進行清淤工作 距離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不足百天,為保證受水地用水安全,水源區目前水質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水護水,水源保護面臨什么難題?近日,記者隨中國記協媒體采訪團來到湖北十堰,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
“這里的水可以直接飲用的,還有些甜。”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村民張從貴指向眼前湍急的水流告訴記者說,這就是被稱之為京津冀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渠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此開閘引水。隨后,記者登上大壩,看到南側水流噴涌而出,順渠北上。橋下的這汪清水將穿越南陽后沿途經平頂山、
在昨日的設計雙年展長江設計院主題日上,建設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對武漢的影響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長江設計院總工程師、全國工程設計大師楊啟貴表示:“預計南水北調一期工程通水后,年調水95億立方米,而漢江丹江口以上水資源約為每年380億立方米,調水量只占到五分之一;而長江武漢
經過300多公里遠距離輸送,今天,南水北調第一批“南水”將流進北京多個自來水廠,經處理后,下午便會經城市配水管網送到城八區及門頭溝城區居民家中。未來6個月內,“南水”將占到本市居民日用水量的65%至80%。水價不會受到影響。 據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何鳳慈介紹,本次調水線路為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主體已經完工,今年汛后,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將沿線北上,滋潤華北,為首都“解渴”。南水進京,水價是否會瘋漲?能否保證水質安全?記者近日采訪了北京市有關負責人。 水價會不會瘋漲? 南水成本價不超過3元/噸;最終水價按程序確定 4月17日,北京市舉行了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聽證會
我省在南水北調干線渠道兩側建立生態保護帶。圖為東線濟平干渠工程。 本世紀初,部分專家擔心“污水北調”反對工程上馬,業內公認,東線工程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治污,重點在山東 我省探索出“治用保”流域治污新模式,即督促排污單位達到常見魚類穩定生長的治污水平;構建企業和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我國史無前例的重大調水工程,舉世矚目。陜南秦巴山區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在保證京津地供水中占據重要位置。水源區的水環境狀況直接影響到調水安全和工程的成敗。近期來,我們有針對性地就南水北調中線水資源保護與利用開展了調研,雖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隨著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緩緩開啟閘門,清澈的漢江水奔流北上。 這項福澤中華的史詩工程,從長江最長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利用南北將近100米的高度落差,讓清水一路自流,經過河南、河北,最終到達北京、天津。總干渠加上天津干線,長度達1
“截至14日8時,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總輸水量達到1.44億立方米,中線各省市總供水量達9398萬立方米。”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在1月14日召開的2015年南水北調工作會議上透露,南水北調中線一期自去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后,逐步轉入運行管理階段,工程運行平穩、工況良好,水質保持Ⅱ類以上;
經過12年艱苦奮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經正式通水。工程順利收官,后期怎么運行管理?怎樣讓來之不易的南來水發揮最大效益?南水北調是否還有后續建設規劃?就這些社會關心的熱點話題,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鄂竟平14日接受了記者采訪。 中線各省市已接收約9400萬方水 2014